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7日发布 | 2582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赵阳教授:“神龙摆尾”——真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一例

赵阳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达人收藏

不期偶遇小难关,铅衣虽重步伐坚。

支架化得龙摆尾,巧丝结篮转为安。


前言

摆尾技术属于神经介入非常规技术操作,但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病变,如真性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分叉……这些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中往往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摆尾技术的实现,首先依赖于良好的支撑系统,假如支撑不足,摆尾动作往往难以实现,反而会在释放支架过程中出现导引导管的回撤,进而造成输送弹簧圈的微导管脱离动脉瘤,而一旦支架完全释放,钻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的操作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其次依赖的是支架的性能。理论上所有支架都可以实现摆尾,但是顺应性越好的支架摆尾动作实现越容易。激光雕刻支架因其自身张开无需调整的特点,在摆尾动作中有先天优势,编织型支架则很难保证做到尾端贴壁良好,因此,临床上使用的以Atlas最多。


病例分享

本期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赵阳教授为大家分享病例:“神龙摆尾”——真性后交通动脉瘤栓塞一例。


观看赵阳教授精彩病例


部位:

PcomA

术式:

圈后释放

特点:

微小动脉瘤

定位准

阻圈能力

顺应性好

径向力

Target配合

均匀致密

向心栓塞


手术精华

01

左侧真性后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完全位于后交通动脉,大小约2.7mm×2.2mm,瘤颈宽2.3mm,载瘤动脉远端2.0mm,近端3.7mm。

02

支架微导管超选入大脑后动脉,栓塞微导管超选入瘤腔内。使用Target 2mm×4cm弹簧圈成篮后送入Atlas 3mm×15mm支架。

03

支架定位后以摆尾技术释放支架。所谓“摆尾技术”意为通过对支架尾端释放时张力的调节,使得支架尾端改变原有释放方向,使动脉瘤颈处的支架贴壁更充分,从而取得更好的稽圈效果。

04

换用蒙片下更清晰展示支架释放过程,释放过程存在“蓄力-支架尾端移动-快速收力-回撤支架管”的小动作。

05

支架推送杆撤出过程中支架尾端进一步张开,良好贴壁,继续沿微导管进行填塞。

06

术后即刻影像:


手术回顾

01

该病例为真性后交通动脉瘤,属于相对少见动脉瘤,保留后交通动脉是关键,可选择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

02

介入栓塞方式如果使用常规的支架植入方式,即释放于颈内动脉,无法对瘤颈、后交通动脉形成有效保护,因此需将支架植入后交通动脉,此时,摆尾技术可以提供最为充分的瘤颈覆盖。

03

支架型号的选择主要考虑到:

1、后交通动脉管径纤细,颈内动脉并不粗,因此选择3mm的支架从直径上来看是足够的;

2、因后交通动脉走形平缓,因此15mm的支架对于这例患者而言锚定距离充足,无需更长的支架提供锚定。


手术体会

Atlas支架在该病例中体现出了绝对优势

  1. 17系统的微导管输送,保证了到位性和安全性,使原本复杂的手术难度大大降低;

  2. 支架释放过程中无短缩,保证了定位点精确性,有利于摆尾的实现和控制;

  3. 支架良好的支撑性和稽圈能力保证了栓塞的完全。


专家简介


赵阳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员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成员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师从李佑祥教授、王硕教授,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疾病介入及复合手术基础及临床研究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