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1

赵杰主任|经纵列胼胝体入路切除手术化疗后松果体区残留生殖细胞肿瘤!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赵杰
首次手术虽未能全切除病灶,但是明确了病理类型,且放置了侧脑室枕大池分流管,为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化疗后肿瘤退缩不明显,怀疑存在对化疗不敏感的成分,因此可以考虑手术切除。考虑到首次手术未能全切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出血与黏连,故改为经纵裂胼胝体入路。虽然经幕下小脑上入路能够利用颅内结构的自然间隙进行手术,但是其操作空间相对狭小。而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可以充分利用幕上空间的宽度来处理向两侧生长的病灶。接近肿瘤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两侧深部静脉(大脑内静脉),可以先行分离保护处理,对于控制出血有一定优势。另外在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手术时,如果导水管打通不理想,可以在不必改变体位和入路的情况下实施三脑室底造瘘手术。这也是该入路的优势之一。
本例首次手术虽然减少了肿瘤体积,但也造成了局部黏连,使术区解剖结构变得不清晰。化疗有减少肿瘤血运缩小肿瘤体积的作用,同时也会加重肿瘤与毗邻结构的黏连,分离时须特别小心注意。
TOP 2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外科
患儿 男童 4岁。
主因“间断呕吐2个月,发现颅内占位1天”入院。
术前查体:神智嗜睡,可言语但吐字不清。双瞳孔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活动正常,双额纹正常,右侧鼻唇沟略浅,口角向左歪斜,双侧肌力4级。
TOP 3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张南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一种少见的儿童血管畸形。这些病变的特征是动静脉分流,没有正常的插入的毛细血管床,但存在一个动脉性畸形血管巢。儿科bAVMs与成人相比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其以下比例较高:破裂表现、年出血风险、和闭塞后复发风险。在儿童中,bAVM破裂是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在撰写本文时,与成人患者相比,儿科患者的bAVMs破裂治疗结果的数据仍然很少。其中一个被引用的原因是,据报道儿科bAVM的总体发病率较不常见。因此,并不意外的是,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建议通常是从成人bAVM的经验中推断出来的。治疗技术包括显微外科切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栓塞,或通过多模态方法。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闭塞bAVM,以防止其破裂,而破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后遗症。特别是对于儿科bAVMs,我们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文献主张采用多模态方法获得更好的结果。即便如此,各种亚专业的专业知识可能不容易在任何时候为所有医疗机构所能使用。
TOP 4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 宫剑
2021年2月接诊一例来自山西朔州的10岁男性患儿(身高:150cm,体重:39kg)。主诉言语混乱伴呕吐,检查发现颅内占位14天。患儿14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混乱、伴呕吐一次,持续约3小时后神志恢复正常。此后,间断出现言语混乱,劳累时头晕伴恶心,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颅内占位,遂来我院就诊。
门诊查体示:神清、言语略迟缓,自主体位,生长发育正常,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头颅CT显示:左侧颞顶枕叶占位,星形细胞瘤可能性大。头部MRI显示:左侧颞顶枕片状异常信号,边界不清,长T1长T2,左侧脑室轻度受压变形,无显著强化,FLAIR像呈混杂信号,DWI像无明显弥散受限,星形细胞瘤?(图1)。MRS显示:病灶感兴趣区Cho/Cr为2.088,NAA/Cr为0.7;正常对照区域Cho/Cr为0.805,NAA/Cr为2.0。Cho峰升高,NAA峰下降,提示低级别胶质瘤。24小时视频脑电显示为儿童正常脑电图。
TOP 5

【中国声音】足月婴儿正常脊髓圆锥水平的测定:MRI在婴儿期早期中的作用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作者:孙梦纯 尚爱加
脊髓圆锥的迁移趋势已得到广泛认可,即孕期脊髓圆锥的位置上移并在成人期达L1-2椎体水平。对于脊髓圆锥位置到达成人水平的时间,以往有研究认为脊髓圆锥在胎儿出生后可继续上移,数月内才达成人水平,也有研究指出足月胎儿出生时脊髓圆锥即位于正常成人水平。因此,婴儿期脊髓圆锥位置迁移规律以及脊髓圆锥何时可达成人水平仍存在争议。
同时,由于准确识别脊髓圆锥低位有助于多种先天性神经管畸形的诊断,明确婴儿期正常的脊髓圆锥位置对于尽早诊断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至关重要。过去的研究多使用超声来定位足月活婴的脊髓圆锥水平,但低分辨率和组织的隔挡可能限制超声的应用价值。并且超声不能在一幅图像上完整的体现整个脊柱,因而影响了脊髓圆锥位置的判断。得益于高分辨率和对病变的高敏感性,MRI已经成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应用MRI探索婴儿早期的正常脊髓圆锥水平。
TIPS!
APP首页频道可个性化编辑和排序,关心#小儿神外#,就锁定“小儿”频道吧!



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