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谭松1
通讯作者:汪阳3,1 周小兵1
其他作者:卢玉昭1 李彬1 吴钦2
作者单位: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96070077)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2BABL206053)。
[REF: Tan S, Lu Y, Li B, Wu Q, Zhou X, Wang Y. Usefulness of Sil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 the Follow-Up of Endovascular-Treat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A Prospective Study.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22;31(2):106256. doi: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21.106256] PMID: 34923434
近年,介入治疗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为及时发现复发的动脉瘤,患者术后需长期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因其空间分辨率高为动脉瘤术后随访的“金标准”,但因为有创性,不可避免的发生辐射暴露。因此临床实践中,大家更倾向于无创性的检查方法。CT血管成像因金属植入物所产生的强伪影,较少用于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随访。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为动脉瘤介入术后常用的随访方法,传统的时间飞越序列(TOF MRA)由于术中所用弹簧圈、支架等所致磁敏感伪影和射频屏蔽的干扰,成像质量欠佳,而对比增强序列(CE-MRA)的分辨率较低,易产生“静脉污染”现象。
静音MRA为新近研发的血管成像技术。它独特的整合了动脉自旋标记(ASL)和零回波时间(ZTE)放射采集技术。理论上,ASL技术可使静音MRA获得良好的背景抑制,ZTE技术则可减少金属植入物所造成的磁敏感伪影,进而提高图像质量。既往有多项研究评估静音MRA在动脉瘤介入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但它们大多为回顾性研究,或仅包括一种介入治疗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的纳入行各种介入治疗的动脉瘤随访患者,同时行静音MRA、TOF MRA和DSA检查,通过与后两者相比较,探索静音MRA在动脉瘤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共纳入了41名患者46个动脉瘤,其中女性32人(78.0%),平均年龄54.5±9.0岁;22个(47.8%)动脉瘤为破裂动脉瘤,44个(95.7%)为前循环动脉瘤,动脉瘤平均直径为4.94±1.73mm。动脉瘤治疗方式:单纯弹簧圈栓塞17例(37.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9例(41.3%),单纯血流导向和血流导向联合弹簧圈栓塞各5例(10.9%)。在MRA中,对栓塞动脉瘤周围血管结构的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评估。在3种成像方式中,采用Raymond分级对动脉瘤的闭塞状态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表1),静音MRA的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TOF MRA(4.32±0.87 vs. 3.08±1.48,P<0.001)。在四种介入治疗方式中,静音MRA的图像质量均高于TOF MRA(图1和2)。两种MRA序列在四种介入方式中的图像质量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单纯弹簧圈栓塞组,单纯血流导向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血流导向联合弹簧圈栓塞组。在TOF MRA中,有17例动脉瘤的图像质量不足以准确诊断动脉瘤的闭塞状态,但在静音MRA中仅有2例(P<0.001)。
表1. TOF MRA和静音MRA中图像质量评分
图1. A young patient with a 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bifurcation aneurysm was treated by coil embolization 6 months previously. The arrow indicates the treated site. (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shows the neck remnant. (B)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and (D) volume rendering (VR) reconstructions of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TOF MRA) show strong signal loss in the treated site and the aneurysm occlusion status cannot be judged. (C) MIP and (E) VR reconstructions of Silent MRA show the neck remnant in a similar manner to DSA. The image quality score for TOF and Silent MRA is 1/1, 4/4.
图2. A middle-aged patient with a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was treated by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6 months previously. The clinoid-to-terminal segment of the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s covered by a 4 × 16 mm Enterprise stent (A and D, arrowheads). (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shows total occlusion of the aneurysm (the arrow). (D) X-ray digital angiography reveals the stent edges (arrowheads). (B)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and (E) volume rendering (VR) reconstructions of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TOF MRA) show strong signal loss in the stented segment (arrows), and the aneurysm occlusion status cannot be judged. (C) MIP and (F) VR reconstructions of Silent MRA show minimal signal loss in the stented segment (arrows), and the aneurysm is considered as total occlusion. The image quality score for TOF and Silent MRA is 2/2, 4/4.
在单纯弹簧圈栓塞组,治疗动脉瘤的直径与相应TOF MRA中的图像质量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19,P=0.033),而与静音MRA的图像质量则无显著相关性(r=−0.037,P=0.887)。
对动脉瘤闭塞状态的评估(表2),静音MRA和DSA的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κ=0.845),但TOF MRA和DSA的结果仅轻度一致(κ=0.185)。静音MRA和TOF MRA诊断动脉瘤闭塞状态的总的准确率分别为95.7%和56.5%。在依据不同治疗方式进行的亚组分析中(表3),静音MRA的诊断准确性均高于TOF MRA。
表2. 采用DSA、TOF MRA和静音MRA评估动脉瘤闭塞状态的比较
表3. 两种MRA序列评估动脉瘤闭塞状态的准确性
本研究证明,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的随访中,静音MRA优于TOF-MRA,其在动脉瘤闭塞状态的评估中与DSA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因此,静音MRA是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有效随访工具。
通讯作者
汪阳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神经外科
主任,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常务),博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出血性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本科毕业于江西医学院,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历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中心主任兼神经外科副主任
目前主要开展脑血管病的介入和外科治疗,主要研究方向是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和随访
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近40篇,参编著作3部
周小兵 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卒中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青年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包括颅内动脉瘤、脑或脊髓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等各类疾病的外科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厅级课题多项,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