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发布 | 3479阅读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丨朱祯卿教授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脑医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达人收藏

医生不是上帝,但比上帝还重要

前人走过的路,留着信念的温度

医学是人类特有的文明现象,基于道德与帮助他人发展而来。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最终要归隐于哲学。哲学和人文的加持丰满了先贤医者大家朱祯卿教授的梦想羽翼;他是医学人文的切实践行者和推动者,培养了大批后辈誉满西南,其以无愧于“重庆开颅手术第一人”的精湛外科技术缔造了惠泽人民的“朱脑壳”神话;他是中国神外奠基人之一,其做出的卓著贡献足以彪炳史册。


在朱祯卿教授诞辰102年,暨其创建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建科62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新回望先贤奋进路,击鼓催征。


巡礼百年 再看先贤 ☆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先辈引路,中华之幸。


“健康中国”的概念,已历史性地置于眼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艰苦条件下以独创模式,明显改善民众整体健康状况并广受好评。而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医学研究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从先贤的奋斗史中获得启迪,可以史鉴今,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朱祯卿教授 大医精诚

朱祯卿教授(1919.12.23-2018.4.11),江苏金山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5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随即进入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后改名华山医院)工作,历任华山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外科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其中1950年至1952年兼任中山医院外科主治医师;1952年成功开展国内开颅脑外科手术,成为上海医学院神经外科开创者之一;1958年12月,西迁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重医附一院”),历任副教授、教授、神经外科主任,开创了重庆以及西南地区的神经外科事业,获重庆医科大学突出贡献奖;参加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外科学》,以及《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学》等多部专著。


2018年4月11日,99岁的朱祯卿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逝世。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共和国宝刀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朱祯卿教授作为我国老一辈神经外科医学大家,因精湛的医术、精准的判断、大医精诚的医者仁心和独创的“朱氏刀法”,被重医附一院脑外科住院病人亲切地赠与“朱脑壳”的称号,这样一个既有职业特征、又充满重庆味道的调皮称呼,在很长时间里几乎取代了他的本名,朱祯卿教授“重庆开颅手术第一人”的声名也因此在重庆市民中得以口耳相传,广泛传播开来。


朱教授和重医的年轻医生们在一起讨论


熟是经验,巧是创造。由于医术了得、技巧精湛,朱祯卿教授当年在西南地区百姓口中可谓如同“神”一般的存在。病人只要他看过,能不能医好都心甘,是天花板级别的定海神针。朱祯卿教授时常说,要想做一个好的神经外科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外科医生;而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应该是一个能够开刀的内科医生。或许,就是这样对自己的全面要求,才铸就了属于朱祯卿教授的传奇。


朱祯卿教授(前排中间)与科室同事留影


朱祯卿教授的一生,辗转北京、上海、重庆、休斯顿多地,甘为孺子牛,洒下或年轻或年老的奉献汗水,矢志不渝擘画挚爱的神经外科事业宏伟开篇蓝图,勇立潮头担当开创舵手,广育杏林,广编教材、专著,囊括多项大奖,赢得患者民心。他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共和国“宝刀”,所刀之处,百姓之福。


少年志气 蓄势待发 ☆

朱祯卿教授,少年家境优越,却不骄不躁,从小就勤于课业、夙夜匪懈,习得了父亲勇于担当、志在四方的勇气和气魄。这从小体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一直在他后来的大师之路上潜移默化影响着、推动着,自始至终,他都是一个淡泊名利、政治鲁钝、醉心于科研知识的纯粹医者。


高中时代的朱祯卿教授


朱祯卿教授的父亲朱慰如:幼年丧父,家境清苦,中学毕业后便考进了邮局工作。朱慰如做事踏实勤勉、严谨细致,为人正派,大公无私,多被委以重任,常年监督邮车走南闯北,远至西伯利亚和阿拉木图,两三年回一趟家是常事。由于他的名声和信誉,他属下的国际邮车甚至不需要辑私检查。朱慰如从一个底层职工,步步提升,最后担任上海邮政总局邮务长达十年,直至日本攻占上海,他愤而辞职。耳濡目染之下,朱祯卿教授从小便深受父亲为人处世态度的影响。


朱祯卿教授的祖母(中间老人)和父亲(右二)母亲(右一)


与医学的血海缘分 ☆

朱祯卿教授说,一干上外科,就无可救药地迷上了。谁能想到痴迷神经外科的朱祯卿教授,少年时的愿望原本是立志要当一名工程师,在山河破碎的乱世中制造军舰,抵御外敌。


1937年夏天,朱祯卿从沪江大学附中毕业,彼时一场震惊中外的惨案发生上海当时最热闹的娱乐场——大世界门口,也改变了朱祯卿教授的人生方向。那是时值“淞沪会战”的第二天,中国战机在与日本战机激战时,有两颗炸弹投落造成2000余人伤亡,而朱祯卿作为其中的幸存者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倒在一片血泊中,那是身边死难伤者不断喷出的热血啊!朱祯卿当时救助伤者心切,火急火燎,如蚂蚁挠心,却苦于不会行医,只能束手无策地眼睁睁看着伤者一个个悲惨死去!痛定思痛,从此他不懈奋斗,改志学医,怀抱仁心救死扶伤,誓救同胞于水火!


1938年,19岁的朱祯卿如愿考入了当时亚洲最好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学校的教授们大多是从美国著名医校直接聘请,这为朱祯卿教授的学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里,他攻坚克难,使命在肩,像久旱逢甘露般汲取饱满的知识养分。作为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他第二年就斩获了一笔数目不菲的奖学金,天赋聪慧展露无疑。


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朱祯卿教授只得离开北京,辗转至国立上海医学院继续学业。1945年,朱祯卿教授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并迎来了日本投降。他如愿留校,就职于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即后来的华山医院),担任外科住院医生。没多久,他娴熟而精巧的手术技术就获得了同行的一致公认和好评。


中国神外奠基人之一 ☆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朱祯卿教授临危受命提“刀”上阵,由华山医院派往齐齐哈尔,担任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第11大队队长,在东北军区医院不遗余力抢救了大量伤员,战绩赫赫。


抢救过程中有胜利,但也有无措,朱祯卿教授遭遇了未解的难题。由于当时神经外科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还没有开展,他只能无力地看着部分头颅损伤的伤员,无法施救、束手无策!这种一筹莫展的失落感觉再次侵袭了他。


回到上海后,在上医领导特别是黄家驷教授沈克非教授的支持下,朱祯卿教授立马着手与外科医生史玉泉教授开展合作,加之神经内科医生张沅昌教授协助做病灶定位,经过查看文献,反复推敲手术步骤与方案,于1952年成功开展了国内开颅脑外科手术。他们结合神内医生的脑和普外医生的手,自主开创了上医的神经外科,奠定了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


1952年,朱祯卿教授的脑手术记录


“朱脑壳”医术坚如磐石 ☆

几年后,华山医院集中了几个患脑血管瘤的病人做开颅手术,确定由应邀来访的几位苏联脑外科专家主刀。不料开颅后,几个病人连续因脑血管破裂而死亡!人命关天!不能再出现更多的伤亡,苏联专家无奈地停下手中的手术刀,交给了中国医生,拭目以待其接续完成这一险峻的手术任务。


独撑危局的朱祯卿教授虔诚地接过手术刀,也接过了作为中国医生的崇高使命。在他常年练就的强大心理素质和精湛稳定的手术技巧下,最终,他不负重托顺利完成了开颅手术,成功抢救了两个濒临死亡的重症病人,创造了医学奇迹!“朱脑壳”的深厚医学造诣深深地折服了现场中外专家,如磐石般存在的“朱脑壳”实乃患者的安心之选,一生都致力于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支持重医建设,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再开创

老一辈的神外医家总是有一股力量,犹如一股暖流,无处不在润泽中华大地。1958年12月,为支援重医建设,朱祯卿教授和爱人林琦决定举家西迁重庆,将自己的才华播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959年12月,朱祯卿教授携年轻的邹永清医生加入已成立的神经科(共有病床20张),并担任科主任,开始收治神经外科病人,并很快做了第一例神经外科手术——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神经鞘膜瘤切除术,由此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成立,是西南地区最早成立的神经外科之一


1962年,朱祯卿教授一家人在重医附一院第一阶梯教室前合影


1963年,朱祯卿教授(前排左三)在广州参加第一届全国神经外科专业会议

 

20世纪70年代,尽管遭受文革动乱的严重影响,但朱祯卿教授在70年代初期就着手开展颅内动脉瘤的直接手术治疗,使重医附一院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之一。他先后发表《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新医学,1978年)、《100例脑动脉瘤的直接手术》(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等多篇论文。“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先后获得重庆市科学大会奖(1978)及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4)。自此以后的近40年里,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一直是该院的代表性医疗技术和优势领域。


20世纪80年代初,朱祯卿教授高瞻远瞩,为高年资医师确定亚专业方向,这是重医神经外科建立亚专业分组的早期雏形。


20世纪60-90年代,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不但收治全院的脊髓肿瘤和脊髓血管病患者,还收治了相当数量的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脊柱退变患者,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将显微手术技术应用于椎间盘手术中,其间完成了为数不少的颈/腰椎间盘切除术、椎管狭窄减压术。


朱祯卿教授还首先向医院建议,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手术显微镜,解决了脑外科手术的关键设备问题。接着在脑外科开展了脑动脉显微手术,创造了造影剂加X光片的神经介入动脉造影技术。在全国神经外科学界,重医附一院成为最早使用这两项技术的医院


愿做春泥护桃李 甘为人梯架金桥

来到重庆后,朱祯卿教授很快全身心投入了组建神经科的工作,他与傅雅各、沈鼎烈、汤云鹏、徐越、董为伟等医生组成了最初的神经科。而神经外科专业当时只有朱祯卿教授这样一位主治医生,助手邹永清也是朱祯卿教授从华山医院带过来的。


60年代,朱祯卿教授与钱惪院长(中间)、邹永清(右一)


直到1961年,重医培养的第一届本科生毕业,朱祯卿教授的神经外科团队才正式建立起来。在此之前,朱祯卿教授在为学生讲课时,也留心物色能做脑外科手术的人,为脑外科以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其中,陈复仁、蒋万书、唐文渊等均是朱祯卿教授亲自培养出来的得力医生。朱祯卿教授多次对医生们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过硬、具有献身精神的医生队伍,特别是年轻医生要尽快成长起来。”


朱祯卿教授指导年轻医生


其时整个重庆医学界还没有神经外科,没有人做过开颅手术,朱祯卿教授迎难而上,励精图治办学习班,招进修生,手术之余还组织科研教学。他先后举办了4期全国性的脑血管造影学习班,前后共有1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医师参加,为全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拳拳之心撞开了西南地区神经外科的一片广阔天地。


1982年,朱祯卿教授(右三)、陈复仁教授(右二)等重医附一院神外外科医生与进修医生合影


高瞻远瞩 细化专业 ☆

1976年,文革尚未完全结束,朱祯卿教授就敏锐地观察到世界外科学界的发展动向,提出把神经外科专业细化,在医疗实践中提升专业理论研究水平的设想,这被学界称为神经外科“亚专业”研究。


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朱祯卿教授把神经外科亚专业研究的设想付诸实施。他把神经外科医生分为五个专业组,每组确定一名学术带头人,定位研究一个方向。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陈复仁、蒋万书、唐文渊、郑履平和杨维成为最初的亚专业组负责人。就这样,各专一行,在西南以至全国引领了神经外科亚专业研究发展


斩获荣誉 橘杏飘香 ☆

在朱祯卿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在全国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形成了一个个学术高峰。

朱祯卿教授领衔主研的“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唐文渊教授领衔主研的“经股静脉插管腰段硬脊膜外静脉造影”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


郑履平教授领衔主研的“海绵间窦造影、经碟显微手术的研究”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蒋万书教授领衔主研的“选择性杏仁核切除治疗颞癫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世纪70-80年代,朱祯卿教授(前排右四)与史玉泉教授(前排右五)、薛庆澄教授(前排右六)等参加全国会议


神经外科的医生们为有这样的成果欢欣鼓舞,更感念恩师的学术造诣和远见卓识。1994年,为庆祝朱祯卿教授从医50周年、神经外科建科35周年,时任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主任的唐文渊教授收集了朱祯卿教授发表的主要论文,以及1977年至1994年间,在朱祯卿教授指导下,神经外科的同事们发表的论文,最终形成了一本295页的《论文汇编》。


“我将这些论文汇编成册,一是为了纪念朱祯卿老师,二是希望他的著作能对后辈有所启迪。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至少能影响到一两代人。”唐文渊教授说。


198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题学术会议代表合影(前排右六为朱祯卿教授)

 

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煌煌大观的学术成果,正是朱祯卿教授带领着科室医生们艰难跋涉,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真实写照。多年以后,后辈医生们仍然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朱祯卿教授几十年的无私奉献,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就不可能在20世纪下半叶站到全国学术前沿。


两次退休,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真诚医者

在朱祯卿教授65岁时,由于爱女受伤,他不得不从重医匆匆退休,远赴美国休斯顿悉心照料因车祸高位截瘫的小女儿朱以林,是尽职尽责有血有肉的好父亲。在照顾女儿之余,朱祯卿教授仍不忘持续关注学术动向。

 

朱祯卿教授、夫人林琦和女儿朱以林


出于对事业的无限热爱,朱祯卿教授到了当地有名的Baylor医学院重操神经外科研究,担任神经外科研究教授, 重点研究癫痫的神经介质。

 

朱祯卿教授在美国Baylor医学院工作


朱祯卿教授在做神经外科实验室研究工作20多年后,才以85高龄从Baylor医学院再次退休。他老年退休到美,还能焕发第二春,自创天地,为中国医学科学者赢得了极高声誉,实乃医者精诚的典范。


退休后的朱祯卿教授


点击查看科室主页

查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参考资料


1. 《神奇的“朱脑壳”——缅怀一代大师朱祯卿教授》,王纲,2018

2. 《魂兮归来 百年流芳——纪念一代医学大师朱祯卿教授百岁诞辰丨重医春秋》,重庆医科大学官微,2019

3. 《一场阔别36年的重逢丨西迁老专家林琦教授回校》,重庆医科大学官微,2019

4. 《风雨兼程六十年——重医一院神经外科发展简史》,神外资讯,2017年

5. 《六十载砥砺传承 五代人匠心筑梦》,何朝晖,2018年

6. 《60多年前,400多位上海人西迁至重庆,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重庆医科大学官微,2019

7. 《您知道吗?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很早就在做脊柱手术了!》,柳叶刀生花笔,2020

8. 《翻开病史看医院110年历史变迁》,华山医务,2016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