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7日发布 | 1949阅读
脑肿瘤-胶质瘤

一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WHO 4级),术后TMZ联合TTFields治疗,总生存期1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蔡圣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本期为大家分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蔡圣咏博士带来的肿瘤电场治疗病例分享。


病例概况


本次案例分享展示了一名45岁男性患者,病理及分子检测显示为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IDH野生型);行术中唤醒麻醉额叶开颅手术,辅以多模态术中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术中磁共振;术后同步放化疗1个月后开始TMZ化疗(5-28方案)+TTFields辅助治疗;目前TTFields佩戴依从性良好。


01

患者基本情况



  • 患者男性,45岁,右利手

  • 主诉:头晕伴反应迟钝半月余

  • 查体:GCS 15分,四肢肌力 V, Babinski -

  • 实验室及术前辅助检查:-

  • 既往史:-


02

诊疗经过



术前诊断:左额脑肿瘤,考虑胶质母细胞瘤。


手术计划:术中唤醒麻醉额叶开颅、多模态术中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术中磁共振。


手术经过(2021-02-03):在术中唤醒麻醉下行左额岛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 取仰卧位,头皮阻滞麻醉后上头架导航注册;常规消毒铺巾;左侧额叶开颅后,切开硬膜,术中电生理监测确定中央沟;
  • 唤醒患者,完成语言、右侧肢体活动任务,确定语言、运动功能区与肿瘤位置关系;
  • 术中见肿瘤组织位于左侧额中回及额下回后部,大小约4cm*5cm*5cm,呈鱼肉样,色灰红,质软,部分坏死,血运中等,边界不清,侵犯左侧岛叶向下挤压颞叶;
  • 显微镜下沿肿瘤周边胶质增生带完整切除肿瘤;
  • 肿瘤切除过程中,患者语言、肢体运动功能无明显影响。术中冰冻病理提示:高级别胶质瘤;
  • 肿瘤切除后行术中磁共振扫描,证实强化病灶完整切除后,严密缝合硬膜。逐层缝合关颅结束手术。



  • 肿瘤质地:软

  • 血供:丰富

  • 边界:不清

  • 术中冰冻病理: 高级别胶质瘤

  • 全切除


放化疗方案:

  • 2021-03:术后同步放化疗,DT60Gy/30Fx,TMZ140mg
  • 2021-04-26:同步放化疗1个月后开始TMZ化疗(5-28方案)+TTFields辅助治疗


诊疗时间轴(2021-02至今):图示。



03

病理检测及分子基因检测结果



  • 组织病理结果:GBM ,IDH(-)

  • 分子基因检测结果:MGMT(非甲基化),1p19q(无缺失),IDH1基因 R132(野生型),IDH2基因 R172(野生型),TERT基因 C228T(野生型),TERT基因 C250T(突变),BRAF基因 V600E(无突变)



04

影像学资料



术前CT:图示。


T2 Flair:图示。


术前导航T1增强:图示。


3D MRS Cho/NAAmax>8:图示。


3D MRS:图示。


DTI & fMR:图示。


术前、术中MR增强对比:图示。


术后即刻CT:图示。


术后2个月MR增强:图示。


术后6个月MR增强:图示。


术后1年MR增强:图示。


05

佩戴TTFields情况



  • 开始治疗时间:2021年4月26日

  • 最新下载数据的时间:2022年3月17日

  • 最新依从性:90%

  • 贴片更换频率:3天,固定休息6个小时

  • 患者所处疗程:13疗程

  • 目前患者状态:状态平稳,沟通自如,每天坚持外出锻炼,每次更换贴片休息6小时,头皮情况平稳


贴片当天情况(2021-04-26):图示。


第一个月患者头皮情况:图示。


近期头皮情况:患者头皮情况平稳,无破溃红疹:图示。


使用依从性:


2021年9月

  

2021年11月


2022年1月


2022年3月


06

结论



  • 患者男,45岁,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IDH野生型)
  • 在术中唤醒麻醉下行左额岛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配合多模态术中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术中磁共振
  • 术后同步放化疗1个月后开始TMZ化疗(5-28方案)+TTFields辅助治疗
  • 每次更换TTFields贴片休息6小时,头皮情况平稳,无破溃红疹,目前依从性90%
  • 同步放化疗+TTFields辅助治疗获得良好受益,患者目前状态平稳,沟通自如,每天坚持外出锻炼


专家精彩点评


庄冬晓教授:

这是一位较年轻的男性高级别胶质瘤病例。病灶位于左侧额后外侧,毗邻语言功能中枢。患者从事IT业,对术后功能要求较高。这样的病例既要保证尽可能地全切肿瘤,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语言功能。这就对手术的精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个病例根据术前的结构、功能、代谢成像。我们制订了个体化的手术策略。在唤醒麻醉、皮层脑功能定位、多模态导航下进行手术,同时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SSEP)、经颅/经皮层持续运动诱发电位(MEP)、术中皮层下电刺激等多种电生理技术来定位及保护语言、运动功能皮层及皮层下神经传导束。此外,术中还通过MRS代谢边界定位及术中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确保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已达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在术中多信息引导下的显微手术,使得病人手术后语言、运动功能都保护完好。术后恢复很快。术后四周即开始行同步放化疗(Stupp方案)。此外,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个病人在同步放化疗之后选择了肿瘤电场治疗与替莫唑胺口服化疗同时进行,以期最大程度地抑制肿瘤生长。病人对整个治疗耐受较好。对电场治疗的依从性也较好,未出现局部及全身的明显不良反应。目前术后已经16个月了,病人状况良好,复查头颅磁共振未见肿瘤复发。


这一病例充分说明了,对高级别肿瘤治疗,手术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配合术后积极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是良好预后的保证。


汪洋教授:

这是一例左额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患者术后实施标准“新”Stupp方案的辅助治疗,即在同步放化疗后一个月,在辅助替莫唑胺化疗期间使用电场治疗。目前生存16个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均提示病灶稳定,未见明显复发迹象;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也比较少。


回顾此病例,该患者疗效较好,得益于全程规范化管理,包括最大限度的安全切除、规范的术后辅助放化疗和电场治疗,在电场治疗实施阶段,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等。


由于EF-14研究发布,TTFields自2018年已经成为国内外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线治疗手段,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教授开展的“肿瘤电场治疗用于中国人群中高级别胶质瘤的真实世界回顾性分析”显示肿瘤电场治疗安全性良好,目前疗效显示与EF14研究的试验组相仿。华山医院放疗中心的汪洋教授团队开展的“放疗联合替莫唑胺与肿瘤电场治疗用于中国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也显示,早期应用电场治疗,即在同步放化疗期间使用肿瘤电场治疗,安全性良好,疗效可能优于EF14研究的试验组。EF-14的再研究提示,TRET突变的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可能更容易从肿瘤电场治疗中获益。


肿瘤电场治疗作为一种抗有丝分裂的新型治疗方式,目前还在一些实体瘤如:恶性胸膜间皮瘤、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希望能获得较好的效果,造福更广泛肿瘤患者。




专家简介



庄冬晓 教授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外科手术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分子诊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癌症杂志》青年编委


汪洋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疗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射波刀中心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放疗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肿瘤学专委会神经肿瘤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

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立体定向放疗专委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委会常委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肿瘤学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医学会放疗专委会委员


蔡圣咏 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师从神经外科毛颖教授、庄冬晓教授,目前从事胶质瘤临床和基础工作,先后发表多篇医学论文。



本资料的目的在于提供医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非广告用途。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资料不就研究进展或治疗方案做任何担保,请基于医学专业知识作出独立判断。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