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4日发布 | 1939阅读

ISC2022 | 新冠病毒的脑血管损害

张永鑫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已经造成了大量患者死亡,尽管新冠病毒主要引起的是呼吸系统症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新冠病毒对脑血管特别是对微血管也同样造成了损害。在患者感染急性期中出现了很多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意识模糊、卒中和神经肌肉疾病等等。


国外学者对16例死亡患者进行了尸检,其中最小5岁,最大73岁(中位数,50岁)。对13例尸体进行了脑部的高分辨率MRI成像,其中10例发现了磁共振信号的异常。对磁共振出现异常的患者,通过多重荧光成像(5例患者)和显色免疫染色(10例患者)进行了检测,对18例患者的大脑进行了常规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高分辨率磁共振显示9例出现点状高信号,可能为微血管损伤和纤维蛋白原渗出,进一步的尸检荧光染色显示内皮细胞基底层变薄、纤维蛋白原渗出,但微血管仍然是通畅的。微血管周围发现了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星形胶质细胞水肿。同时,在血管周围和内皮细胞附近的管腔中有CD3和CD8 阳性T细胞,这可能是导致血管损伤的原因(图1)。对脑组织的多个区域进行新冠核酸检测,并未检测出新冠病毒及RNA序列的存在。也有学者发现新冠激活了内皮细胞的经典补体通路。


图1. A显示了高信号区域 (箭头所指);B为相应区域多重免疫荧光成像,显示焦点区域的纤维蛋白原渗出(方框里,纤维蛋白原显示绿色,胶原IV显示黄色,和细胞核显示蓝色)。B1显示弥漫性纤维蛋白原的渗出。B2(IV型胶原免疫染色)显示完整(箭头)和变薄(三角)基膜与纤维蛋白原渗出进入实质。C显示了脑桥的磁共振;D(纤维蛋白原染色)显示该区域的高信号对应为渗出;A-E为同一患者的影像。图E(Ⅳ型胶原免疫染色)显示血管中纤维蛋白原渗出区域。F为延髓磁共振。黄色箭头为低信号区域,红色箭头为高信号区域。G显示患者脑桥中CD68阳性巨噬细胞。图H显示患者基底节血管周围星形细胞增多。图I显示患者的小脑血管周围CD3阳性T细胞。图J显示患者NY6的桥脑内和血管周围CD8阳性T细胞。图K显示患者脑桥中的神经周IBA1细胞。L图显示患者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CD68阳性细胞。M图显示髓质中的孤束核,N图显示患者中的前B区复合体。


图2. 激活了内皮细胞的经典补体通路


图3展示了新冠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的机制。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抗体进入大脑并激活小胶质细胞的导致整个神经系统的神经炎症,但新冠病毒本身的刺突蛋白却很少在神经元和其他脑细胞中表达。血管可能因内皮细胞激活和凝血系统激活,导致血管功能障碍,包括微出血或缺血性卒中。但目前为止,新冠的神经系统损害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明。


图3. 新冠病毒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的机制


总的来说,新冠可能主要导致神经系统微血管病变,高分辨率MRI可能给我们更多发现。新冠神经系统损害的病理特征包括:血管渗出增加、补体激活、微血管血栓、巨噬细胞聚集和固有免疫激活。


END



脑医汇-神介资讯延续打造《ISC2022进行时》栏目,每日精选数个主题,特邀刘建民教授携手中国卒中领域青年才俊(乔宏宇卢旺盛张颖影吴培袁正洲王浩教授及文婉玲张永鑫张小曦陈成伟医师,陈雪梅老师),为您深度解读ISC2022最新动态和亮点。感谢加奇生物对本次栏目的支持!


解读人:
张永鑫


张永鑫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博士,讲师,OCIN影像核心实验室秘书长。

主研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表SCI论文18篇,代表性论著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


领衔解读专家:
刘建民 主任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卒中中心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南方办公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执委,2011世界颅内支架大会(ICS)主席,2016/2021 WLNC主席,东亚神经介入大会(EACoN)主席,脑医汇-神介资讯主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