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为了让广大神经外科同道进一步了解面肌痉挛的诊断和救治的最新进展,脑医汇为您整合了一期关于面肌痉挛的治疗系列内容,其中包括专家共识,症状诊断、手术病例分享、专家视频讲解等,欢迎观看学习,共同提高面肌痉挛的诊断和救治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症状诊断
面肌痉挛包括原发性面肌痉挛和继发性面肌痉挛两种。
其中,继发性面肌痉挛是指由于胆脂瘤、听神经瘤、脑膜瘤、脑血管畸形等颅内疾病引起的面肌抽搐,应选择治疗那些原发疾病为主。而原发性面肌痉挛是由于神经血管骑跨,血管舒缩对面神经造成搏动性压迫,最后导致神经脱髓鞘病变,引起面部肌肉异常抽搐。
症状诊断
(点击标题或图片进入文章)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显微血管减压术以及面神经射频。
一
显微血管减压术
(点击标题或图片进入文章)
显微血管减压术和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
黄国栋教授--复杂面肌痉挛手术治疗细节探讨:显微镜VS内镜
显微血管减压术
于炎冰教授--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
李慎杰医师--左侧面肌痉挛MVD治疗学习CPA解剖
全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
病例分享
(点击标题或图片进入文章)
胡力教授--全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
二
面神经射频
面肌痉挛(HFS)虽为良性面部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但因其引起的功能性视觉障碍和容顔畸形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自信。尽管HFS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治疗手段一直局限于因时效短暂而需重复操作的肉毒素注射或风险大费用高的开颅微血管减压(MVD)手术。最近JNS报道了中国学者黄冰团队研发的“清醒状态下CT引导的茎乳孔穿刺面神经射频治疗HFS”技术:局麻清醒状态下由CT引导将一根纤细的射频针经皮穿刺至患侧经乳孔,电生理测试确认针尖紧贴面神经后对之进行可控性部分射频消融即可,为HFS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安全有效且更加微创经济的治疗手段。
病例分享
(点击标题或图片进入文章)
三
药物
药物治疗在疾病早期有一定作用,因此,患者在确诊后可先选择药物控制,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但药物治疗只能暂缓或减轻症状,并不能彻底治愈,且药物治疗在患者病情加重后通常效果减弱。
四
肉毒素注射
肉毒素治疗是指运用肉毒素阻断神经肌肉的传递,降低面肌痉挛的程度,常用药物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大部分患者在初次注射时有明显效果,但肉毒素代谢后患者还会复发,需要重复注射,且随病程延长,注射疗效会逐渐减退,因此不能作为长期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