来自日本东京都立神经医院的Takai K等学者对CCJ AVFs患者进行了一项大型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比神经外科或血管内治疗哪种方式更有效、更安全,文章发表在了2021年12月的《J Neurosurg》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akai K, et al. J Neurosurg. 2021;1-8. doi:10.3171/2021.10.JNS212205】
研究背景
颅颈交界处(CCJ)动静脉瘘(AVFs)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因为血管结构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在过去的20年里,神经影像学的进步促进了对复杂血管的识别,神经外科和血管内治疗的研究也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对小群体患者的经验有限,标准的治疗方法尚未建立。来自日本东京都立神经医院的Takai K等学者对CCJ AVFs患者进行了一项大型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比神经外科或血管内治疗哪种方式更有效、更安全,文章发表在了2021年12月的《J Neurosurg》杂志上。
研究对象为2009年至2019年在29个医疗中心接受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的C1或C2水平的连续CCJ AVFs患者,定义为硬膜、硬膜内和硬膜外的AVFs。排除标准患者颅内AVFs、脊髓AVFs、C3水平以下、医源性、创伤AVFs、年龄<20岁、及保守治疗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包括枕下开颅术、C1椎板切除术对AVF进行显微手术闭塞。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内介入的弹簧圈及/或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主要终点是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的再治疗率的比较。次要终点为:1)总并发症发生率、2)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3)死亡率、4)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变化、5)与再治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6)与预后不良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7)再治疗的细节、8)血管造影闭塞的细节、9)并发症的细节。其中,再次治疗指的是首次治疗后需要额外的神经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采用mRS评分对神经系统状态进行评估,病情改善定义为术后mRS评分的改善≥1。
研究共纳入97例患者,78例(80%)进行了神经外科手术,19例(20%)进行了血管内治疗。除性别外,两组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ASA:脊髓前动脉;PSA:脊髓后动脉。除非另有说明,数据表示为n(%)。
患者平均67±12岁,男性占74%。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49%)或由静脉充血引起的脊髓病(28%),很少有髓内出血(7.2%),15%的患者无症状。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大部分CCJ AVFs发生在C1水平(68%)或C2水平(21%)。11%为多发AVFs。CCJ AVFs常由脊髓动脉供血(35%),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静脉曲张伴有动脉瘤(41%)。大多数CCJ A VFs有硬膜内静脉引流(94%),所有患者均为延髓或脊髓腹侧引流,51%为上升引流。15%的患者为硬膜外静脉引流,主要位于C2水平。57%的AVFs位于硬脊膜、18%位于硬脊膜内脊髓或神经,14%位于硬膜外间隙。神经外科组的再治疗率较低(2.6% vs 63%, p< 0.001);在硬脊膜(0 vs 56%)、硬脊膜内(15% vs 75%,p = 0.053)和硬脊膜外(0% vs 80%,p = 0.005)的患者中,神经外科组的再治疗率也低于血管内组。两组总体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22% vs 42%,p = 0.084;2.6% vs 0%,p > 0.99);神经外科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7.7% vs 26%,p = 0.037),mRS评分改善的患者比例更高(60% vs 37%,p= 0.04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再治疗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管内治疗(OR=54,95%CI:9.9-300)。与不良预后(术后mRS评分≥3)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治疗前mRS评分≥3 (OR=13,95%CI:2.7-62)和并发症(OR=5.8,95%CI:1.3-26)。
神经外科治疗组和血管内治疗组,需要再次治疗的人数分别为2例和12例(典型病例见图1,图2);血管完全闭塞率分别为96%和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再次治疗后,两组动脉瘤、静脉曲张、硬膜内静脉、硬膜外静脉闭塞率无明显差异。97例患者中,缺血性并发症最常见(11%),其次是出血性并发症(7.2%)、脑脊液漏(2.1%)和脑积水(2.1%)。缺血性并发症包括8例脊髓梗死、2例脑干梗死和1例小脑梗死。出血并发症包括术后血肿4例,术中血管损伤3例。大多数其他并发症,如脑脊液漏和脑积水,可通过额外治疗治愈。2例患者死于全身性并发症:1例死于肾衰竭,另1例死于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
图1. 典型案例。75岁男性,诊断为髓周AVF,表现为静脉充血性脊髓病,并接受了神经外科手术,在C2水平分离供血动脉。然而,血管造影显示残留的瘘管由C1神经根动脉供应。患者再次接受神经外科治疗,在C1水平分离供血动脉。瘘完全闭塞。A:右侧椎动脉血管造影正位图显示髓周动静脉瘘(箭头),由C2神经根动脉(箭头)供给。B:第一次手术后获得的血管造影显示C1神经根动脉(箭头)供应的残余瘘管。C:第二次手术后血管造影,显示瘘完全闭塞。D:第一次手术的术中照片,显示C2神经根动脉(星号)。E:第二次手术的术中照片,显示C1神经根动脉(星号)。
图2. 77岁男性,诊断为硬膜AVF,表现为静脉性充血性脊髓病,并接受血管内治疗,在C1水平的供血动脉被栓塞。然而,血管造影显示有残留的瘘管。血管内栓塞4次,但未能清除瘘。患者再次接受神经外科治疗,其中硬膜内引流静脉被夹住。瘘管完全闭塞。A和B:左侧椎动脉血管造影正位图显示硬膜AVF(箭头)。C:右侧椎动脉血管造影后前图像显示硬膜内引流静脉(箭头)。D:血管内治疗后CT扫描显示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和栓塞线圈(箭头)及残余硬膜内引流静脉(箭头)。E:最后一次神经外科治疗的术中照片,显示硬膜内静脉夹住。
最后,作者总结道,该研究表明,对于CCJ AVFs患者,神经外科治疗比血管内治疗更有效、更安全,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预后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