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0日发布 | 1956阅读
脑肿瘤-胶质瘤
功能-顽固性癫痫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一例(神经病理系列十九)---浙二神外周刊(第357期)

许素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许晶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二神外周刊”每周病例回顾,提出最优化的临床治疗分析和随访指导意见。专业讨论意见仅代表浙二神经外科团队观点,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同道斧正!每期讨论病例资料及整理均为“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二神经外科”授权官方合作新媒体《神外资讯》发布,其他网络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提示

“浙二神外周刊”不定期接收外院投稿,审核后发表。欢迎各专业同道联系我们,分享精彩病例、研究热点或前沿资讯。投稿请联系:shishi74@163.com


前言


神经病理是临床诊断,尤其是神经肿瘤诊断的最重要一环。根据神经病理的最终诊断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及基因检测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中枢神经系统病理诊断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如2021年底出版的第5版CNS WHO分类,增加了22种肿瘤新类型,修订了13种肿瘤的命名,其主要变化是分子诊断的权重更大,强调整合诊断和分层报告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诊断水平,以便更好地治疗病人。我院病理科自2011年起成立中枢神经病理亚专科,现有亚专科组成员8名,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已开展神经病理相关的组织学、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学(FISH、测序、甲基化检测等)。借助长期的临床实践,并于2011年和美国UCLA神经病理团队建立了联合会诊平台,不断交流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第339期开始我们报道由浙大二院病理科神经病理团队汇总的系列病例,以期和大家充分交流讨论。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25岁,主因“反复颜面部抽搐6年,加重5天”入院。


患者于6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右侧颜面部抽搐,每次持续1分钟左右可缓解,偶伴意识不清,持续十几分钟后可转醒,曾在我院及外院反复诊治,诊断为“症状性癫痫”,长期口服奥卡西平等抗癫痫治疗;近1年来自行停服该药,改服“香草醛片”治疗,自诉初始时感症状有所缓解,但近期感不适,颜面部抽搐症状再发,半月前于我院门诊考虑“顽固性癫痫”,予改用德巴金(半片/日)口服治疗,1周前再次在我院就诊,加用苯巴比妥片(30mg/次,2次/日)口服加强抗癫痫治疗;近5天来颜面部反复抽搐加重,频次明显增多,自诉每5分钟即发作一次,每次持续1分钟左右可缓解,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舌咬伤,无跌倒,无头痛呕吐,无言语不清,无肢体活动障碍,今为进一步诊治,同时拟予明确是否存在手术指征而予收住入院。


辅助检查(图1):头颅CT:左侧额叶点状钙化和斑片状低密度影,建议MR增强检查。头颅MRI:左侧额叶异常信号,首先考虑皮层发育不良伴胶质增生。


全脑PET/CT显像示:左额叶中央前回皮质多发钙化、糖代谢减低,双侧顶叶糖代谢弥漫性轻度减低,请结合临床。


初步诊断:皮质发育不良。


图1.术前头颅CT 左侧额叶可见点状钙化并少许低密度影;术前MRI 左侧额叶见小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局部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局部脑回变窄,相邻脑沟增宽。周围占位效应不明显,脑中线结构居中,各脑室、脑池未见明显扩大。


诊治经过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左侧额叶病灶切除术,病灶部分质韧,血供一般,与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


病理诊断


大体检查:(左侧额叶)灰白灰红组织四块,大小4.5*2.5*1cm。

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形态尚温和,部分细胞核梭形,流水样排列,部分细胞核圆形、卵圆形,围绕血管排列,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局灶可见钙化,皮质内小血管增生(图2 A-F)。

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结果:GFAP+,S-100+,Vimentin+,EMA核旁点+,NF神经纤维+,CD99 部分+,Ki-67<5%,P53-,IDH1 R132H-,NeuN示神经元,Syn+(图3)。

最终诊断:(左侧额叶)血管中心性胶质瘤,CNS WHO 1级。

图2.肿瘤细胞呈梭形,流水样排列(A),密度中等,部分围绕血管呈假菊形团样结构,细胞核圆形、卵圆形(B-D),局灶可见钙化(E),受累皮层内血管增生(F)。


图3.肿瘤弥漫表达GFAP,NeuN在肿瘤细胞中阴性表达,皮层内固有神经元阳性,IDH1 R132H阴性,Ki-67增殖指数很低,小于5%,EMA局部胞浆内可见核旁点状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显示MYB-QKI基因融合阳性。

讨论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ngiocentric gliomas,AG)是一种罕见的难治性癫痫相关的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2005年由Wang[1]等首次报道,2021年第五版中枢神经系统WHO分类中将其归入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临床上多为散发性,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中位发病年龄13岁,无明显性别差异[2]。肿瘤大多位于大脑皮层,也可位于脑干。典型临床表现为慢性难治性癫痫,其他症状包括头痛、视野缺损等[3]。影像学上,一般边界清楚,无强化,在T2和FLAIR上呈高信号,一些病例中,T1加权显示肿瘤边缘样高信号,有时也可呈茎样延伸至临近侧脑室,或出现萎缩性钙化[4]


位于6q23.3的MYB基因改变几乎出现在所有AG中,最常与QKI基因发生融合,少见情况下,与ESR1、PCDHGA1或其他基因发生融合,或者自身扩增。虽有MYB-QKI基因融合,合并BRAF V600E突变的报道,但一般缺乏其他致癌性基因突变或拷贝数变异。在DNA甲基化表达谱研究中,AG的聚类分析结果接近于其他同样含有MYB改变的肿瘤,例如儿童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伴MYB-MYBL1-改变[4]。研究证实,MYB-QKI重排导致MYB基因3’端和QKI基因5’端部分缺失,从而QKI基因3’端的H3K27ac-结合增强子发生近段移位,与MYB启动子结合,激活MYB启动子。MYB-QKI融合蛋白具有致癌性,发挥转录因子功能,可与MYB启动子结合,进而形成自我调节反馈的闭环。同时,QKI作为抑癌基因,其抑癌作用因部分结构丢失而减弱,以上综合作用下导致肿瘤发生[5]MYB基因改变通常激活MAPK信号通路,且相较于其他低级别胶质瘤的BRAF V600E突变等基因改变,MYB-改变肿瘤中MAPK通路激活比例似乎更高[6]


大体上,肿瘤累及的脑皮质白质分界不清,切面偏韧,也可较软或胶冻状,可有囊性变,实性部分一般呈灰褐色[7]


显微镜下,肿瘤由形态一致的双极性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拉长,染色质细颗粒状。肿瘤细胞以血管为中心放射状生长,呈单层或多层排列,形成假菊形团样或袖套样结构。肿瘤在脑实质中浸润性生长,密度不均一,交叉排列密集生长的区域类似结节状的施万细胞瘤样结构。同时,可沿软脑膜或蛛网膜下腔聚集,平行流水样或呈放射状垂直栅栏状排列。间质可有囊性变或黏液样变,肿瘤间内陷的神经元无显著异型性[1]。部分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核旁可见圆形嗜酸性逗点样结构(dot-like structures)。


免疫组化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可呈现逗点状结构为特征性核旁点状或环状阳性,电镜下该结构为充满大量微绒毛的微管腔结构(microlumina),这常见于室管膜瘤中,是室管膜细胞分化特征[8]。同时肿瘤细胞GFAP弥漫阳性,也显示了其星形细胞分化特点。但与其他低级别胶质瘤不同,Olig-2基本阴性。当然,也不表达神经元的标记。绝大部分AG核分裂象罕见,Ki-67增殖指数一般<5%(通常<1%),微血管增生和坏死也不可见。尽管已有增殖指数升高及其他间变特征的文献报道,但这些病理学发现的具体临床意义尚不明确。Li[9]等报道中,一位AG患者Ki-67增殖指数达10%,术后随访6年,肿瘤无复发;而在Wang等[1]报道中,1例Ki-67增殖指数为10%,患者术后21个月相同位置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并行辅助放化疗,最终死亡。故综合以上,组织学具有间变特征AG的预后情况,仍需更多病例的进一步验证。


总的来说,血管中心性胶质瘤生物学行为较惰性,对于大多数病例来说,手术全部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基本治愈,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少见,且癫痫症状控制良好[2]


参考文献


1. Wang, M., et al., Monomorphous angiocentric glioma: a distinctive epileptogenic neoplasm with features of infiltrating astrocytoma and ependymoma. J Neuropathol Exp Neurol, 2005. 64(10): p. 875-81.
2. Ampie, L., et al., Clinical attributes and surgical outcomes of angiocentric gliomas. J Clin Neurosci, 2016. 28: p. 117-22.
3. Slegers, R.J. and I. Blumcke, Low-grade developmental and epilepsy associated brain tumors: a critical update 2020. Acta Neuropathol Commun, 2020. 8(1): p. 27.
4. Chiang, J., et al., A single-center study of the 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es of gliomas with a MYB or MYBL1 alteration. Acta Neuropathol, 2019. 138(6): p. 1091-1092.
5. Bandopadhayay, P., et al., MYB-QKI rearrangements in angiocentric glioma drive tumorigenicity through a tripartite mechanism. Nat Genet, 2016. 48(3): p. 273-82.
6. Ryall, S., et al., Integrated Molecular 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1,000 Pediatric Low-Grade Gliomas. Cancer Cell, 2020. 37(4): p. 569-583 e5.
7. Ni, H.C., et al., Angiocentric glioma: a report of nine new cases, including four with atypical histological features. 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 2015. 41(3): p. 333-46.
8. Miyata, H., et al., Adult-onset angiocentric glioma of epithelioid cell-predominant type of the mesial temporal lobe suggestive of a rare but distinct clinicopathological subset within a spectrum of angiocentric cortical ependymal tumors. Neuropathology, 2012. 32(5): p. 479-91.
9. Li, J.Y., et al., The high mitotic count detected by phospho-histone H3 immunostain does not alter the benign behavior of angiocentric glioma. Brain Tumor Pathol, 2012. 29(1): p. 68-72.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许素素住院医师整理,许晶虹副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点击进入浙大二院神外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