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康德智、方文华等对3D Ti-CP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并初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文章发表于2021年12月的《Frontiers in Surgery》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Xie BS, et al. Front Surg. 2021 Dec 14;8:754466. doi: 10.3389/fsurg.2021.754466. eCollection 2021.】
颅骨成形术(CP)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有保护脑和美容的作用。CP材料有自体骨和合成材料。自体骨颅骨修补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和骨吸收。目前大多数医院应用合成的假体材料。钛的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假体材料之一。三维钛网可达到与患者颅骨完美贴合,并同对侧颅骨对称。与其它定制植入物直接嵌入颅骨缺损部位不同,钛网一般更大,可以覆盖颅骨缺损处。术中放置钛网后,适当调整钛网位置,定位准确。然而,钛网颅骨修补(Ti-CP)是在没有解剖定位标记的情况下进行,位置为主观确定。因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均较难。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康德智、方文华等对3D Ti-CP技术进行改进,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并初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文章发表于2021年12月的《Frontiers in Surgery》在线。
按照普适性、准确性和无损伤性的原则,研究者改进3D Ti-CP技术,即在三维重建过程中,以冠状缝和鳞顶缝为标记,设计与颅骨缺损形状、大小、弧度相匹配的钛网。为完全覆盖颅骨缺损,钛网的边缘应超过颅骨缺损缘(颅中窝除外)约1cm。修剪钛网,使其有明显的冠状缝和鳞顶缝凹痕,可作为解剖定位标记。为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者设计一项前瞻性、随机、单中心的临床试验,对附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有无使用Ti-CP新技术,按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图1)。

图1. 3D钛网颅骨成形术示意图。A. 显示单侧额颞顶骨缺损。B. CP使用3D钛网进行修补;钛网除颅中窝外,超出颅骨缺损约1cm。C. 研究组患者的钛网;钛网有明显的凹痕标记冠状缝和鳞顶缝,作为解剖定位标志。D. 对照组钛网。E. 研究组3D钛网颅骨成形术(Ti-CP);解剖定位标记分别与冠状缝和鳞顶缝匹配。F. 对照组的3D Ti-CP。
共纳入44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各22例。研究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细节、术后并发症和结果。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6个月内任何时间发生并发症。次要终点包括:手术准确性;美容视觉模拟量表(VASC)评分;术后6个月Karnofsky评分。
44例患者中,男性28例(64%),女性16例(36%);平均年龄44.8±15.2岁(范围13-75岁)。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骨瓣减压至CP的平均时间为119.9±49.5天(80-300天)。研究组出血量较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螺钉使用数量和术者体位等无明显差异。14例(32%)患者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硬膜外血肿12例;其中4例(18%)为研究组,8例(36%)为对照组,均不需再次手术,无统计学差异(P=0.18)。3例(14%)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均在对照组,需再次手术取出钛网。平均手术准确率为95.9%,其中研究组的平均手术准确率97.8%,显著高于对照组94.0%(P<0.001)。6个月随访时,研究组的平均VAS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4:7.0)(P<0.001);研究组KPS评分平均为67.7分,对照组为55.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单因素分析显示,脑积水(P<0.05)和手术准确性(P<0.001)与并发症明显相关。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变量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95.8%的手术准确性仍然与总的术后并发症显著相关,风险增加19.20倍(OR=19.20;95% CI,3.17-116.45;P=0.001);另外,手术准确性与术后总体并发症显著相关,风险增加0.57倍(OR=0.57;95% CI,0.40-0.82;P=0.002)。
最后作者总结, 采用改进的3D Ti-CP术行颅骨缺损修补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改善美容,减少术后并发症。因此,是Ti-C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改良方法。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