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摩根亚当斯基金会儿童脑瘤研究项目的John DeSisto等对32例RIG肿瘤进行DNA甲基化分析、RNA-seq和DNA测序,并对两个RIG细胞系进行体外药物筛选。结果发现RIG、新发儿童HGG与原发性脑肿瘤术后复发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文章发表于2021年9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DeSisto J, et al. Nat Commun. 2021 Sep 20;12(1):5531. doi: 10.1038/s41467-021-25709-x.】
放射线诱导高级别胶质瘤(radiation-induced high-grade gliomas,RIG)是儿童脑瘤患者放疗晚期难以治愈的并发症。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摩根亚当斯基金会儿童脑瘤研究项目的John DeSisto等对32例RIG肿瘤进行DNA甲基化分析、RNA-seq和DNA测序,并对两个RIG细胞系进行体外药物筛选。结果发现RIG、新发儿童HGG(pHGG)与原发性脑肿瘤术后复发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文章发表于2021年9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基于DNA甲基化研究发现,RIG主要聚类于儿童高级别胶质瘤(pediatric high-grade glioma,pHGG)受体酪氨酸激酶I亚型。常见的拷贝数改变,包括染色体(Ch.)1p缺失/1q获得,Ch.13q和Ch.14q缺失;突变位点,包括PDGFRA和CDK4获得、CDKN2A和BCOR缺失。转录组学上,RIG包括一个具有较小突变积累Ch.1p缺失的干性亚组和一个具有较大突变积累缺失DNA修复基因表达的促炎亚组。几个RIG样本中,染色三联体与染色质外环状DNA介导的PDGFRA和CDK4扩增有关。药物筛选显示,微管抑制剂/稳定剂、DNA损伤剂、MEK抑制剂以及炎症亚组中的蛋白酶体抑制剂是潜在的有效的治疗药物。
该研究纳入的患者中,87.5%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对原发肿瘤的放疗数据。初始治疗和RIG诊断之间的中位时间为8.0年(95% CI,7.3-13.2年)。在作此研究分析时,26例RIG患者已死亡;6例患者的临床状况未知。RIG主要聚类于pedRTK I甲基化组。31例患者中,25例RIG聚集在表观遗传相似的肿瘤中,包括H3K27M阴性的pHGG和受体酪氨酸激酶I(pedRTK I)亚组的pHGG。RIG-pedRTK I患者复发性大片段拷贝数改变,包括Ch.1p缺失(10/25,40.0%)、Ch.1q增加(13/25,50%)、Ch.13q缺失(10/25,40.0%)和Ch.14q缺失(10/25,40.0%)。PDGFRA和BCOR拷贝数改变与获得RNA-seq数据的患者伴随的基因表达变化相关(n=12,34.3%)。该研究采用18例RIG患者的WES/WGS数据分析RIG的局部遗传改变,RIG与pHGG有明显的局灶性异常相关。RIG与新生儿、婴儿和成人GBM分别聚集,形成两个不同的亚组,A亚组和B亚组;两个亚组各有6个和7个肿瘤样本的基因表达差异明显。转录组和甲基化聚类结果比较表明,RIG的A亚组有5/6肿瘤,RIG的B亚组有5/7肿瘤基因表达明显差异;聚类的甲基化分析也反映这两个RIG亚组肿瘤基因表达差异明显(P<0.05)。基因定势富集分析(GSEA)显示,RIG的A亚组的基因表达具有干性(神经前体)和神经元特征,MYC-通路的基因表达丰富。B亚组肿瘤的体细胞变异频率是A亚组肿瘤的9倍(P<0.002)。为确定RIG中潜在的治疗敏感性,研究者使用Metascape和GSEA来确定RIG和正常儿童皮质组织中上调的基因表达通路。模型可识别RIG和正常皮质组织中几种可靶向的潜在致癌途径,包括DNA损伤监测/修复、蛋白酶体活性、Aurora B激酶和MAPK信号传导。两个RIG细胞系(A亚组和B亚组)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至少一半DNA插入剂、微管剂、蛋白酶体抑制剂、HDAC抑制剂和RAF-MEK途径抑制剂可致使50%及以上的肿瘤细胞死亡。RIG药物筛选结果表明,醛固柔比星和依泊苷干扰细胞周期S期,长春碱和紫杉醇干扰细胞周期M期和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在体外对这两种RIG亚型均有效。此外,蛋白酶体抑制剂对B亚组细胞系也有效果。该研究结果表明,RIG、新发pHGG与原发脑肿瘤术后复发之间存在重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结论为RIG的生物学研究以及针对pHGG与RIG典型分子特征的靶向治疗提供基础。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