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9日发布 | 3548阅读

脑血管解剖学习笔记第45期:眼动脉起源的变异

赵沃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达人收藏

由于眼动脉的胚胎发育非常复杂,目前对其具体发育过程尚存在很大的争议。眼动脉除正常起自颈内动脉眼段外,也还有很多其他变异,也不是所有的起源变异都能很清楚其机理。本文简述眼动脉的异常起源。




 一、眼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这是眼动脉常见的起源变异。此时,眼动脉穿过眶上裂,而不是视神经管入眶。

53岁女性,左侧颈内动脉造影,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伴颈内动脉瘤(Gregg 2016)。A,右侧斜位;B,侧位;C,3D-DSA。白色箭头示眶上裂的位置。




 二、眼动脉双起源自颈内动脉

主要是眼动脉除正常起源自颈内动脉眼段,经视神经管入眶外;还有一支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经眶上裂入眶。视网膜中央动脉一般起自发自颈内动脉眼段的那一支。

34岁男性行颅内动脉瘤检查,右侧颈内动脉造影发现双起源眼动脉(Gregg 2016)。




 三、眼动脉起自颈内动脉交通段

罕见。

65岁女性,多发颅内动脉瘤。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交通段,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远端(Gregg 2016。此病人有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




 四、眼动脉起自大脑前动脉

罕见。

58岁女性,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图像。眼动脉起自大脑前动脉A1段(Gregg 2016


Baltsavias等(Baltsavias 2012于2012年报道一例。49岁女性,多囊肾,行MRA筛查及DSA造影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大小5mm;眼动脉发自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采取介入治疗。

右侧颈内动脉造影侧位(Baltsavias 2012。A,动脉期,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小动脉瘤(空箭),以及永存腹侧眼动脉的异常走行(白箭。B,动脉晚期,显示眼动脉远端。


右侧颈内动脉DSA-3D成像,显示床突上段动脉瘤,以及眼动脉发自大脑前动脉A1段(Baltsavias 2012




 五、眼动脉起自后交通动脉

罕见。

Naeini等(Naeini 2005于2005年报道了一例颈内动脉未发育的病人,可见眼动脉发自后交通动脉。38岁女性,右侧头痛起病。造影发现右侧颈内动脉未发育,右侧眼动脉发自右侧后交通动脉。

A,主动脉弓造影,左前斜位,无右侧颈内动脉显影。B,右侧颈动脉造影只有颈外动脉显影(Naeini 2005


右侧椎动脉造影侧位和正位,可见后交通动脉显影,眼动脉发自后交通动脉(Naeini 2005




 六、眼动脉起自脑膜中动脉

比较常见的变异,与眼动脉胚胎发育和镫骨动脉的发育有关。主要的特点是颈内动脉造影不显影眼动脉和脉络膜染色,颈外动脉造影可见脉络膜染色。

颈内动脉造影侧位,未见眼动脉发出(Bradac, 2011


颈外动脉造影,侧位。可见脉络膜染色,眼动脉发自脑膜中动脉(Bradac, 2011




 七、眼动脉起自基底动脉

Sade等(Sade 2004于2004年报道一例。48岁女性,无明显症状,MR高度怀疑右侧大脑中动脉瘤。行DSA检查,未见动脉瘤。但发自左侧眼动脉发自基底动脉主干。

左椎动脉造影侧位(Sade 2004。A,眼动脉发自基底动脉主干,发出点位于小脑上动脉水平近端。后交通动脉存在。B,眼动脉进入眶腔,眼动脉在静脉早期仍可见。




 八、小结

1、眼动脉可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也可起源于脑膜中动脉。


2、眼动脉其他起源包括颈内动脉床突段、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等,也可双起源于颈内动脉。




 九、作者简介

赵沃华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1996年硕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师从赵洪洋教授和朱贤立教授,学习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五年后,赴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做博士后研究,师从凌锋教授学习神经介入技术。2007年底回到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持脑血管病介入和手术工作。

主要从事脑和脊髓血管疾病介入和显微手术,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烟雾病、脑出血、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等疾病的治疗。

学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疾病分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学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解剖影像组副组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缺血性卒中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




 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Baltsavias, G., Turk, Y., & Valavanis, A. (2012). Persistent ventral ophthalmic artery associated with supraclinoi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Neuroradiol, 39(3), 186-189.
Bradac, G. (2011). Cerebral Angiography Normal Anatomy and Vascular Pathlogy. Berlin: Springer-Verlag.
Gregg, L., San Millan, D., Orru, E., Tamargo, R. J., & Gailloud, P. (2016). Ventral and Dorsal Persistent Primitive Ophthalmic Arteries.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12(2), 141-152.
Naeini, R. M., De, J., Satow, T., & Benndorf, G. (2005). Unilateral agenesi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ith ophthalmic artery arising from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JR Am J Roentgenol, 184(2), 571-573.

Sade, B., Tampieri, D., & Mohr, G. (2004). Ophthalmic artery originating from basilar artery: a rare variant. AJNR Am J Neuroradiol, 25(10), 1730-1731.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神经解剖

311内容2172阅读

进圈子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