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3日发布 | 2438阅读

​神外历史上的今天|一代颅底大师Ugo Fisch教授的诞辰

茉莉

脑医汇编辑

达人收藏

1931年3月3日,91年前的今天,国际耳-颅底显微外科先驱Ugo Fisch诞辰。这位被国际公认为“现代耳外科奠基人”、“侧颅底外科之父”、“欧洲颅底外科鼻祖”的大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耳-颅底显微外科纳入耳鼻喉科学(Otorhinolaryngology,ORL)领域,使其蓬勃发展。他躬行践履、著作等身,共计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和3本专著,均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全球,其中《颅底显微外科学》(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被后世誉为颅底外科领域的“圣经”。




1931年,Fisch出生于瑞士楚格(Zug,Switzerland),两岁时搬到旅游之城卢加诺(Lugano)。1949年,Fisch完成高中学业,随后在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学习医学,并于1955年毕业。研究生期间,他相继在温特图尔(Winterthur)以及Luzius Rüedi领导下的苏黎世大学耳鼻喉科学部接受外科训练。1958年,27岁的Fisch以血栓形成及本质为题撰写了答辩论文《一种新型凝血酶形成促进剂》(Über einen neuen Accelerator der Blutthrombokinasebildung),顺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59至1961年间,Fisch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巴尔的摩(Baltimore)校区以及芝加哥地区的比林斯医院(Billings Hospital)的耳鼻喉科学部担任耳科生理研究员。回到苏黎世大学后,Fisch继续在耳鼻喉科学部致力于专业研究。1964年,他荣获ORL专家头衔。1966年,35岁的Fisch被提升为副教授,并因颈部淋巴系统淋巴造影检查(Lymphographische 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zervikalen Lymphsystem)的研究获得特许任教资格。



1967年4月至5月,在苏黎世大学医院(Zurich University Hospital)神经外科主任Hugo Krayenbühl的力荐下,Fisch前往洛杉矶的豪斯耳学院(House Ear Institute),在显微神经耳科的先驱威廉·豪斯(William House)博士指导下,接受了6周的培训,学习最新的内耳道外科技术。回到苏黎世后,Fisch迅速将自己的新知识付诸实践,并开始与苏黎世大学医院神经外科Gazi Yasargil(后来的神经外科主任)、神经放射科的Anton Valavanis(后来的神经放射学研究所主席)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以理解和着手先进耳科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处理颅底硬膜内和硬膜外的病变——由于高复发率和死亡率,这些病变以前被认为是无法通过外科医治的。


1970年4月,Fisch晋升ORL教授以及苏黎世大学ORL系主任,并在那里渡过了剩余的学术生涯。这个崭新的平台为Fisch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基础,他为这所大学倾囊相授,极大地推动了侧颅底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1977~1978年,Fisch先后开发了三种新的颞下窝入路,一举奠定了侧颅底外科手术的基础,轰动全球。Fisch事后坦言,“尽管颞骨的上(颅中窝)和后(经迷路)入路已经发展,但是位于颞骨岩部的迷路下方、尖端腔隙以及颅底周围的肿瘤,对神经外科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仍是一个挑战。颞下入路弥补了大多数隐匿性颞骨病变的外科治疗中存在的空白。”Fisch入路A型主要处理迷路下(颈静脉孔区)和岩尖的肿瘤,几乎成为了颈静脉孔区入路的代名词;Fisch入路B型针对累及斜坡和沿咽鼓管侵犯颅底的病变,C型则可进一步处理鞍旁区(海绵窦区),从而将显露范围一下子涵盖到了整个颞下窝区域,成为内镜经鼻颅底时代到来前处理颅底下表面的最终极武器。



接着,Fisch提出并修改了副神经节瘤的Fisch分型,第一次将肿瘤大小和解剖范围与手术入路结合起来,以指导手术。作为最经典的副神经节瘤分型体系,Fisch分型至今仍被广为应用。



进一步地Fisch与同事兼密友Anton Valavanis共同推动了神经放射学成像和血管内干预治疗的发展,在这项合作的基础上,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颈内动脉球囊闭塞的术前技术,使得许多累及海绵窦的颅底肿瘤得以安全地根治。


侧颅底显微外科技术不仅使以前无法手术的肿瘤得以切除,也拓宽了这一困难领域的解剖学知识,使外科医生熟悉了被普遍认为无法实现安全暴露的面神经及供应大脑的大动脉和大静脉等结构。Fisch明确地展示了控制和调动这些重要结构的能力,以促进困难颅底肿瘤的可视化和切除。



借助丰富的临床实践,Fisch成功地开发和改进了30多种性能优良的手术器械,用于耳科和侧颅底外科。他曾与第一家牙钻公司(Bien-Air)密切合作,不断改进颞骨手术的钻头;他与瑞士当地的航天航空技术企业合作,开发了更平衡的手术显微镜、更平稳的手术台以及供外科医生轻松使用的电动椅;他先后与Leibinger、STORZ及Kurz公司携手合作,根据声音传导和振动的特点发明了Fisch系列听骨假体。由于其稳定的手术效果、可重复性和安全性,Fisch器械和假体仍被世界各地的耳鼻喉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广泛使用。


1990年前后,Fisch大胆地创建了苏黎世颞骨和侧颅底手术培训课程,并发明了3D临床和教学视频的录制和演示,而当时几乎没有人对医疗3D技术感兴趣。Fisch循序渐进地开设小班课程,为外科医生提供指南、手册以及附有无数精美插图的教材,他力图突出每一处细节,使课程助教与自己热情地分享教学经验,教授莘莘年轻学子。Fisch曾亲自讲授了25门培训课程,以连续10个小时的负责态度和工作热情,让参加过课程的同行们无不为之感动。1998年,Fisch创立了Fisch国际显微外科基金会(Fisch International Microsurgery Foundation,FIMF),每年在苏黎世和卢塞恩(Luzern)两地举办实践课程,以教学和研究为目的促进耳-颅底显微外科资讯及多媒体文件的制作、传播和交流。同年,Fisch创建了网站www.fimf.ch,免费展示了大量FIMF会员参与讨论的临床解剖和外科视频。自2005年以来,全世界数以千计的医生有幸获得Fisch的直接指导,他不仅在苏黎世大学和卢塞恩施教,同时还在中国、巴西、美国、南非等多国设立了FIMF培训分会。在这些不懈努力下,Fisch外科技术系统逐渐普及全球,惠及各个国家。1999年,Fisch从苏黎世大学退休。次年,他在苏黎世哈里斯兰登诊所(Hirslanden Clinic)的ORL中心开设了一家耳-颅底外科私人诊所,并携手苏黎世和卢塞恩两地的专家教授,继续造福患者。大量同事甚至患者向Fisch沟通、请教,他对每封邮件的回复速度之快、回复之认真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前一个月。




因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影响力,Fisch成为许多ORL学会的荣誉成员,并获得许多独特的奖项,特别是1990年比利时列日大学(University of Liège)授予的荣誉博士头衔以及2015年度美国神经病学协会(American Neurotological Society)授予的House/Hitselberger终身成就奖。此外,Fisch是欧洲耳科和神经耳科学会(European Academy of Otology and Neuro-Otology,EAONO)的创始人及精神领袖之一,并曾担任Annals of Otology, Rhinology & Laryng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Otology、Otology & Neurotology、Acta Otorhinolaryngologica (Stockholm)、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Skull Base Journal等知名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据Fisch的家人回忆,几乎每一天,即使是周末和假期,Fisch都在花时间为专著或论文绘图、思考新颖的想法、审查自己或工作人员撰写的论文。这位勤劳的大师共计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和3本专著,其中与显微外科实践相关的《鼓室成形术》(Tympanoplasty)和《镫骨切除术》(Stapedectomy)于1980年首度出版后,又与Thomas Linder合作整理为《鼓室成形术、乳突切除术和镫骨手术》(Tympanoplasty Mastoidectomy and Stapes Surgery),于2008年出版并被翻译成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汉语、日语和土耳其语;Fisch与Douglas Mattoxwas合著的《颅底显微外科学》(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于1988年出版,并翻译成德语、西班牙语和中文,并享誉世界颅底外科领域。为了纪念域内前辈们,Fisch在2012年与Albert Mudry和Christoph Mörgeli合作出版了一部有关显微外科起源的专著《显微镜和耳科学》(Microscope and Ear),该书也被翻译成了德语、西班牙语和中文。Fisch的专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附图线条鲜明、轮廓清晰,取材于Fisch众多的手术视频和亲绘的手术草图,因内容简洁、详实而广为流传,这些专著均被奉为域内经典。


世界颅底外科“圣经”: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




凭借鲜明的务实性格和崇高的职业道德,Fisch言传身教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和同事,以及成千上万拜读过他的文稿、论文和专著的同行们。他为ORL医学工作树立了四个关键品质:对工作的热情、研究中循序渐进的方法哲学、面对困难(外科)问题或学术问题的勇气,以及始终具有探索可能性甚至不可能的开拓精神。Fisch的演讲台下总是座无虚席、人满为患,他精心准备每次演讲,讲稿中没有一行多余的文字、一张多余的图片,准时清晰地呈现在听者们的面前,让人真正想付诸实践。对他的住院医生和同事来说,即使因长期手术而疲惫不堪,他仍然准备好随时讨论耳镜检查结果,就X光片进行讨论,并亲身示范如何用多种不同的语言为患者提供咨询。值得一提的是,即使Fisch富有同情心,他也不能容忍那些未经仔细考虑或不正确的观点;2019年9月,在苏黎世的一次研讨会上,88岁的Fisch再次向众人展示,当不同意一位知名国际客座演讲者的观点时,如何妥善地处理争议:他用友好却毫不含糊的语言表达明确的论点,让演讲者明白他对自己的一些发言的真实看法。


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2日,Fisch在瑞士厄伦巴赫(Erlenbach,Switzerland)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欧洲ORL天空中最亮的星陨落了。Fisch的离开对耳神经学界和颅底外科学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世界各地的医生和学术机构纷纷自发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这位伟大的导师、真诚的同事和亲爱的朋友。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人格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时刻激励着我们深思这一永恒的医学主题——不断完善手术技艺,以造福患者。



下面,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从脑医汇平台海量内容中,遴选若干Fisch入路相关的文章或课程,以飨各位神外同道。


Fisch入路相关的文章或课程

01

【云课堂】Ugo Fisch教授侧颅底3D解剖课程

02

唐寅达:《前世今生:颈静脉孔区入路(上篇)》

03

《侧颅底、颈静脉孔专题(一):鲍遇海、夏寅、刘丕楠、汪照炎、张明山》

04

《侧颅底、颈静脉孔专题(二):刘雪松、李欢、赵天智、汤文龙、唐寅达、赵英杰》


TIP!

在【脑医汇】APP搜索“Fisch”或“颈静脉孔区”,获取更多内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