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9日发布 | 5159阅读

赵英杰老师:会诊——浅谈神经外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二)

赵英杰

寒江孤影江湖故人

达人收藏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由赵英杰老师带来的随笔:会诊——浅谈神经外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二),欢迎阅读、分享!


其二

 会 诊 


01

# 仪表形象


无论是到门急诊会诊,还是到病房会诊,神经外科医生都要注意自身的仪表形象。争取给邀请方科室的医生留下好的仪表印象,也争取给患者及家属留下好的仪表印象。


走出神经外科病房,到相应科室会诊,会诊也是一种对外交流,会诊也是一扇展示科室形象的窗口。


想必多数同道都希望本院的急诊科,做出如下反馈:前来会诊的神经外科医生,个个都很整洁利索、很板正,个个都是谈吐儒雅有节。这在情理之中,因为人家的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就很注重仪表形象,所以带出来的兵也是很注重仪表。


其实,各个科室,从领导到员工,人人注重仪表,久而久之就会沉淀为科室文化。例如,科室的男医生们,逐步习惯于身着正装衬衫、打领带、穿皮鞋。这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代代传承,必将内化为科室文化。


会诊之前,就仪表形象,笔者提几点建议:

1)对镜梳头


男医生应留什么发型?通常来讲,不建议理光头,也不建议披肩发。平头、毛寸、分头、背头等,都是可以的。额部头发不遮挡额头,可观天庭饱满。耳鬓头发不遮挡耳廓,后发际头发不宜过长。


梳梳头。若没有携带梳子的习惯,那就轻扬神经外科医生的妙手,撩动并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发量,或许已经日渐稀疏。压一压头发,顺一顺头发。必要时,洗一把脸,再出发。总之,拒绝蓬头垢面。

2)白大衣


看看身上的白大衣。白大衣(特别是袖口及前臂区),是否被喷涌的血滴溅染?拔除引流管,不慎。白大衣(特别是第三四衣扣区),是否被碘伏点染?弯腰换药,不慎。白大衣左前胸处的口袋,是否有墨蓝油渍?笔漏油。红色的血,黄色的碘伏,蓝色的笔油,红黄蓝。在一件白大衣上,若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干脆换一件干净的白大衣吧。面对患者时,最好把沾有血迹的白大衣也换掉。


3)鞋


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细菌培养室等处,根据管理规定,医生需穿拖鞋。在门诊、病房,无论是露脚趾的拖鞋,还是不露脚趾的拖鞋,笔者都不推荐。到其他科室会诊时,不推荐穿拖鞋。


当然,医生的仪表形象,不仅仅限于穿戴形象。医生所呈现出的神态、眼神、面部表情、举手投足等,要与“医生”这一职业身份相匹配。


02

# 查体设备(工具)


向神经内科医生学习。在日常工作中,多数神经内科医生,常年随身携带的查体设备有:听诊器、叩诊锤、瞳孔笔。有的神经内科医生,还常年携带眼底镜
 
笔者建议:神经外科研究生、专科培训生、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这些同志也多为写病历的医师,也多为一线管床医师。为全面掌握患者病情,为获得第一手查体资料,最好随身携带听诊器。至少要在病房自己的衣柜里备有听诊器,以便对某些患者进行听诊。

1)以神经血管组(开颅及介入)为例
考虑到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则需要在眼部听诊有无杂音;考虑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则需要在锁骨上区听诊有无杂音;考虑到颈内动脉分叉部狭窄,则需要在颈动脉三角听诊有无杂音。


颅脑CT或MRI示:两侧半球、多个脑叶散在点状梗死灶,考虑脑栓塞事件,考虑到栓子来源在主动脉弓水平或心脏水平,此时也需要拿起听诊器。听一听心脏,有没有瓣膜狭窄,有没有房颤,有没有卵圆孔未闭?心脏听诊,再结合心脏彩超,有没有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有没有提示心脏粘液瘤?


2)以临床常见疾病脑脓肿为例
颅脑CT及MRI示:环形强化,弥散像高信号,单发病灶或多发病灶,倾向于脑脓肿诊断。此时,多数医生会问诊有无鼻窦炎、中耳炎、心内膜炎等病史。但是,有多少医生会走到床旁进行心脏听诊呢?有无心脏杂音,有无房缺、室缺,有无快速型心律失常?


3)以脑积水分流术、术后腹胀为例
患者脑积水、昏迷状态,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或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患者术后出现腹胀。管床医生没有进行腹部听诊,甚至没有进行腹部叩诊,便开出检查单:腹平片、腹部超声。有时,还会申请腹部CT。


患者昏迷病重,有时采用床旁腹部平片。(患者)无法立位,只能平躺。放射医师检查出片后,电话询问:患者的肠鸣音怎样?管床医师,顿时无言以对,愕然、害羞、面红耳赤。有没有进行腹部听诊,管床医生心里清楚,家属(陪护)也心里清楚。


疼、吐、胀、痹,肠梗阻四主征。昏迷患者,不会用言语表述腹疼。临床医师及影像医师,都知道需要除外肠梗阻。影像表现不典型时,结合临床症候就显得更为重要。


腹胀、高调肠鸣音、腹平片不典型,此时要注意追加检查腹部CT(重点看肠管),此时针对肠梗阻的诊断,要“先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进行禁食、胃肠减压等处理。腹胀、肠鸣音消失或微弱,要注意查一查电解质,看看有没有低钾血症。


听血管、听心脏、听肠鸣。多数神经外科医生,没有随身携带听诊器的习惯。在会诊时,根据患者病情、诊疗需要,神经外科医生要注意拿起该科室的听诊器,听一听。


笔者也建议:神经外科医生进行会诊时,为获得第一手查体资料,最好也随身携带叩诊锤。听诊器体积大,放在兜里占地方,不随身携带,多少容易理解(该行为)。叩诊锤,体积小,不占地方,为什么不随身携带?你会发现:越是随身携带的设备,越不容易被忘记使用。随手用来,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进而每次都能获得第一手的查体资料。告别“病史敬悉”,我要对病史进行补充;告别“查体同上”,我要对查体进行补充。


在神经外科病房,选取基底节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教学查房,常常给青年医师(学生)留下一些这样的印象:不同程度的“三偏”。就偏瘫而言,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其实,急诊会诊(或接诊)时,检查患者运动,由于“断联休克”机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肌张力不高、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未见病理反射。拿来叩诊锤,叩一叩,大体推断患者是否处于“断联休克期”。颅脑CT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处于“断联休克期”,这会给医生留下如下印象:起病急、尚处于急性期、被及时送来医院。


笔者强烈建议:随身携带瞳孔笔。观瞳孔大小,试对光反射。有无脑疝,有无外伤性视神经损害,小小瞳孔笔,有助于判断。神经外科医生,需要高度重视神经眼科学查体。


03

# 急诊会诊(或接诊)—病情判断


意识、瞳孔、生命征、气道。患者清醒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如何?血压高吗?有没有误吸、血氧饱和度低吗?


从事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或急诊医学等专业的医生,要时时刻刻注意意识状态的评估。针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笔者呼吁同道重视以下几点:


1)评估时机,是否合适?
举例(1):患者大量饮酒,醉酒后自己摔倒或被撞倒,跌伤头部,被人送至急诊。一身酒气,呕吐物遍身,呼之不应。


举例(2):患者头部外伤后烦躁,在外院短时间内先后使用地西泮、苯巴比妥钠、冬眠合剂,后转至我院急诊。


举例(3):患者癔病病史明确。或者,患者多次就诊医学心理科或精神科,考虑存在心理障碍。现患者入厕时摔倒,头部着地,被家属送至急诊。


针对以上三种情形进行GCS评分时,需要特别注明是在醉酒、镇静药使用或癔病状态下做出的评估。不适合进行评估时,不强求进行评估,或干脆不进行评估。偏要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也多不准确。待酒醒时(或以酒精度测试结果为参考)、停用镇静药使用之后,要重新进行GCS评分。


患者既往癔病诊断明确,现又有脑挫裂伤。此时需要进行意识障碍评估,我们(神经外科医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2)GCS评分体系的局限性
针对婴幼儿患者、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GCS评分时,医生需对评估结果审慎看待。


局限性还表现在:针对眼肌麻痹、眼睑或眶部浮肿患者,不能评价其睁眼反应。针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不能评价其言语活动。针对四肢瘫痪的患者,不能评价其运动反应。针对正在使用肌肉松弛药物的患者,也不能评价其运动反应。


辩证看待GCS评分体系。广大同道都知道,GCS评分量表,国际通用,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具体到特定的医疗单元(环境),如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假定20张总床位,10张以上都行气管切开,并且常年如此,那么GCS评分体系对NICU的应用价值何在?


于是便有学者提出对GCS评分体系进行补充或修订。


3)单项评分与总分
对两名重症患者进行评分,一名患者8分,另一名患者也是8分,总分相等,两名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相同吗?不一定。不能仅看总分,还需参考单项得分。因此,医疗文书记录,应为“单项分、总分”形式。打个比方,“E2V3M3,GCS8”。


针对GCS评分的文书记录,常见问题:(1)通篇没有单项打分,仅有总分;(2)有入院评估总分,也有出院评估总分,但是病程记录没有反映出总评分的变化趋势。举例,患者治疗满意,入院GCS 5分,出院GCS 12分。有没有从5分到8分的时间节点记录,有没有从8分到11分的时间节点记录?


回顾多份急诊会诊记录,要么没有进行GCS评分,要么仅有总分、没有单项打分。意识障碍程度,没有量化,没有分层。这样的信息资料,自然也不利于撰文出版。


瞳孔。通过瞳孔大小以及对光反射,初步判断:


1) 有无脑疝,哪种类型的脑疝,脑疝早期、还是中晚期?


通常说来,仅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考虑颞叶钩回疝;两侧瞳孔都散大、光反射消失,考虑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


通常说来,瞳孔散大的一侧,多为病变侧。在没有颅脑CT的时代,开颅探查,哪一侧瞳孔散大,就开哪一侧。例如,右侧瞳孔散大,就右侧开颅。当然,有时会开错侧别。因为瞳孔散大侧,有时为病变的对侧。


2)有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要不要急诊视神经管减压?


车祸颅脑外伤,患者昏迷。检查患者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判断是否存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以右眼为例,右眼瞳孔散大(或稍大),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需考虑可能存在右侧视神经损伤。右眼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也消失,则需考虑右侧动眼神经麻痹,与此同时,也需考虑合并存在右侧视神经损伤的可能。


综合分析。查查患者有无前颅底骨折,有无脑脊液鼻漏,看看颅脑CT有无颅内积气,再结合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结果,逐步确立或者排除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存在额底、颞极脑挫裂伤时,扩大翼点开颅,清除挫伤的脑组织(血肿),术中可观察到视神经管上壁、蝶骨平台、眶顶等处,因而会减少漏诊(外伤性视神经损伤)。


患者因车祸致弥漫性脑肿胀,医生采用保守治疗、不手术。患者昏迷几周或几个月后醒来,向管床医生诉说:我的左眼(或右眼)看不见了。此时,再去进行视神经管评估,为时已晚。此时,才去考虑视神经管减压,早已错失良机。


赴急诊会诊,从接诊该病人伊始,就需认真检查患者瞳孔,观大小、查光反射,必要时启动视神经管靶扫描、视神经管三维重建。


3)动眼神经麻痹(警惕未破裂动脉瘤)


患者右侧上眼睑下垂、右侧瞳孔散大,直接光反射迟钝、间接光反射也迟钝,此时需考虑右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会诊时,要排除颅内动脉瘤可能。有时,需要查CTA或MRA。未破裂的巨大后交通动脉瘤,可造成动眼神经不全麻痹。


生命征。在这里重点谈一下血压。


1)高血压
举例:基底节脑出血,出血量30ml以上,中线向对侧移位。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


急诊会诊,监护显示收缩压160 mmHg、180 mmHg、或220mmHg,甚至更高。见此状,各位同道在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颅高压所致,还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表现?建议首先考虑是否存在颅内高压。


采用甘露醇快速静滴、脑室穿刺外引流等途径,迅速降低颅内压,监护所示的高血压数值自然会降下来。也即,在用药方面,神经外科医生的降压利器,常常首先使用甘露醇,而不是首先使用乌拉地尔或硝普纳。


笔者表达一个观点,供同道参考:长期医嘱,20%甘露醇250ml,静滴1/日,这相当于没有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可以使用,但不能替代甘露醇。


谨记公式:CPP=MAP-ICP。急诊神外、神经重症,要时时刻刻考虑降颅压、维持脑灌注压,以保障脑血流与代谢。


再举例:青年患者,突发头痛,收缩压220mmHg。腹部CT,除外肾上腺疾病,无嗜铬细胞瘤。颅脑CT、颅脑MRI平扫,未见异常。急诊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先后看过患者,意见为:需除外垂体微腺瘤(ACTH微腺瘤?)。


此例患者,围绕高血压的处理,便不推荐首先使用甘露醇,应首先使用降压药物,比如一些钙离子拮抗剂等。查皮质醇,查蝶鞍区(垂体)MRI动态增强,神经外科随诊。


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可使血压瞬间飙升;急性气道梗阻,也可使血压骤然上升;后尿道损伤、尿潴留,亦可使血压持续走高。终止癫痫发作、解除气道梗阻、恢复尿路通畅,自然会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这里是讲高血压处理的个体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笔者再表达一个观点,供同道参考:在NICU,患者都有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若患者转至普通病房后,如果仍持续微量泵入乌拉地尔或硝普纳等药物,一定要在床旁设有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变化,以免发生低血压事件。


2) 低血压
急诊会诊,收缩压90mmHg,甚至更低。低血压,常见于:


(1)车祸、斗殴或高处坠落,多发骨折、多处脏器损伤。既要警惕外出血、低血容量性休克,也要警惕肝破裂、脾破裂,警惕内出血休克。(2)枕骨大孔疝、脑干功能衰竭。(3)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垂危。


重视高血压的处理,更要重视低血压的处理。频繁发生低血压事件,低血压回升无力(无希望),常常是心跳呼吸停止的前奏。备呼吸机、电除颤,检查抢救车(推车)。


重视外科补液。外科医生,针对低血压的处理,通常应是扩容。之后,在有足够循环容量基础上,再考虑加用血管活性药物。论及血压维持,容量、泵、外周阻力,一个前提、两个条件,外科医生要特别重视“容量”这一前提。


举例:某重症患者,每日补液3000ml,同时兼用多巴胺微量泵入。以上方案,已经连续几日,收缩压在110mmHg左右波动,从未超过130mmHg。遇到这种情形时,如若将患者转至普通病房,建议每日液体量不能骤减太多。液体量骤然减半的做法,显然是待商榷的。警惕低血压事件。


另外提醒:合理使用冬眠合剂,以免出现低血压事件。你(医生)以为患者处于镇静状态,实际他(患者)因为低血压处于休克状态或昏迷状态。注意监测血压,注意观察瞳孔变化。


气道。针对神经外科急症重症,笔者曾有过这样的总结:ABC保障有力,手术及时有效,药物应用合理,并发症防控得法,功能锻炼相得益彰。这里的“A”,是指气道(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特别重要。


当患者有意识障碍时,更要多注意观察呼吸运动、气道、血氧饱和度。有没有误吸?血氧饱和度怎样?查血气分析了吗?有没有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要不要在急诊科就地气管插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为前提条件(必要条件之一),之后才可考虑去影像科进行颅脑CT检查,才可考虑转至神经外科病房或NICU。


外院转至急诊的患者,有时已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在进行CT检查前以及转至神经外科病房前,争取进行有耐心的充分吸痰。我们对外单位气道管理情况不清楚,对长途转运途中气道管理情况也不清楚,所以一定要充分吸痰,以免可能存在的痰痂脱落阻塞气道。


气道梗阻、低氧血症,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水肿加重,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患者已有脑出血或脑肿瘤等,已有原发性脑损害。我们神经外科医生,争取使患者的继发性损害降到最低。


意识、瞳孔、生命征(血压)、气道,以上四点,要镌刻于医生脑海,要转化为医生自觉的诊察行动(流程)。有些神经外科医生,赴急诊会诊时,其主要精力放在了影像阅片上,没有走到患者床旁,或者仅是轻描淡写、走过场式查体。做临床医生,用临床医生的思维去诊察患者。重视病史、查体,重视症候学。当然,学会用临床医生的视角进行影像判读也很重要。

04

# 急诊会诊(接诊)—追加检查,以及床旁操作


各个医院的急诊会诊流程,不完全一样。急诊会诊流程合理、科室间合作有力,自然会提高诊疗效率,也自然有助于患者的安全。在很多医院,患者被送至急诊后,由急诊科值班医生,快速进行病情判断,并给予抢救等处理。急诊科值班医生,开具相关影像检查等。待影像结果传输至工作站后,急诊科医生或护士,才呼叫相关科室的医生前来会诊。在急诊科,患者接受的是一般处理(如呼吸循环保障),而非专科处理。


神经外科医生赶到急诊科时,患者的颅脑CT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医生没有申请CTA,患者也刚刚被推回急诊科。要不要把患者重新推回CT室进行CTA检查?家属心里怎么想,是否能够理解?


所在单位如果没有神经介入条件,颅内动脉瘤一律急诊开颅处理,那么CTA便是必查了。颅脑CT平扫+CTA,能不能一次申请完毕,能不能一次查清?影像医师发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表现时,在患者没有离开检查床之前,能不能通报给神经外科医生?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收获满意度。


急诊科床旁操作。根据具体病情,有的单位有的医生,会在急诊科床旁做些外科操作。几种常见处理:


1

针对头皮裂伤或挫裂伤,施行清创缝合术。清创前,一定要仔细观察颅脑CT。如有凹陷骨折,特别是凹陷骨折邻近上矢状窦或横窦时,应在完善术前检查(如MRV)后,在手术室环境下进行整复。在急诊室,仅作头皮的清创闭合处理,不要试图去拨起凹陷的骨片,以免静脉窦出血,以免准备不足、止血困难。静脉窦出血容易引起的潜在性、致命性风险—空气栓塞。

2

脑室穿刺引流术。针对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枕骨大孔疝等情况,在床旁行脑室穿刺引流术、迅速缓解颅高压之后,再考虑进行必要的影像检查,再考虑转至神经外科病房或NICU。

3

针对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脑疝,为争分夺秒迅速降低颅内压,有的单位有的医生,在急诊床旁进行锥颅(穿刺)术。避开侧裂,避开功能区(如额下回后部),选取合适的层面(常为出血最厚的层面),锥颅释放出5ml~10ml不凝血,迅速降低颅内压。之后,再送至手术室,进行全麻、导尿、深静脉置管等处理。

4

经Ommaya囊穿刺抽吸颅咽管瘤囊液,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经分流阀穿刺释放脑脊液等。


急诊床旁操作,其目的多为迅速降低颅内压,多为穿刺性操作。

05

# 会诊记录


走到床旁询问病史,获得第一手病史资料;随身携带瞳孔笔、叩诊锤、听诊器,获得第一手查体资料。争取不再书写“病史敬悉、查体同上”。


由于现代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右下角记录印象(诊断)时,定位诊断(如左右侧、脑叶、皮质或白质、脑室内外等),通常比较容易。会诊医生,综合分析病史(特别是起病特点及发展进程)、查体、影像,争取给出定性诊断或定性倾向。


对于左下角给出的处理意见,笔者建议:


1

外科医生会诊,首先回答有没有手术指征。落笔时,注意措辞。建议积极手术,可以进行手术,以及不推荐手术,这三种表达,具有不同的含义。

2

针对完善必要检查,争取再写得具体一点。到底需要检查什么?以颅脑MRI检查为例,怀疑海绵状血管瘤时,备注SWI成像;怀疑脑脓肿时,备注DWI成像;怀疑海马硬化时,备注FLAIR像。

3

指导用药。合理使用脱水药、抗癫痫药、镇静药等

4

回答是否需要急诊留观?是否需要收住神经外科?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中青年神经外科医生,要苦练基本功,做好基础性工作。中青年神经外科医生,要重视到基层单位去锻炼。

注:赵英杰神经外科随笔,所有作品皆为原创,所表达的观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

更多推荐

1

赵英杰老师:神经外科基础课系列第二季 

>>点击以上图片即可进入课程学习<<


2

赵英杰老师:神经外科基础课系列第一季

>>点击以上图片即可进入课程学习<<


3

赵英杰老师: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微课堂

>>点击以上图片即可进入课程学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