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神外重症患者治疗现状

(一)营养治疗是重症患者基础治疗,首选早期肠内营养
国际、国内指南均推荐:
在重症患者入院/入ICU后,营养治疗24-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
维护肠道功能:
维护肠屏障功能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代谢支持和代谢调理
改善预后:
显著降低病死率
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
有减少住院时间的趋势
减少住院费用
早期EN:-14,462 美元/患者
早期PN:-3,150 美元/患者
(数据来源:澳大利亚重症患者大型研究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二)欧洲多中心调查显示,营养治疗在颅脑创伤重症患者治疗仍存在差异
一项多中心调查,调查了66家欧洲颅脑创伤神经中心,颅脑创伤重患者治疗差异,其中65家中心反馈了营养治疗部分,结果显示:
首选肠内途径(n=60,92%)
多数受访中心的目标是在受伤后7天内进行全热量补充(n=43,66%)
肠外营养启动时机有高度差异:平均分布在“尽快”(n=13,20%),“伤后24小时内”(n=13,20%),“伤后72小时内”(n=10,15%),“伤后7天内”(n=17,26%)和“我们对此没有规定/指南”(n=12,19%)
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低收入国家,肠外途径使用频率明显更高(高收入n=1/55,2% VS n=4/11,36%,p=0.002
(三)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最常见的障碍
1、启动时机:血流动力学、胃肠功能、腹内压
2、置管困难:幽门后置管
3、不耐受:胃潴留、腹胀、腹泻
4、夜间、周末和节假日:医疗人员不足
(四)如何填平理论和实践的的鸿沟?多个国际指南推荐应用喂养流程
02

喂养流程提高肠内营养实践

(一)在指南和流程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指南/共识(国际/国家/行业)
↓
流程(国家/ 地区/医院/科室)
↓
个体化(医生针对具体患者的治疗决策)
(二)多项研究证实:喂养流程改变了临床实践
国外已经发表了数十篇喂养流程应用研究,此处列举了其中比较重要的5篇。这些研究证实,应用喂养流程,可以有效改进营养的实施
(三)2004年ACCEPT研究:加拿大喂养流程研究
2004年发表的Accept研究, 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共14家加拿大ICU参加,参与者中包括国际重症营养学界非常著名的Heyland教授、Doig教授等人。项目开始前,由专家基于证据和指南,举办会议制定统一喂养流程,并进行16周试运行;然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记录入ICU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数据,干预组采用专家共识的流程,对照组按医生各自原有方法进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无特别流程。
(四)ACCEPT研究使用的重症营养喂养流程:时机和途径
(五)ACCEPT研究使用的重症营养喂养流程:腹泻管理
(六)ACCEPT研究使用的重症营养喂养流程:胃肠耐受评估
每4h评估胃肠对导管喂养耐受性表现:
不耐受表现:
腹泻
显著的腹胀或腹围增加
多次呕吐
临床检测到的误吸,
鼻胃管喂养时,胃残余量>500ml
(七)应用喂养流程提高了早期EN的有效性
干预组ICU最终纳入214例患者,对照组ICU最终纳入248例患者,结果发现,应用喂流程的干预组,较对照组肠内营养实施天数显著增加、肠内营养的启动时间也有所提前。
(八)应用喂养流程,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有效改变实践
03

喂养流程推荐方案(草案)

(一)国内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征求意见稿,2016年
(二)营养治疗的适应人群
有营养风险或预计3天以上不能经口饮食
2016美国重症营养指南推荐:
使用NRS2002(或者改良的Nutric评分),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
(三)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NRS 2002简单易行
(四)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改良的NUTRIC评分(不纳入IL-6)
(五)营养支持时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标准
(六)2017欧洲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
Q:使用血管加压药物或者正性肌力药物的休克患者,是否应该使用延迟肠内营养?
A:对于休克尚未得到控制,同时血流动力学以及组织灌注目标尚未达标的患者,建议延迟肠内营养;但是只要休克可以通过液体输注以及血管加压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的使用而得到控制,尽早开始低剂量肠内营养(Grade 2D)。
(七)营养支持时机:胃肠功能评估
(八)ESICM推荐评估胃肠功能:参考AGI(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分级
AGI 严重程度分级:
AGIⅠ级(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和衰竭的风险)
AGIⅡ级(胃肠功能障碍)
AGI Ⅲ级(胃肠功能衰竭)
AGI Ⅳ级(胃肠功能衰竭伴有远隔器官功能障碍)
(九)AGI分级处理,提倡尽早使用肠内营养
(十)AGI分级系统在重症患者中适应性及临床预后评估研究: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十一)AGI分级系统能有效识别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并预测临床预后
研究结论:
AGI分级程度与ICU患者死亡率风险显著相关,AGI分级越大,其死亡风险越高
ICU患者肠内营养早期(7d内)达到目标热卡,能降低其死亡及风险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入ICU第1天AGI分级联合7天内喂养不耐受有利于重症患者预后危险分层
(十二)85%的重症患者存在胃肠功能损伤,并持续存在
浙江省人民医院牵头完成的14家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入组550例ICU患者,入选一周内,每天按照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推荐意见评估AGI分级。
其中,入ICU第1~3天主要基于胃肠道症状和腹腔压力(IAP)进行AGI分级;入ICU第4~7天AGI分级综合胃肠道症状、IAP和喂养不耐受进行评估;综合AGI分级是根据患者入ICU7d内每日AGI分级情况,采用从差原则进行AGI分级。
(十三)肠屏障功能障碍、消化吸收、运动功能障碍,是重症患者胃肠功能损伤的常见表现
1、研究显示:重症患者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
重症胃肠功能损伤组患者的内毒素(Endotoxin)、二胺氧化酶(DAO)、 D-乳酸(D-lactate)、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
研究组38例:外科重症患者(APACHE II评分>8分),其中分成26例胃肠功能损伤患者组、12例无胃肠功能损伤患者组;
对照组15例:无重症疾病、无胃肠功能损伤患者( APACHE II评分<6分);
分别取3ml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乳酸、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含量。
2、重症患者胰腺外分泌不全(EPI)发生率超过50%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吸收
一项前瞻性横断面研究,一共纳入563例重症患者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排除原发性EPI,其中有52.2%的患者存在EPI(粪弹性蛋白酶-1<200ug/g),18.3%的患者存在严重的EPI(粪弹性蛋白酶-1<100ug/g),严重影响重症患者消化吸收能力
3、重症患者易出现胃排空障碍
重症患者应激状态下:胃窦收缩消失、幽门管关闭,导致胃排空障碍、返流误吸。
分别给予健康的志愿者(A)和重症患者(B)胃内喂养和小肠喂养,记录胃窦、幽门和十二指肠通道的5分钟压力波动。数据显示重症患者(B)的胃窦收缩消失,幽门管持续收缩。
(十四)胃肠功能损伤对肠内营养配方的需求
(十五)短肽维护肠屏障,减少菌群异位
研究方法:
对照组:普通饮食+水
短肽组:普通饮食+短肽水
先使用两种方法喂养小鼠2周,然后制造急性胰腺炎模型,使用自带荧光的细菌进行标记,观察短肽制剂对于胰腺炎模型小鼠肠粘膜屏障的影响
结果:短肽喂养组,肠道细菌异位明显减少。
1、短肽配方比整蛋白更有助于肠道损伤的修复
采用甲氨喋呤注射成年SD雄性大鼠建立肠粘膜炎模型42 只,空白对照组14 只
将肠粘膜炎大鼠随机分为3 组,即:正常饲料饲养组,整蛋白肠内营养配方组,短肽型肠内营养配方组
0 天、3 天、9 天、15 天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越低表明肠道损伤越轻)、肠道组织病理学检查
2、短肽吸收速度快、利用率高,优于整蛋白
实验设计
随机双盲交叉对照试验
10位健康老年男性随机口服35g13C苯丙氨酸标记的整蛋白溶液或水解蛋白溶液
不同时点测量血液中氨基酸的浓度
结果
水解蛋白组,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水平显著超过整蛋白组
提示水解蛋白吸收速度快、利用率高
3、短肽配方,胃排空速度快于整蛋白、胃残余量更少
4.、空肠喂养不刺激胰酶分泌,更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短肽配方
(十六)急重症患者存在胃肠功能损伤,首选短肽配方
(十七)营养支持途径:经胃还是经肠
(十八)误吸风险评价
评价标准:
10-12分为低度危险
13-18分为中度危险
19-23分为重度危险
评估要求:
入院(转入)、手术(介入)、病情变化(护理级别更改为上一级、医嘱变更饮食)
评分≥19分,每日评估一次;
评分10-18分,每周评估一次。
(十九)误吸风险护理措施
低度危险:
一般患者为神志清醒,能够进行言语交流。健康宣教是此类患者的重点,包括:饮食种类、进食时的体位、一次进食量、速度的控制。
留置胃管鼻饲患者,4小时测定胃内残留量,胃残余量大于200ml暂停鼻饲。
中度、重度危险:此类患者多需留置胃/肠管:
意识障碍患者,尤其GCS评分﹤9分以及老年患者鼻饲前进行翻身,吸净呼吸道分泌物。
喂养前检查并确定胃/肠管在位,床头抬高≥30°,并在鼻饲结束后半小时内仍保持30°体位。
采取适宜管径大小的胃/肠管进行鼻饲:成人可选择14号胃管。
采取低流速、匀速喂养方式进行鼻饲。
每4小时测定胃内残留量,胃残余量大于200ml暂停鼻饲。
检查有无腹胀、反流等误吸危险因素,听诊肠鸣音。
机械通气患者4小时测定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cmH2O。
(二十)幽门后喂养减少重症患者肺炎发生风险
2015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份荟萃分析,研究了胃内喂养和幽门后喂养对成人重症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从1950年-2010年期间2950份研究中最终筛选出14份研究,共纳入819例患者,发现:幽门后喂养可以显著降低重症患者肺炎发生率。
(二十一)幽门后喂养提高重症患者营养供给量
其中10份研究,共纳入692例患者,发现:幽门后喂养营养供给量显著高于胃内喂养。
(二十二)指南推荐,误吸风险高或胃肠耐受差时进行幽门后喂养
美国胃肠病学会《成人住院患者营养治疗指南2016年版》推荐:“当发现胃喂养的耐受性较差或病人有较高的误吸风险时,应进行幽门后管饲。”
(二十三)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
(二十四)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
总分:
0~2分:继续肠内营养,增加或维持原速度,对症治疗;
3~4分:继续肠内营养,减慢速度,2h后重新评估;
≥ 5分 :暂停肠内营养,并做相应处理;
(二十五)EN目标量与补充性肠外营养(SPN)
(二十六)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处理
(二十七)三类主要不耐受现象
(二十八)持续腹痛的处理
(二十九)腹泻的处理-1
(三十)腹泻的处理-2
(三十一)2017欧洲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
Q:对于腹泻的患者,是否应该延迟肠内营养?
A:对于腹泻的患者,建议早期使用肠内营养(Grade 2D)。
可采取的措施 :
减慢速度、稀释营养液;
调整制剂:给予膳食纤维、短肽配方、添加消化酶等;
选择性肠道去污;
治疗二重感染:万古霉素;甲硝唑
(三十二)呕吐、腹胀的处理
(三十三)国内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征求意见稿,2016年
04

总结

在营养治疗方面,营养理论和实践仍有较大差距
应用喂养流程,可以改善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结合国际国内实践,制定最佳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