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特点
男性,44岁,头晕、复视,构音障碍1月余,mRS:1分,MR提示脑干梗死,基底动脉扩张。(图1)
图1
视频1
视频2
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症状性病变,提示病情仍在进展,应予以积极干预。
以编织型支架串联接续放置,自基底动脉远端至左侧椎动脉,构筑新的管腔,同时闭塞右侧椎动脉消除支架管腔外的直接血流。
注意事项:a该术式缺血并发症率高,术前应予以充分抗血小板,术中予以预防量替罗非班,术后依据病情逐步减量;b本例病变扩张显著,明显超出支架的最大直径,术中支架会明显短缩和不贴壁,要注意保持支架内导丝的稳定,以保证支架植入的延续性;c左侧椎动脉内应延续足够长度的支架,以增加整个支架体系的稳定性,避免后续的短缩;d应确保右侧椎动脉完全闭塞。
常规全麻后股动脉入路,将Evony 6F(Cerenovus)送至左侧椎动脉V2远端,路径图指引下,将Vasco 28(Balt)导管置于BA顶端,送入LEO+(Balt)5.5-75mm在BA顶端释放,之后沿支架内导丝将Vasco导管送入支架内,送入第二枚LEO+5.5-75mm支架(图2:蓝色虚线),与第一枚支架部分重合后延续释放,以此方式依次再次植入两枚LEO+5.5-50mm支架(图2:绿色虚线),复查造影见支架内血流通常,各分支动脉显影无延迟。再将Evony送至右侧椎动脉V2段,以弹簧圈闭塞右侧椎动脉V3段(图2)。
图2
患者术前即口服阿司匹林100mg 1/日,替格瑞洛90mg 2/日,术前聚集率分别为8.6%和19.5%;术中释放第一枚LEO+支架后予以静脉推注替罗非班5ml,并5ml/h维持泵入;术后即刻患者情况良好。替罗非班逐步减量至3ml/h时,患者出现复视,构音不清,四肢无力及共济失调表现,mRS:4分;替罗非班加量至5ml/h后症状缓解;维持24小时后再次减量,至3ml/h时再次出现上述表现。后予以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iu 2/日,症状改善,3日后更替为达比加群酯110mg 2/日(表1)。此后患者神经系统情况稳定,复查MR未见新发梗死,可见支架内流空良好,支架外血流缓慢(图3),术后10天出院,mRS:3分。
表1
图3
患者自术后开始发热,未找到感染证据,发热持续30余日体温回归正常(图4)
图4
患者出院后自行康复,共济失调症状逐步改善,术后1月将替格瑞洛改为氯吡格雷75mg 1/日;术后4月复查时mRS:1-2分。造影提示管腔重塑良好,MR提示支架外血栓形成(图5)。予以停用氯吡格雷,等待二次复查。
图5
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VBD)是一个形态学的诊断,其本质是动脉壁内中膜弹力层的缺失,血流广泛渗入动脉壁导致滞留和扩张的夹层性病变,因此也称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血流不断冲击管壁,引起进行性的延长与扩张,正如“洪水猛兽”一般。VBD因其自身的形态特点和其所处的解剖部位,使外科手术无从下手,临床上小规模的病例报道显示介入治疗的前景较为光明。未累及基底动脉的VBD治疗方式较为简单,无论是闭塞还是保留载瘤动脉,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是一旦累及BA,闭塞动脉显然不可为之,植入支架重塑管腔的重建性手术是目前最为常见的选择,但是手术的效果及并发症率差别较大,仍存在选择何种支架,支架的金属覆盖率以及是否要闭塞对侧椎动脉等问题。
置入支架的目的是将血流更多的限制在支架腔内,减少对脆弱管壁的冲击,并以支架为构架,通过内皮覆盖的方法重构管腔。文献回顾显示,介入治疗VBD采用的支架方法较为多样。支架的类型几乎涵盖目前临床上用于辅助动脉瘤栓塞的全部支架;多支架串联植入(telescope technique stenting,TTS)是较为普遍的支架置入方式,重叠的层数并没有显著的规律,支架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长度,由于编织支架的金属覆盖率较高,网孔更加致密,其对血流的导向作用更强,是TTS的常用支架。LEO支架因其具有更长的型号,在一些中心受到更多的青睐。受生产工艺的限制,5.5mm外径的LEO支架经过推挤可扩张至6.7mm,是目前外径最大的颅内支架。从介入治疗的角度考虑,BA扩张超过支架的最大外径可能导致支架与血管内壁不能完全贴合,称之为支架贴壁不良(stent malappostion,SM)。长节段的SM造成支架的稳定性下降,导致支架移位,可选择在支架的外部进行弹簧圈填塞,但同时会增加BA穿支血栓事件的发生,最适合的填塞密度尚没有答案。我中心的做法通常是在有囊性扩张的部位采用较为致密的填塞,而弥漫性扩张则采用大而长的弹簧圈疏松填塞。
在椎-基底结合部扩张的病例中,对侧椎动脉的血流受到支架外壁的阻挡,部分血流会持续为支架外的管腔进行供血,我们称之为支架外血流(outside-stent flow,OSF),持续大流量的OSF是影响重塑和导致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闭塞椎动脉来消除。
Vasco28导管是5.5mm LEO+支架的适配导管,尾端外径3.4F,是目前最粗的颅内支架输送导管;头端有45°的预塑形,导管质地较硬,需要较强的支撑导管,操作时建议导丝先行,导管跟进至预先设计好的支架头端位置即可。减张后送入支架,由于导管较硬,推送支架时较为稳定,但推送75mm支架(导管内长度104mm)时仍应时刻观察guiding头端的位置。
在直径>6.7mm的瘤腔内释放LEO时,短缩非常明显,无论是否推挤,其外径都将扩张至6.7mm,而长度将缩短至51mm;本例病例扩张显著且长度超过50mm,因此第一枚支架释放后其尾端悬空于瘤腔内,此时的关键步骤是要保证Vasco28能够顺利跟进支架内,因此要时刻观察支架内导丝头端的位置,避免其退出支架。
多个LEO支架的植入会导致血栓事件的增加,本例患者应用了三种抗血小板药物仍未能有效控制血栓的发生,除了病变本身的特点以外,可能还与抗栓途径有关;本例手术的方案是将原本的瘤腔进行分隔,使支架外腔血栓化,由于支架外腔的血流较为缓慢,其血栓的成分可能更类似于静脉内的血栓,而非支架内腔中以血小板为主的血栓;因此,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难以延缓血栓化的速度,这也可能是加用了抗凝治疗后病情得以稳定的原因。4月复查凝血时Dimor升高,提示抗凝药物仍在发生着作用,这也是我只减抗聚,未停抗凝的原因。但多种抗栓药物联用的“鸡尾酒疗法”所伴随的出血风险还是令人担忧的。
本例患者使用了5个支架,第5个支架在哪里?下期揭晓。
杜志华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神经介入专业硕士,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主管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学员培训专家组成员
师从国内著名神经介入专家李宝民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06年开始从事神经介入诊疗工作
在《Neurolo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近2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