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6日发布 | 1964阅读

赵杰主任|婴幼儿三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 及术后并发症处理

赵杰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达人收藏

病例1

女,4月,双侧眼球水平活动受限半月入院。

体查:双眼稍内聚,囟门张力高。

影像学资料: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术前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术后

头部MRI显示:第三脑室内可见一不规则长T1长T2为主信号灶,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幕上脑室明显扩张积水。

开颅手术:选择经纵裂胼胝体入路,予以全切除。

病理报告:脉络丛乳头状瘤。

病例2

女,2岁3月,双下肢无力半月入院。

体查:走路不稳。

影像学资料: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

术前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术后

头部CT显示:第三脑室可见一等密度团块灶,较大层面大小约38mm*44mm,边界尚清,平扫CT值38HU,未见钙化灶,幕上脑室明显扩张积水。

头部MRI显示:第三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内可见一巨大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灶,FLARE1呈高信号,大小约45mm*38mm*44mm,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幕上脑室明显扩张积水。

开颅手术:选择经纵裂胼胝体入路,予以全切除。

病理报告:病理报告为脉络丛乳头状瘤(Ki67约3%)。

分流手术:开颅手术后,患儿运动能力恢复缓慢。2月后复查显示脑积水加重,遂行分流手术。分流术后运动功能改善。

病例3

男,1岁10月,行走不稳5月入院。

外院头部CT发现三脑室占位并梗阻性脑积水。为求进一步治疗来院。

体查:头围增大,步态不稳。

影像学资料:

图片13.png
图片14.png
图片15.png

术前


图片16.png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术后

头部MRI显示:第三脑室可见一不规则长T1长T2为主混杂信号灶,大小约47mm*40mm*54mm,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幕上脑室明显扩张积水。

开颅手术:选择经纵裂胼胝体入路,予以全切除。

病理报告:病理报告为脉络丛乳头状瘤(Ki67低于1%)。

分流手术:开颅手术后,患儿运动能力恢复缓慢,不能独自行走。予以观察无好转后行分流手术。分流术后运动功能改善,逐渐能独自行走。

总结体会

术前分析3例患儿的病史与影像学资料,诊断均考虑三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考虑病变位于三脑室前份,起源于三脑室内脉络丛,故手术选用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术中快速病理报告为脉络丛乳头状瘤(WHO1级),将肿瘤予以全切除。多数患者在切除肿瘤,打通循环后可以解除脑积水(见例1)。

另2例患者病灶均较大,充满三脑室,对脑室壁有一定侵犯形成黏连。虽然通过手术肿瘤得以完全切除,并打通了侧脑室与三脑室,三脑室与导水管之间的梗阻。但是由于术区黏连及术后血性脑脊液扩散引起的术区、蛛网膜下腔黏连阻塞及脑脊液吸收障碍,还是导致患儿发生了脑积水。该脑积水的形成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分流手术有效。(见例2)。

由于肿瘤生长时间久,脑脊液循环通路长期受累,因而有长期慢性梗阻脑积水,导致脑组织受压萎缩(脑皮层与胼胝体萎缩尤为明显)。手术通道经过胼胝体,使得变薄的胼胝体产生瘘口。此种情况下如合并有脑脊液循环障碍则易发生轴外脑脊液蓄积(Extra-axial CSF accumulation)。其症状可轻可重,亦可无任何临床表现。症状明显者分流手术有效(见例3)。

脉络丛乳头状瘤(WHO1级)对放射治疗与化疗不敏感。如手术予以全切,通常不会复发,且可以不必进行后续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