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0日发布 | 1328阅读
肿瘤

累及脑室下区的WHO Ⅱ级胶质瘤预后差

龚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邱天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知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德国慕尼黑大学神经外科Philipp Karschnia等回顾性研究累及脑室下区的低级别胶质瘤预后转归,结果发表于2021年10月的《Scientific Reports》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Karschnia P, et al. Sci Rep. 2021 Oct 8;11(1): 20045. doi: 10.1038/s41598-021-97714-5.


研究背景




侧脑室的脑室下区是成人神经干细胞最丰富的部位,该区域的神经干细胞是驱动高级别胶质瘤生长的原始细胞;邻近该区的高级别胶质瘤细胞具有干细胞基因特征,临床预后差。德国慕尼黑大学神经外科Philipp Karschnia等回顾性研究累及脑室下区的低级别胶质瘤预后转归,结果发表于2021年10月的《Scientific Reports》在线。


研究方法



研究者搜索慕尼黑大学中心数据库,纳入2015年至2019年9月1日间手术确诊的182例幕上WHO Ⅱ级胶质瘤患者。对术后肿瘤可疑进展的病例,行立体定向活检证实肿瘤复发。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症状、放射学信息、组织病理学诊断、治疗方法和临床结果。182例患者中,97例(53%)少突胶质细胞瘤,79例(43%)弥漫星形细胞瘤,3例(2%)原浆性星形细胞瘤,2例(1%)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和1例(1%)原生质性星形细胞瘤。胶质瘤累及脑室下区78例,初诊时的发生率约43%。脑室下区受累患者与脑室下区未受累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40±1.7岁(范围20-81岁)与38±1.1岁(范围18-66岁)(p=0.283)。两组男女比例相当,分别为1:1.3与1:0.9(p=0.296)。两组在人口统计学、组织病理学和分子标记方面没有差异。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癫痫、头痛和神经心理功能障碍等,肿瘤累及脑室下区患者的KPS评分低于90占17%,明显多于未受累者(5%)。术前肿瘤MRI-T2W成像大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高信号病灶,而脑室下区受累者可见多点局部强化,占47%。初诊时累及脑室下区的肿瘤最大径明显大于未累及者(6.2±0.2:3.9±0.1cm;p=0.001)。


累及脑室下区的肿瘤中心离脑室下区的平均距离与分子标志物相关,IDH野生型星形细胞瘤为0.78±0.2cm,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为1.80±0.2cm,1p19q联合缺失少突胶质瘤为1.92±0.2cm;可见IDH野生型星形细胞瘤距离脑室下区最近。


研究结果



分析预后发现,累及脑室下区与肿瘤恶性的预后和总生存率呈负相关,总生存时间与恶性进展的时间均比未累及脑室下区者短。分子分型后显示,累及脑室下区的IDH野生型星形细胞瘤和1p19q联合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差,而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脑室下区受累者可从早期治疗中获益。


结论



总的来说,累及脑室下区是WHO Ⅱ级胶质瘤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并与分子分型相关。早期治疗对该组患者有益,采用观察策略须十分谨慎。


1.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