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5日发布 | 1354阅读

一种提高岩下窦取样准确性方法:复杂静脉引流模式病患系列

朱磊

同济大学医学院

朱悦琦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许奕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达人收藏

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的Prestigiacomo CJ等教授通过病例回顾,报道了一种提高岩下窦取样准确性方法,文章发表在了2021年9月的《Journal of Neurosurger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atur, et al.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21.doi:10.3171/CASE21374】



研究背景


双侧岩下窦取样(IPSS)是一种用于诊断临床表现为库欣综合征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型垂体腺瘤的技术,该技术利用ACTH的短半衰期,导致岩下窦(IPS)和外周血之间的浓度梯度,被推荐用于难以通过体检、生物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的ACTH型垂体腺瘤病人。IPSS是双侧进行的,取血分为基线取血和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刺激后定期同时抽血。静脉解剖变异及异常的垂体引流会导致IPSS出现假阴性结果。目前文献中没有报道用于克服不对称或异常静脉引流的混杂影响的系统化算法。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的Prestigiacomo CJ等教授通过病例回顾,报道了一种提高岩下窦取样准确性方法,文章发表在了2021年9月的《Journal of Neurosurgery》杂志上。



研究方法

作者收集了7例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接受IPSS的可疑的垂体腺瘤患者。IPSS操作方法为:使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在双侧股静脉置入导管,血管造影确认位置后,注入肝素盐水冲洗液(1000U/L)。通过作者建议的算法(图1),可以从海绵窦主要引流部位插管并成功采样富含ACTH的静脉血。在推进带有Synchro 0.014 英寸的Marksman微导管(Medtronic)之前,使用在颈静脉球处进行的逆行静脉造影来识别IPSS。如果出现解剖结构的变化,则从对侧进行逆行静脉造影,以显示同侧的主要引流部位。如果在同侧或对侧逆行静脉造影上仍然没有看到引流模式,可以通过右侧5-French鞘的5-French选择性导管进行动脉血管造影,并延迟路线图以确定海绵窦的主要静脉引流模式。基线取样是在双侧导管到位后,于双侧岩下窦和一侧股静脉同时留取2ml静脉血样,并每隔5min重复采血取样2次;刺激后取样是于静脉注射CRH外缘刺激物之前和之后的5、10min同时在双侧岩下窦和外周采血取样。中枢/外周ACTH比率>2(CRH 前)和 >3(CRH 后)用于确定 ACTH 的中枢来源。中枢/外周催乳素标准化ACTH比率>1.3用作中枢ACTH 来源的附加指标。左右侧之间的归一化比率>1.4用作偏侧性的指标。


图1. 患者使用的IPSS算法。将这种系统方法归因于病例系列中提高的单侧化准确性。如果 IPSS无法插管或可视化,会进行逆行静脉造影以确定海绵窦的主要引流部位。如果这未能确定最佳采样位置,将进行对侧静脉造影,最后进行动脉血管造影和延迟路线图。



研究结果

7例患者中,女性5例。3名患者在MRI上表现为小的或可疑的垂体微腺瘤,另外4名患者的影像学未发现肿瘤。IPSS证实了库欣综合征,并且与所有预测为偏侧的患者的微腺瘤偏侧一致。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都患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并接受了激素治疗。典型病例如下:


一名29岁男性,高血压2年,伴有持续性低钾血症、体重增加。检查提示库欣综合征。鞍区MRI显示垂体右后区有一个低增强灶,后行IPSS。右侧颈动脉血管造影的静脉期显示右侧海绵窦主要流入翼状丛前部(图2A)。使用延迟路线图技术,双侧识别IPSS并进行插管。鉴于通过翼丛前部引流明显,微导管被推进到右侧海绵窦的前隔室,尽可能靠近主要引流部位进行取样。左侧椎动脉血管造影也显示闭锁 IPSS从左侧海绵窦引流至颈静脉球部,并被确定为主要引流侧。这也可以通过对侧的静脉造影进行可视化(图2B)。然后将微导管放置在颈内静脉和左侧IPS的交界处(图2C)。基于催乳素标准化ACTH和原始ACTH趋势的采样证实向右偏侧化。患者随后接受垂体内镜探查,证实ACTH的垂体微腺瘤。


一名33岁女性因不明原因体重增加就诊。MRI显示垂体腺体左中央有3mm T2高信号(图3A)。由于病变较小,推荐使用IPSS。静脉造影显示她的右侧海绵窦主要通过一个复杂的静脉丛引流,该静脉丛排空到枕骨丛中;并且在较小程度上是右侧乙状窦(图3B)。微导管通过静脉丛进入右侧海绵窦。另一个微导管被放置在左侧IPSS中,发现它是发育不全的,但可以插管(图3C)。IPSS提示库欣病,右侧严重。确诊后,患者接受了内镜下经蝶窦微腺瘤切除术。


图2. A:右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静脉期侧向投影显示右侧海绵窦通过翼丛前部引流(红色箭头)。B:在识别和插入右侧IPSS后进行的右侧海绵窦静脉造影的后前视图。一个闭锁左侧IPSS可视化(红色箭头)。C:右侧海绵窦和左侧IPSS-颈内静脉交界处(红色箭头)中最终导管采样位置的后前视图。


图3. A:无造影剂的轴向T2 MRI显示左中央位置的小高信号,在漏斗部下方(红色箭头)。 这种高信号在术中被确定不是肿瘤,促使探索和识别右侧垂体中的微腺瘤。B:右侧海绵窦静脉造影的侧向投影,显示引流通过复杂的静脉丛而不是单个IPSS(红色箭头)。C:最终导管采样位置的后前视图,显示放置在右侧海绵窦和左侧IPSS(红色箭头)中。



研究结论

最后,作者总结道,该研究表明IPSS对垂体腺瘤偏侧化的预测都是正确的,用于识别海绵窦主要引流部位的血管造影技术的进步以及随后微导管放置的优化可能会提高预测肿瘤偏侧性的能力。


关注岩下窦

 道路艰难无所惧,勇往直前堵瘘口——记一例经岩下窦入路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探索:岩下窦及邻近桥小脑角池的解剖研究


3.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