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主要是关于脑出血的院前诊治体系,包含了7条推荐意见。其中5条强推荐意见,2条中等推荐意见。但是关于脑出血的院前诊治的研究较少,因此支持推荐意见的证据资料不足,具有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的推荐意见3条,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推荐意见2条,而其他2条来自于有限数据资料。
1. 提高公众对于脑卒中的早期发现可以缩短脑卒中的诊治时间。目前采用的Suddens和FAST两种脑卒中识别方法主要也是针对脑梗死和TIA,而对于脑出血和SAH的识别能力较差。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其教育推广力度不够,建议首先推广到易于接受和提高此方面认识的人群,除医务人员以外,还包括警察、军人、志愿者、大学学生和社区工作人员等。
2. 推荐在院前使用针对脑卒中的院前诊断量表,但是大部分的量表主要是针对所有脑卒中类型的。
3. 有3条推荐意见是鼓励公众在脑出血的院前诊治中使用EMS的,强调了使用EMS可以缩短到院时间、入院时间、医院开始CT检查的时间和开始用药的时间,同时指出需要关注EMS在脑卒中救治中的气道保护和循环支持。
4. 强调了卒中诊疗体系的建立,建议将病人送往对脑出血做出早期诊治,并能提供神经重症监护和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卒中机构。这一标准可以为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的各级卒中中心提供参考。
5. 对于移动式卒中单元在脑出血早期救治中所发挥的效能,目前还有待评估。有资料表明很多因素制约了移动式卒中单元的使用。因此,在目前这种卒中院前诊疗体系建设的早期,采用快速简便的诊治流程不失为一种更佳的选择。
公众健康教育活动能否提高民众对卒中的认识,能否加快脑出血病人的诊治并获得好的疗效,应用何种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有关这些问题的资料都欠缺。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公众健康教育活动中具体哪种方式能更有效地改善疾病预后,以及为哪些人群提供健康教育效果最佳。 至于何种院前急救策略可以更好地改善疾病预后,有关资料也是有限的。许多研究都是观察性的,并且流程中存在许多混杂因素。对于不同的病人如何选择急救人员需要根据派遣的方式、病情严重程度、地理因素和医疗资源情况等。是采用简便易行的快速应答方案而能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还是强调派遣高级监护设备(如移动式卒中治疗单元)到达现场,二者的诊疗效果在未来的研究中值得关注。目前暂不明确在院前使用基础生命支持或高等生命支持哪一种更能改善脑出血病人预后。关于移动式卒中治疗单元对脑出血诊治的研究也非常有限。 现有卒中诊疗体系和院前诊治的许多研究是源于疑似或已诊断的卒中(包含脑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其结果是,有关院前诊治的推荐通常是基于缺血性卒中或所有卒中类型。未来的研究应该评估是否有某种诊疗体系可以针对脑出血病人并能改善预后,并发颅内大血管梗塞性卒中对脑出血预后的影响,以及对于怀疑并发梗塞性卒中者采用急救体系(EMS)进行转运而绕开了初级卒中诊疗中心这一环节。 现有院前卒中诊治体系难以对脑出血进行分层或诊断。在脑出血的院前评估中,哪一种评估工具最好,用作评估严重程度而不是卒中存在与否的评估量表是否是有用,这些问题都有待商榷。未来的研究可分析现有卒中严重程度评分量表用于筛查脑出血的效果,脑出血和脑内大血管梗塞性卒中病人是否应送往不同的医院,以及是否应该直接回避不能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医院。 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利用移动CT扫描能否更早期诊治脑出血。另外,应关注更早期地提供针对脑出血的诊治手段,进一步改善脑出血病人的预后。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