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4日发布 | 1465阅读

ISC2022 | 儿童烟雾病研究进展

袁正洲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烟雾病好发于儿童,轴突髓鞘生成以及脑储备的评估研究很少,以及分流是否在这种发病机制不明疾病中起了作用,尚不清楚。ISC2022儿童脑血管病版块对这些困惑进行了解答。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发现非脑卒中烟雾病患儿的轴突髓鞘形成减少

作者:Banu Ahtam, Henry A Feldman, Marina Solti, et, al.

导言:

烟雾病是一种进展性脑血管疾病,可导致Willis环动脉狭窄。使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发现,即使常规成像正常成年烟雾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其白质分数各向异性(FA)也显著降低。这引发了人们对白质损伤认识不足的担忧。烟雾病儿童的全脑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增加。然而,据我们所知,参与特定认知领域相关的烟雾病儿童特定白质束的尚未得到评估。


方法:

我们报道了一组16名患有烟雾病的儿童,他们中25个受影响的大脑半球没有发生脑卒中,与25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使用无迹卡尔曼滤波器(UKF)纤维束成像分析DTI数据,并使用纤维聚类方法提取主要的白质通路。我们使用方差分析比较了全脑范围内以及每个白质束内的FA、ADC、AD和RD。


结果:

烟雾病儿童和对照组的年龄和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在所有白质束中,烟雾病儿童的FA显著降低(-7.0%,p=0.04),ADC(5.7%,p=0.002)和RD(9.5%,p=0.002)升高。AD也较高,但不显著(2.3%,p=0.21)。受到显著影响的特定白质束包括:额枕下束、下纵束、上纵束和丘脑额叶束。


讨论:

较低的FA和较高的ADC和RD与轴突髓鞘形成减少一致。烟雾病儿童的分水岭区域神经束尤其受到影响。这些发现也与烟雾病儿童慢性血流灌注不足的担忧相一致。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这些发现是否是可逆的。




烟雾病患儿全身麻醉下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脑血管反应性的评估

作者:Eun Jung Choi, William Logan, Fenella J Kirkham, et, al.

背景:

烟雾病是一种进行性动脉疾病,其特征是Willis动脉狭窄闭塞。使用高碳酸血症激发进行 MRI扫描可对血氧水平依赖性脑血管反应性(BOLD-CVR)进行成像,从而评估脑血管储备。对7岁以下儿童或明显行为障碍的儿童进行MRI研究需要麻醉。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在全身麻醉(GA)下呼吸机诱导的高碳酸血症激发的使用。


方法:

烟雾病儿童在GA(GA-CVR)下同时接受两次BOLD-CVR成像。检查重复扫描之间CVR估计值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的差异,以确定灰质、白质组织和血管区域的重复性。使用Bland-Altman图显示扫描之间的总体变化。还研究与年龄、烟雾类型和脑卒中表现的关系。由训练有素的神经学家进行视觉检查进行定性评分。


结果:

分析了32对配对的GA-CVR研究(共64次扫描)(平均年龄:7.07(2.74-17.95)岁,13名女性)。41%的人群在7岁以下,77%在10岁以下。当按组织和血管区域进行汇总时,在重复扫描中未发现CVR统计值存在显著差异。在配对研究中,全脑CVR评估的重复性(ICC)非常好。Bland-Altman图显示了95%置信区间水平内全脑CVR的总体变化。重复性指数不受儿童年龄和其他临床因素的影响。在定性评分方面,科恩加权kappa在右半球(0.75)和左半球(0.81)表现出实质性的一致性。


结论:

我们的研究支持GA-CVR在所有年龄和疾病条件下的临床应用。GA-CVR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可重复的、可靠的工具,用于评估患有烟雾病的年幼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脑血管储备。




烟雾病患者分流的患病率

作者:Lori Xu, Wilmot Bonnet and Michael M Dowling.


烟雾病(MMD)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大脑前循环狭窄疾病,其病因不明,在神经纤维瘤病1、21三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SCD)和东亚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血管活性物质通常在肺部失活,我们假设其可能通过从右向左分流逃脱失活,并有助于高危人群MMD的发展。我们比较了MMD患者与无MMD对照组的分流患病率。在一项经IRB批准的回顾性研究中, 67名1991年至2018年间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的MMD患者,并将潜在右向左分流的患病率与之前研究中123名无MMD或卒中患者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在MMD组中,超声心动图显示有32例(48%)潜在分流(23例(34%)为心内分流,9例(13%)为肺内分流),而对照组有29例(24%)潜在分流(P=0.0006)。在43例无SCD的MMD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显示21例(49%)存在潜在分流,而我们的对照组有29例(24%)存在潜在分流(P=0.0018)。总之,这些观察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即可能未知的血管活性物质通过逃逸肺失活,随后诱导易感性疾病患者的血管改变,从而促进MMD的发展。这具有潜在的机制和治疗意义,需要在更大的前瞻性研究中得到验证。



END

脑医汇-神介资讯延续打造《ISC2022进行时》栏目,每日精选数个主题,特邀刘建民教授携手中国卒中领域青年才俊(乔宏宇卢旺盛张颖影吴培袁正洲王浩教授及文婉玲张永鑫张小曦陈成伟医师,陈雪梅老师),为您深度解读ISC2022最新动态和亮点。感谢加奇生物对本次栏目的支持!


解读人:
袁正洲


袁正洲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脑卒中中心副主任,医学博士。
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卒中学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卒中学会远程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老年医学会介入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卒中学会介入分会委员,四川省卒中学会高危筛查分会委员。
两获全国取栓病例大赛冠军(2019年、2020年),全国取栓病例大赛决赛评委(2021年)。浪潮联盟取栓论坛发起人,创办卒中论坛微信公众号。所率卒中团队荣获“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全国十佳模式”(2021年)。国内率先报道多种罕见脑血管疾病及多种取栓技术。
近年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取栓SCI论著七篇。参与国家“十三五”慢病专项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多项,主持市院级课题两项。

领衔解读专家:
刘建民 主任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卒中中心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南方办公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神经介入大会(WLNC)执委,2011世界颅内支架大会(ICS)主席,2016/2021 WLNC主席,东亚神经介入大会(EACoN)主席,脑医汇-神介资讯主编。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