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韩国Korea University Ansan hospital的Kwon Hanim等通过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动脉夹层病人和14例颅外动脉夹层病人的最初和后续HRMRI表现以及临床特征,研究了脑动脉夹层后的血管结构变化。为了进一步阐明颅内和颅外脑血管夹层之间的差异及其机制,对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于2022年发表于《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Hanim K, et al.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22. doi: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21.106302】
脑动脉夹层是年轻人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占该人群脑卒中的20%。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是研究血管壁结构的一种特别有用的方法,使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研究夹层的病理学征象。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比较最初和后续HRMRI表现以及临床特征,研究了脑动脉夹层后的结构变化,特别关注颅内和颅外脑血管之间的差异。为了进一步阐明其机制,研究者们研究了脑动脉夹层后狭窄改善的相关因素。
患者选择和分组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因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入院的患者。患者入选标准:(1)脑动脉夹层为病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2)在症状出现后10天内进行首次HRMRI检查;(3)首次和后续的HRMRI数据均可用。根据夹层部位(即颅内和颅外)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 包括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质子密度成像(PDI)和对比增强T1WI(CE-T1WI)。
患者图像分析 脑动脉夹层分为颅内和颅外夹层。通过CEMRA的半定量测量将狭窄程度分为5个级别:正常(无狭窄)、轻度(≤30%)、中度(30-70%)、重度狭窄(≥70%)和闭塞(无可见血流)。研究了夹层的特征性表现,包括壁强化、内膜瓣及双腔征、血肿和动脉瘤。
研究者们评估了2013年9月至2020年3月在院接受治疗的6875名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其中350例(5.1%)病因诊断为动脉夹层,275例(4.0%)患者至少进行了一次HRMRI检查。在有可用HRMRI数据的患者中,57例(20.7%)接受了首次和后续HRMRI检查,并被纳入研究。6例患者表现为多处夹层,均位于颅内动脉,1例干燥症患者表现为右侧远端椎动脉夹层。
最终入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3±12.1岁,37例(64.9%)为男性。狭窄程度以及首次和后续HRMRI之间的变化如图1A所示。中位随访间隔为90.0天。血管壁强化由最初的91.2%下降到随访时的75.4%。随访扫描时,内膜瓣及双腔征从47.4%降至19.3%,血肿发生率从75.4%降至52.6%,动脉瘤样变化从24.6%降至17.5%(图1B)
图1
颅内外夹层
研究人群中,有43例颅内和14例颅外动脉夹层患者。其中颅内病变位于大脑中动脉(MCA,n=3,7.0%)、大脑前动脉(ACA,n=5,11.6%)、大脑后动脉(PCA,n=4,9.3%)、椎动脉(VA,n=30,69.8%)和颈内动脉远端(ICA,n=1,2.3%)。颅外动脉夹层位于ICA颅外段(n=2,14.3%)和椎动脉(n=12,85.7%)。在基线特征方面,颅内夹层组患者年龄较大(45.6岁vs32.2岁,p<0.001),高血压(37.2%vs7.1%,p=0.04)更为普遍,两组之间没有其他统计学差异。
图2显示了颅内和颅外夹层患者在初始和随访HRMRI时狭窄程度的变化。在随访的HRMRI中,85.7%的颅外夹层患者显示狭窄有所改善,而只有27.9%的颅内夹层患者显示狭窄有所改善(p<0.001)。
图2
尽管强化和血肿这两个特征在最初的HRMRI上没有显示出差异,但在随访的MRI中颅内夹层患者的强化和血肿显著降低(强化;颅内夹层;86.0%,颅外夹层;46.2%;p=0.006。血肿;颅内夹层62.8%;颅外夹层21.4%;p=0.007)(图3A,C)。在初始或随访HRMRI上,两组之间内膜瓣或双腔征或动脉瘤样改变的存在没有统计学差异(图3B,D)。
图3
狭窄改善的相关因素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确定与狭窄改善相关的独立因素。表显示了单变量分析的结果。更年轻(p=0.04)、夹层部位(颅外)(p=0.001)、随访时无强化(p=0.02)和随访时无壁内血肿(p=0.02)的p值均<0.05,并纳入多变量分析。经多变量分析,夹层部位(颅外)是与狭窄改善相关的唯一显著因素(优势比[OR]8.98,95%可信区间[CI]1.45-55.65;p=0.02)。
与颅内夹层组相比,颅外夹层组患者更年轻,更容易出现狭窄改善、血管壁强化消失和壁内血肿。颅外动脉夹层更多地可能自发地改善,而颅内动脉夹层不太可能改善,壁内血肿的消失和强化是狭窄改善的重要因素。只有夹层部位(颅外位置)是狭窄改善的独立因素,主要受累部位、颅外血管内滋养血管和颅内血管内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