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4岁,2021-05-19,22:03,以“高处坠落伤后意识不清1小时”入院。
入院查体:神志浅昏迷,烦躁不安,鼾式呼吸,反复恶心、呕吐,GCS评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形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迟钝;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可闻及较广泛湿性啰音,四肢刺痛可见定向回缩。
影像学检查
入院时(2021-05-19)头颅CT检查提示:双侧额颞叶点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侧脑室、三脑室缩小,环池少量积血,中脑轻度受压;

入院诊断
闭合性颅脑损伤(重型)
治疗方案选择:
一、给予镇静、镇痛、气管插管,治疗上给予止血、脱水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4-6小时后复查头颅CT,根据检查结果,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二、在镇静、镇痛、气管插管后,立即在局麻下行颅内压探头置入,根据颅内压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三、直接行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最终决定
在深度镇静、镇痛、气管插管下,立即置入侧脑室引流管,并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颅内探头置入后

可选择的手术方案
一.单侧大骨瓣减压?右侧?左侧?
二.双侧大骨瓣减压?先开左侧?先开右侧?
三.同时进行双侧开颅?
专家共识推荐


而我们的选择是
双侧扩大冠状切口
双侧均选用标准大骨瓣,切口连接,形成巨大冠状切口
术中情况
双侧同时打开骨瓣,可见硬膜呈暗黑色,张力较高。

清除血肿及挫伤脑组织,并进行额叶充分内减压。


可见,颅内明显下降,为-5mmHg

术后治疗
术后入专科重症监护室
给予深度镇静、镇痛、呼吸机辅助呼吸
并给予低温治疗
抗炎、化痰、抑酸等
根据颅内压情况,必要时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
术后复查头颅CT(术后第1天)
20头颅CT提示:双侧额叶减压充分,术区未见明显出血,侧脑室引流管在位。

术后颅内压


术后复查头颅CT(术后第3天)
患者依旧处于镇静、镇痛状态,但患者颅压持续增高,最高时达22mmHg。
头颅CT:左侧额叶少量渗血,三脑室、双侧侧脑室、环池显露良好。

术后颅内压

5.22行气管切开术
鉴于患者短期内清醒较困难,为避免麻醉插管被痰液堵塞,放置长时间插管引起喉头水肿;
目前颅内压有持续增高迹象,考虑到可能长期气管插管的原因,故拟给予及时气管切开,改善通气,降低颅内压;考虑麻醉插管及呼吸机管道增加了患者通气无效腔,导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可能为导致颅内压升高的原因;
术后颅内压

5月26日CT(术后第7天)
CT提示:环池、三脑室、双侧侧脑室显露良好
给予拔除脑室引流管及颅内压探头

6月7日复查CT(术后第18天)
患者反应较前明显迟钝,强刺痛可睁眼,CT检查提示:环池、三脑室消失,双侧侧脑室变小,双侧颞顶枕硬膜下积液,额叶血肿吸收期。

6月8日复查CT(术后第19天)
患者反应较前明显好转,CT提示:环池、三脑室显露,侧脑室较前恢复。

6月29日复查CT(术后第30天)
CT检查提示:脑室系统较前明显扩大,并双侧脑室前角间质性水肿,硬膜下积液较前稍有吸收。

后续治疗讨论
一、此患者何时进行颅骨修补术?
二、目前患者脑室进行性扩大,并伴有间质性水肿,是否需要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三、颅骨修补术同时是否需要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四、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硬膜下积液是否会增加?
五、颅骨修补术时需要剪开硬脑膜进行释放硬膜下积液吗
小结
一、对于已经确定需要进行双侧大骨瓣减压的患者,双侧同时去骨瓣,或许可降低脑膨出的机率;
二、根据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使用脱水剂,可进行精准调节颅内压;
三、适时的进行气管切开,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颅内压;
四、对于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可使用海绵垫进行骨窗保护,但务必注意不可压力过大;
五、大骨瓣减压患者如何预防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发生机制
单向活瓣学说:蛛网膜撕裂局部形成单向活瓣,脑脊液通过该活瓣流入硬膜下腔而难以流出或被吸收;
02
颅内压力平衡失调学说:去骨瓣后,骨瓣下脑组织在两侧大脑半球间形成一定压力梯度,造成脑脊液在不同部位聚集;
03
脑脊液吸收障碍学说:血性脑脊液或手术、外伤等因素造成蛛网膜颗粒堵塞,影响脑脊液吸收;
04
血脑屏障破坏学说:BBB破坏,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出积聚在硬膜下腔形成积液;
05
脑萎缩学说:脑外伤后发生脑组织萎缩,硬膜下间隙增大,脑脊液填充于增大的硬膜下腔。
以上“硬膜下积液发生机制”内容,参考浙大二附院经验。
预防措施
首先应该严格把握去骨瓣减压的指证;
其次去骨瓣时避免骨窗距离中线过近,因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需要2-5mmHg的搏动压,骨窗距离中线过近会损害蛛网膜颗粒或减弱该处搏动压,造成脑脊液吸收减少,积液产生;
术后根据颅内压力情况及时调整脱水剂用量,避免脱水剂的过度使用;
当颅内压下降后及时用弹力绷带包扎,减少脑组织移位;
切口情况允许时,尽早行颅骨修补恢复脑脊液循环的稳定等。
此外,有学者认为,调整患者头位避免骨窗侧长时间向下,早期廓清血性脑脊液(腰穿、腰大池引流等,注意引流量不宜过多,预防反常性脑疝)等措施,也可能有助于减少积液发生率。
以上“预防措施”内容,参考浙大二附院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