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大介教授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创立者之一,也是新中国神经外科先驱之一。他194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起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的前身)内科医院协助史玉泉教授创建神经外科。朝鲜战争期间,他曾被遣派参加医疗队,为志愿军伤病员手术。1954年到北京医学院参加苏联专家阿鲁丘诺夫教授的神经外科培训班,与王忠诚院士分别担任神经外科临床医生组长,并曾任总住院医师。他生前是上海医科大学的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蒋大介教授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天资聪慧,独具匠心,在4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善于探索和创新。建科之初,开展神经外科工作非常艰苦,他自行设计和制造多种学术器械和设备。20世纪50年代初,参与研制用于手术止血的明胶海绵,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他设计研制的电动开颅钻,在国内属于首创。20世纪70年代后,先后设计和革新多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包括用于术中固定脑压板和冷光源的头部固定架、双极电凝器、双极电凝镊子、各种显微吸引器和剥离子等。
他为发展我国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做了大量的工作。1964年,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极其困难,他发明独特的定位原理,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立体定向仪,定位准确,一直使用了20多年。随着CT、MRI的引进,他对原有的立体定向仪进行改造,自行设计制造能同时用于CT、MRI和X线定位的多功能立体定向仪。
蒋大介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重型颅脑创伤救治、颅底外科和脑血管病手术治疗的先驱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他研究重度对冲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制定了一整套合理的救治方案,即使现在对在没有CT等检查设备的地区仍有实用指导价值。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高难度的颅底肿瘤手术,如颅内外沟通肿瘤、上斜坡肿瘤以及巨大听神经瘤等,积累总结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对我国颅底外科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同时,他在脑血管病的诊治方面,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等也取得卓越的成绩。
蒋大介教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致力于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培养年轻医生。他在20世纪50、60年代起参与指导举办华山医院颅脑损伤学习班及神经外科医师进修班,为国内基层培养了一批专科医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1965年蒋大介教授和陈公白教授编著的《神经外科手术学》是最早期的我国神经外科医生自己编写的专著,填补了神经外科领域国人专著的空白,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缩短。1990年蒋大介教授和杨国源教授撰写的《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是较早的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神经外科手术学专著之一,成为国内广大神经外科医生必备的工作参考书。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手术治疗》《严重对冲性脑损伤的临床与治疗》《锥体外系疾病的定向手术治疗》等论文6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的神经外科专著十余部,获得多项国家级、部级、上海市级科研成果奖。
他一生开拓进取,献身于神经外科事业。他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他为人谦虚,淡泊名利。他提携后辈,甘为人梯。
他的辉煌业绩和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
周良辅院士 陈衔城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