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支架尾部覆盖瘤颈技术是将支架主体全部释放于载瘤动脉内,只采用支架的尾部覆盖动脉瘤颈。这种技术不要求支架释放到分支血管内,也不要求支架尾部完全覆盖瘤颈。操作简单,唯一的要求是支架释放时尾部要准确定位,如下示意图所示,支架如果常规释放于载瘤动脉内,弹簧圈不能严格限定于动脉瘤腔内,可能疝出到a区域,影响分支开口,进而影响分支血流;所选择支架直径参考示意图数据b;支架尾部释放时,由于没有了载瘤动脉的约束,在瘤颈处充分释放完全张开,从而可以覆盖真正的瘤颈c,将弹簧圈完全限定在动脉瘤内。即便由于定位不太准确,支架略有前移,仍然可以起到缩小瘤颈的作用,使宽颈动脉瘤变成了一个窄颈动脉瘤,动脉瘤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栓塞。
A:常规支架(虚线部分)释放,弹簧圈可能疝出到共享区域a。B:支架(虚线部分)尾部覆盖瘤颈释放,支架选择参考直径b,弹簧圈被限制在真实瘤颈c以内.

病例分享
本期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赵林教授为大家分享病例:“燕尾技术”——支架辅助技术栓塞大脑中动脉瘤两例。
部位:
术式:
特点:
病例一
右侧大脑中动脉瘤,腊肠形,深径约10.4mm,横径约3.3mm,颈宽3.0mm,主要累及上干,血管直径约1.7mm。
支架微导管和栓塞微导管到位后,经SL-10填圈5-20 Target 360。
经SL-10释放Atlas 3.0*15,支架尾部打开时,可见第一枚成篮圈受压至瘤腔,Atlas径向力足够。
相继填入Target Helical弹簧圈4-15,2-8 ,2-6。填塞瘤颈后图像以及术中支架形态:

最后造影,动脉瘤不显应,血管通畅。
病例二
左侧大脑中动脉瘤,主要累及下干,大小约6.4mm*5.7mm,颈宽约5.0mm,上下干分别约1.4mm和1.3mm。
使用5-15 Target 360弹簧圈成篮后。释放支架,支架微导管顶了一下支架尾部,让支架尾部充分覆盖瘤颈。这个支架打开时,也可以看到成篮圈受压图像,说明尾部打开充分。
重新调整成篮圈5-15 Target 360。
继续相继填入4-15 Target 360,3-8 Target Helical,2-8 Target Helical。
术中看支架打开情况。
最后造影。
手术总结
两例手术采用Atlas支架+Target弹簧圈,尾部覆盖瘤颈技术。
Atlas支架优势一是可以走行于细小的填塞微导管,在路径迂曲和载瘤动脉细小时,输送和释放非常柔顺;二是网眼较大,在纤细的血管内打开,血栓事件机率降到了最低;三是开环设计,在瘤颈处可以形成穹窿,有效保护瘤颈。
Target弹簧圈成篮饱满,填塞弹簧圈软而长,高效、顺滑,致密均匀完成栓塞任务。
支架尾部覆盖瘤颈技术,关键是支架尾部定位要准确。采用Atlas支架,其优点是尾部Mark清晰;支架无短缩。该技术具体细节,请参考本人文章《支架尾部覆盖瘤颈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29(11)683-687.
专家简介

赵林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介入亚专业主任,擅长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治,每年手术量近千例,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神经介入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血管健康与技术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血管健康与技术协会脑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急救医学会介入出血急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河北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石家庄市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