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病史
男,11岁,头痛、呕吐10天。外院行头部CT检查发现松果体区占位并幕上梗阻性脑积水,为求手术转来我院。
02
查体
神清,精神差,眼球活动无明显受限。
03
实验室检查
甲胎蛋白(AFP):120.5ng/ml,参考范围(0-13.6);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0.19mIU/ml,参考范围(0-2.00)
04
影像学
术前头部CT检查:

松果体区可见大小约30*25*20mm团块状混杂密度灶,其内可见点状、结节样偏心性钙化灶。

术前头部MRI检查:


松果体区可见大小约32*22*26mm(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团片状稍长T1等T2信号灶,FLAIR呈稍高信号,T1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头部CT及MRI均显示幕上脑室扩大。
05
手术入路
经幕下小脑上入路(Krause入路)。
06
术后实验室资料与影像学资料
甲胎蛋白(AFP):11.8ng/ml,参考范围(0-13.6);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0.13mIU/MI,参考范围(0-2.00)
术后MRI:



07
病理结果
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瘤10%,卵黄囊瘤10%,成熟畸胎瘤80%,Ki60%)
08
辅助治疗
儿童脑肿瘤多学科治疗团队会诊建议放射治疗与化疗。
09
体会与总结
松果体区病变的诊治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由于此区域病变病理类型多样,且常常涉及生殖细胞肿瘤,因此在治疗方案上一直缺乏广泛的共识。当松果体区占位为生殖细胞肿瘤时,其治疗方案的优化对神经外科医生而言是一个考验。

就该病例而言,病灶内可见偏心性钙化,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增高不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正常范围,提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可能。如先实施化疗或者放疗可能起效慢,而脑积水症状有可能短时间加重。如手术只单纯解决脑积水(如三脑室底造瘘术、脑室分流手术),后续的放射治疗与化疗可能无法彻底消除肿瘤,仍需二次手术切除肿瘤(Second look surgery)。因此考虑首选手术切除肿瘤并一期打通导水管,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患者采取左侧俯卧位,打开骨瓣(上缘至横窦下缘至枕骨大孔),剪开硬膜向下牵拉小脑显露肿瘤后,先行肿瘤内减压,再处理尾侧底部与两侧供血及引流血管。最后小心分离肿瘤囊壁与深部大静脉的黏连。肿瘤全切除后可以看到三脑室两侧壁与顶壁,其前方即为室间孔区。相对于经纵裂胼胝体入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利用了颅内结构的自然间隙,避免了胼胝体的切开;但是由于不能同时行三脑室底造瘘手术,因此需要全切除肿瘤才能够确保打通循环。另外侧俯卧位时,过快释放脑脊液有可能导致远隔部位(幕上)血肿。术者在发现显露不佳时,应注意此问题发生的可能,并做相应处理后再继续进行手术。不可在显露不佳时强行手术。
赵杰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副主任医师
赵杰,神经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12年2月- 2013年3月曾在美国犹他大学(UTAH UNIVERSITY)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与基本儿童医学中心(PRIMARY CHILDRENS MEDICAL CENTRE)神经外科进行访学1年。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小儿亚专科主任,儿童脑肿瘤MDT团队牵头人。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委员会小儿学组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攻神经系统肿瘤(尤其儿童脑肿瘤)与脑积水。擅长儿童神经系统(尤其中线区域如:鞍区、松果体区、侧脑室三脑室及四脑室、脑干区等)肿瘤(包括胶质瘤、生殖细胞肿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其他少见肿瘤包括胚胎性肿瘤等)的手术治疗与综合治疗;擅于处理各种类型的复杂性与难治性脑积水,及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压增高(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癌性脑膜病、颅内静脉窦栓塞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