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5日发布 | 1016阅读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神经外科线上“Grand Round”第三十期

徐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洪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神经外科于北京时间2022年3月10日上午06:00-07:00(美国纽约时间2022年3月9日下午05:00-06:00)举办由双方神经外科同道共同参与的第三十期Grand Round项目。主讲者是St.Joseph医院和医学中心、Barrow神经外科中心神经介入外科主任Felipe C. Albuquerque教授。本期主题为“The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complex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复杂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


Felipe C. Albuquerque教授首先介绍了血管内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剂种类,包含了金属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两大类。他分别介绍了不同路径下栓塞剂的选择原则,同时也强调由于液体栓塞剂的不可控性,介入治疗应首选金属弹簧圈。在此后的案例介绍中,他也展示了由于颅内外血管存在广泛的吻合,液体栓塞导致的颈内动脉栓塞的严重并发症。随后,Felipe教授以筛骨硬脑膜动静脉瘘、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和软膜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为例,展示了不同位置复杂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经验。

他介绍:筛骨硬脑膜动静脉瘘,又称筛板或者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占所有硬脑膜动静脉瘘的4-7%,通常以男性多见,70%的患者发病年龄大于50岁。该位置的硬脑膜动静脉瘘通常由眼动脉的筛骨分支,脑膜中动脉和颌内动脉分支参与供血,通过前额叶皮层静脉引流至矢状窦的前三分之一或深部静脉向海绵窦或基底静脉丛引流。他以不同的案例分别介绍了经眼动脉栓塞筛骨动静脉瘘以及经皮层静脉路径栓塞筛骨动静脉瘘失败后采用经眼动脉分支补救的手术经验,并强调术中识别和保护视网膜中央动脉的重要性。


随后,他介绍了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解剖学特点。他强调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复杂之处在于当岩下窦不开放时,微导管难以超选至瘘口。当发生动静脉瘘时,海绵窦通常经眼上、眼下静脉向眶上静脉或角静脉引流至颞浅静脉和面静脉。但通常眶上静脉和面静脉存在较大的扭曲,经股静脉难以将微导管经这些静脉超选至海绵窦。因此Felipe教授倾向于直接穿刺眼上静脉建立通路。他介绍了两例直接穿刺眼上静脉行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的病例,同时也介绍了一例穿刺眼上静脉失败后经基底静脉丛路径行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的案例。



最后,Felipe教授分析了伴软膜血管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特点。这些软膜血管常见于大脑后动脉P2分支、小脑后下动脉分支、大脑前动脉(通常为胼周动脉)分支以及小脑上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分支。这类的硬脑膜动静脉瘘通常更加棘手。在这类硬脑膜动静脉瘘中,他以一个案例清楚地展示颅内外血管的吻合现象,以及术中发生颈内动脉异位栓塞的严重并发症。最后他通过静脉路径完成了栓塞。而对于一直以来困扰神经介入医生的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Felipe教授提出“支架脚手架”技术用以保护侧窦,即:在微导管注入Onyx胶栓塞瘘口的时候,通过在侧窦区释放一枚支架,使溢出到静脉窦的Onyx胶粘附在支架上,待瘘口完全栓塞后,回收支架,并将部分溢出至静脉窦的Onyx胶一并回收,从而达到保护正常静脉窦的目的。



在讲座的最后,Felipe教授强调了面对复杂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构筑学的分析、合理的路径选择以及栓塞材料的选择是获得成功治疗的关键。


(本文由徐良主治医师整理,洪远主任医师审校,张建民主任终审)


点击进入浙大二院神外官方账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