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3日发布 | 3204阅读
脑肿瘤-胶质瘤

一例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IDH野生型),术后使用TTFields治疗,总生存期22个月,患者获益明显

张治元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达人收藏

本期为大家分享东部战区总医院张治元教授带来的肿瘤电场治疗病例分享。


病例概况


本次病例分享带来一例功能区胶质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患者为43岁女性,行左额顶叶中央区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IDH野生型),采用Stupp方案同步放化疗+肿瘤电场治疗,术后7月出现局部复发可能后加用安罗替尼。患者佩戴肿瘤电场治疗设备情况良好,目前OS 22个月。


01

患者基本情况



  • 患者女,43岁,因“外院确诊胶质母细胞瘤1周余”入院

  • 查体:神志淡漠,精神萎,余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 既往主要病史:无特殊

  •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 主要检查结果(2020-08-12,本院):头颅MR平扫+增强显示两侧顶叶、左侧脑室旁、胼胝体占位,胶质母细胞瘤可能性大


02

诊疗经过



  • 初步诊断:左侧额顶叶中央区、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

  • 手术(2020-08-26):行左额顶叶中央区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术

  • 治疗:Stupp方案同步放化疗,出现局部复发可能后加用安罗替尼12mg(吃2周,停1周),加用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

  • 放疗时间:2020年10月12日至2020年11月20日


放疗方案:6MV-X线,IMRT

GTVp     66Gy/2.2Gy/30F

PGTVp   60Gy/2.0Gy/30F

PTV       50Gy/1.8Gy/28F


同步化疗:替莫唑胺75mg/m²/d,空腹顿服。


佩戴TTFields:

  • 患者Mapping时间:2020年11月23日

  • 第一次购买时间:2020年11月25日

  • 第一次治疗(首次佩戴)时间:2020年12月1日


治疗时间轴:图示。


03

病理检测及分子基因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

  • 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

  • GFAP(+++),MGMT(-),Olig-2(+),Ki67(15%+),IDH1(-), ATRX(+),H3K27M(-),Syn(+)


基因检测:

  • IDH1/2:野生型
  • TERT:突变型
  • BRAF:野生型
  • 1p19q未见明显联合缺失

术后病理


免疫组化:

  • 阳性:GFAP(3+)、Olig-2(1+)、Syn(1+)、 ATRX(1+)、Ki-67(15%+)

  • 阴性:IDH1、Villin、H3-K27M、Neu-N


常规病理
高级别胶质瘤伴局灶坏死,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3级)为主,局灶考虑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

分子病理


诊断: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TERT突变型,Ki67约15%,WHO 4级。

04

影像学资料



术前MR平扫+增强(2020-08-12):图示。


术后影像(2020-08-28),图示。


术后3月(放疗结束时)MR复查(2020-11-15):图示。


术后7月MR复查,TTFields治疗过程疗效检测,右侧脑室上方环形强化,考虑假性进展(2021-03-01):图示。


术后9月、放疗7月、TTFields6月后(2021-06-15):图示。


术后12月、TTFields9月后(2021-08-27):图示。


术后16月、TTFields12月后(2021-12-18):图示。


术后20月、TTFields16月后(2022-04-24):图示。


05

佩戴TTFields情况



首次购买及佩戴:

  • 患者Mapping时间:2020年11月23日

  • 第一次购买时间:2020年11月25日

  • 第一次治疗(首次佩戴)时间:2020年12月1日

首次佩戴:图示。


头皮反应及处理:图示。


  • 发生头皮反应时间:2021年5月4日 
  • 症状:头顶一处破皮已结痂,做前额一点破皮,颈部暴露在外的皮肤散在红疹
  • 指导处理方法:1.充分清洁头皮;2.碘伏消毒破皮处;3.贴片移动位置,以不超过两厘米为标准,贴片胶布剪洞,露出破皮和结痂处;4. 颈部红疹每日使用尤卓尔点涂两次,更换散热好的枕头,可以配合枕席使用;5.注意头部的散热;6.不要抠或者抓绕头部


  • 发生头皮反应时间:2021年5月25日

  • 症状:头部基本无红疹

  • 指导处理方法:1.充分清洁头皮;2.三天更换一次贴片;3.注意头部散热,避免晒太阳


依从性良好:图示。


06

结论



  • 患者为43岁女性,行左额顶叶中央区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
  • 采用Stupp方案同步放化疗+肿瘤电场治疗
  • 病情稳定,无新增阳性体征,有局部复发可能,加用安罗替尼12mg,吃2周,停1周;安罗替尼+Stupp方案治疗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有效
  • 术后5月开始佩戴TTFields,情况良好,出现头皮反应后对应处理并恢复良好,依从性大于90%,患者目前OS 22个月,病情稳定


专家精彩点评


王汉东教授:

该病例的手术存在两个难点:1)肿瘤到运动功能区的距离太近;2)肿瘤位于脑中线深部。因此,手术的关键点在于切除肿瘤的同时需要保留大脑功能的完好性。该病例的手术实施技术已达到了肿瘤大体切除的目的,患者术后未出现明显功能障碍,但由于患者的肿瘤是IDH野生型,所以肿瘤复发几乎是必然的。部分野生型胶质瘤患者在复发后可以考虑再手术,但这一病例的复发点较小,且在一年多时间内没并未持续增大,体现了后续放化疗联合肿瘤电场治疗控制肿瘤进展的有效性;但其脑干上出现的新病灶又为该病例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曹远东教授:
这是一例功能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手术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切除,术后病理示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检测显示:IDH1/2野生型,TERT突变,BRAF野生型,1p19q未见明显联合缺失,术后进行了同步放化疗和辅助化疗,根据胶质瘤NCCN指南和中国版指南,辅助化疗期间联合了最新的物理治疗手段肿瘤电场治疗。据文献报道,该患者分子病理类型,中位总生存期仅11.3个月,1年生存率47.6%,2年生存仅15.0%,预后极差。但该患者同步放化疗后即开始辅助化疗联合肿瘤电场治疗,至末次随访,患者已高质量的存活22个月,显示该治疗方案疗效好,治疗的依丛性好,目前患者一般状况较好,得益于全程的规范化诊疗。该患者生存期较Stupp研究显著延长,可能主要获益于肿瘤电场的加入,2020年5月1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肿瘤电场治疗爱普盾的国内上市申请,也为患者获得规范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保障。肿瘤电场治疗的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胞的有丝分裂,影响DNA修复等,故TTFields与放疗抗肿瘤机制互为补充,可能产生协同作用。华山医院放疗中心汪洋教授团队开展的“放疗联合替莫唑胺与肿瘤电场治疗用于中国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初步证实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在同步放化疗期间使用肿瘤电场治疗,安全性良好,疗效可能优于EF14研究的试验组。由于EF-14研究发布,TTFields自2018年已经成为国内外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线治疗手段,并改写了指南。EF-32为TTFields联合RT和TMZ治疗新诊断GBM的III期、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我们期待这个研究结果,能够进一步改写指南,并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专家简介



王汉东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委

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神经肿瘤与神经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Neurosurgery》中文版及《ChineseNeurosurgical Journal》等十余种医学期刊的编委,担任《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和《医学研究生学报》副主编

连续多年为“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荣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成就奖”


曹远东 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放疗科副主任,病区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委会委员

医学参考报放射肿瘤治疗学频道副主任青年编委

江苏省免疫学会放射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放疗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放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张治元 教授

东部战区总医院 神经外科颅底外科中心医疗组长

美国贝勒医学院细胞和基因治疗中心博士后

第三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博士,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担任临床与病理杂志编委,以及相关专业SCI期刊审稿人,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3等奖1项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颅底外科学组委员

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与神经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临床和科研专攻方向为颅底肿瘤(包括脑膜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鞘瘤、颅咽管瘤、松果体区肿瘤等)的显微外科治疗及相关解剖入路的研究,恶性胶质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



本资料的目的在于提供医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非广告用途。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资料不就研究进展或治疗方案做任何担保,请基于医学专业知识作出独立判断。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