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协和医院姜晓兵主任、王旋教授团队在机器人辅助下,为一例严重脑干出血患者完成穿刺手术,手术仅仅耗时30分钟,成功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为后续康复治疗创造了机会。
50岁的田先生近日正在家中休息,突然间意识丧失,倒地不起。妻子见状连忙呼唤,可惜他已经不省人事,陷入昏迷状态。送往当地医院后,医生给他做了急诊CT,诊断为脑干出血,当晚接连下了病危。医生告诉家属这是脑出血中最凶险的一种,救过来的希望很小,就算把命保住了也可能是植物人了。家属不忍心看着田先生的生命就这么消逝,请求急诊手术,但医生表示无能为力,脑干是人体的司令部,是生命禁区,手术风险极高,建议转院至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此时田先生已经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气管插管,呼吸机维持呼吸,生命垂危。
(图1. 术前CT红色区域即为脑干出血)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姜晓兵主任在得知患者病情后,立即组织王旋教授团队讨论,考虑到患者脑干出血超过10ml,脑干损伤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可能是最后的希望,最终决定在机器人辅助下行脑干血肿穿刺引流术。王旋教授团队立即与手术室协调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患者入院完善CT检查后马上转入手术室,准备手术。
(图2. 患者麻醉后俯卧位准备手术)
脑干是控制呼吸、心跳的中枢,功能及其重要,因此手术的要点是将损伤控制到最小。王旋教授将术前CT扫描的数据导入机器人系统,三维重建脑内血管神经,确定靶点和穿刺点,然后精准定位血肿位置,使用机械臂稳定操作进行穿刺,将穿刺点定位误差控制在1mm以内,一针见血。整个手术耗时不到30分钟,术后患者带着引流管返回神经外科ICU病房。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有望康复。




(图为王旋教授团队术中操作机器人穿刺手术)


(图左为术中抽吸出血肿,图右为术后复查CT引流管精准位于血肿腔内)
精准:机器人大大降低了手术误差,精准导航定位
安全:机器人可三维重建脑结构和血管,为合理规划手术路径、规避重要脑血管和功能区提供安全保障
高效:机器人将手术时间大幅缩短,手术耗时可缩短至30分钟
高血压脑干出血占临床脑出血病例10%左右,起病急,病情凶险,预后差,是所有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及致残率最高的,尤其是昏迷状态下脑干出血,死亡率超过50%。
脑干出血一般起病急,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多为突然头痛、眩晕、意识丧失、呕吐、复视、眼球不同轴、侧视麻痹、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大量出血(>5ml)时,患者很快进入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目前,对于包括脑干出血是否应该外科积极救治,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常规保守治疗下,有很高的致死率,即使活下来,也可能持续植物生存状态,或留下严重的残疾。外科治疗理论上可以获益。
外科治疗,精确定位和血肿处理方式是关键。由于脑干属于人体的生命中枢,开颅手术风险极大,手术造成的损伤不同程度地抵消了血肿清除的疗效,因此临床上很少通过开放性手术清除脑干血肿。对于微创血肿穿刺术,定位和路径极其重要。手术机器人可以将手术的副损伤降到最低,使患者获益。
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简介:目前开放床位近250张,其中30万级层流监护病床24张,年手术量近5000台,各大亚专科齐全并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是华中地区首屈一指的神经外科诊治中心。科室现有医师49人,教授和主任医师10名,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9名,其中41人获得博士学位,5人为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