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发布 | 552阅读

低龄非转移性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策略与预后—— 对HIT-2000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拓展

张俊平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达人收藏



简 介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是儿童最常见的高级别脑肿瘤之一。低龄儿童MB患者的预后差于大龄儿童,这是由于上述患者难以进行全中枢放疗(CSI)。对低龄儿童使用CSI会严重影响认知功能和生长发育,所以治疗策略是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HDCT)、脑室内注射甲氨蝶呤(MTX)或局部放疗等方式,以替代全中枢放疗,避免严重的放射性损伤。


目前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MB分为4个分子亚型,即WNT型、SHH活化/TP53突变型、SHH活化/TP53野生型,以及非WNT/非SHH型(G3&G4型)。分子分型对低龄儿童MB患者的预后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分子分型为SHH型的促纤维增生/结节型(DMB)和广泛结节型(MBEN)的低龄髓母细胞瘤患者仅采用化疗而避免CSI也可能获得良好的预后。现有研究表明,SHH型髓母细胞瘤可通过DNA甲基化特征进一步分为4个亚型:SHH-α、SHH-β、SHH-γ和SHH-δ(Cavalli et al, 2017),其中,SHH-β型和SHH-γ型好发于婴幼儿患者,这两种亚型又被称为婴幼儿MB的SHH-Ⅰ和SHH-Ⅱ型(iSHH-Ⅰ和iSHH-Ⅱ型)。SHH-β型出现转移的比例较高,预后较差。


HIT-2000研究对4岁以下的非转移性MB患者采取全身化疗联合脑室内注射MTX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自2006年起,入组的非转移性经典型(CMB)和大细胞/间变性(LCA)髓母细胞瘤患者还接受了局部放疗。近期,研究团队结合最新的分子分型标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并讨论了低龄儿童MB患者的治疗策略。


研 究 方 法


共有87名小于4岁且无转移病灶的MB患者纳入HIT-2000-BIS4治疗方案,其中45名在2001至2006年接受治疗,其治疗效果已公布。对可获得肿瘤组织的病例,依据DNA甲基化特征进行分类(参考Heidelberg Brain Tumor Classifier Version 11b4)。经复核,组织学类型非髓母细胞瘤或DNA甲基化特征不符合髓母细胞瘤的病例被排除。对与MB相关的基因进行二代测序。另外,通过t-SNE方法对婴幼儿SHH型髓母细胞瘤的甲基化特征进行进一步分类,分为iSHH-I和iSHH-II。


2006年前入组的患者接受了3个周期的HIT-SKK方案化疗联合脑室内注射MTX,若肿瘤达到CR,再接受2个周期的改良SKK方案(mSKK)化疗。若3周期后肿瘤未达到CR,则进行二次手术、CSI或巩固化疗。自2006年起,治疗后未获得完全缓解的SHH型患者或CMB/LCA型患者在接受3个周期的HIT-SKK化疗后,接受54Gy的局部放疗。SHH型的验证队列包括1993年至2018年期间接受治疗的71名无转移的髓母细胞瘤患者,利用DNA甲基化分析归类为婴幼儿SHH型(SHH-INF),并根据SKK方案进行治疗。(注:SKK方案:是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卡铂、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详见HIT-92方案;mSKK方案:A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B方案:卡铂+依托泊苷,以ABAB的方式交替进行)。


图1:在接受标准SKK方案化疗3周期后,根据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接受的治疗情况分为3组:DMB/MBEN患者被分为1组(蓝色),CMB/LCA患者若接受单纯化疗分为1组(红色),接受局部放疗分为一组(绿色)。CCR:持续完全缓解;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PD:疾病进展;Loc RT:局部放疗;CDDP:顺铂;CCNU:洛莫司汀;VCR:长春新碱



研 究 结 果


本研究共纳入87例患者。由于DMB/MBEN患者的治疗方案在2006年前后无改变,故将42名DMB/MBEN患者合成一个队列。最后一次随访时生存的64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6年(1.5-17.4年)。所有患者确诊后5年的PFS为64%,5年和10年的OS分别为80%和72%,5年和10年的无CSI生存率分别为65%和63%。


非转移性DMB/MBEN型MB患者具有良好预后。42例DMB/MBEN患者按规定的方案开始治疗。图1描述了治疗细节。3名患者在确诊后平均1.7年出现疾病进展,并接受了包括CSI在内的挽救性治疗,经治疗后肿瘤长期缓解。本组患者5年PFS为93%,5年OS为100%,5年无CSI的OS为91%。组织学分型(DMB或MBEN)、术后肿瘤残留、脑室内注射MTX的累积剂量与预后无关。在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第二肿瘤,包括1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骨肉瘤。但未能获得上述患者有关遗传综合征的相关信息。


局部放疗不能提高非转移性CMB/LCA型MB患者的生存率,并诱导肿瘤局部复发转为远处转移。CMB/LCA患者的5年PFS为37%,接受mSKK化疗或局部放疗的患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823)。所有CMB/LCA患者的5年OS为62%接受mSKK化疗或局部放疗的患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336)。术后肿瘤残留或脑室内注射MTX的累积剂量与预后无关。局部放疗可获得较好的局部肿瘤控制率,但可能诱导远隔部位的肿瘤复发。11例接受局部治疗后的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其中9例接受CSI治疗。接受或未接受局部放疗的患者的无CSI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但接受局部放疗的患者有复发后生存期缩短的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13)。有1例患者出现第二肿瘤(急性髓性白血病)。



图2:a-c:DMB/MBEN、CMB/MBEN(仅化疗)、CMB/MBEN(局部放疗)患者的PFS、OS和无CSI-OS。其中DMB/MBEN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CMB/MBEN患者。d-f:SHH-INF、G3、G4型患者的PFS、OS和无CSI-OS。其中SHH-INF和G4型患者预后明显好于G3型患者。


HIT2000-BIS4的87例患者中有50例可进行DNA甲基化分析。其中28例DMB/MBEN患者均为SHH型,而22例CMB/LCA患者按甲基化特征可分为:G3型14例,G4型6例,WNT型1例,成人SHH型1例。共有3例G3型患者存在MYC扩增。SHH-INF和G4型患者的预后好于G3型患者(5y-PFS分别为93%、83%和36%(p<0.001),5y-OS分别为100%、100%和49%(p<0.001))。


利用t-SNE聚类分析,可将来自HIT-2000-BIS4的28个SHH-INF病例分为2个亚型:iSHH-I(n=15)和iSHH-II(n=13)。其中2号染色体获得在iSHH-I中更常见,而染色体9q缺失和PICH1缺失在iSHH-II中更常见。DMB和MBEN在两组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两个亚型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验证队列也可分为上述两个亚型,常见的基因突变如PTCH1、SUFU和SMO在两个亚型中的比例大致相同。验证队列中两个亚型的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合并HIT-2000-BIS4与验证队列后,iSHH-I有预后较差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在确诊5年后,43名患者可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得分低于正常人群,但明显好于接受CSI的患者。在未接受放疗的患者中,27例患者中只有9例总体IQ值低于平均水平1个标准差,而接受局部放疗的全部5例患者,以及接受CSI的13例患者中的7例处于上述水平(p=0.01)。



研 究 结 果


在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治疗中,如何平衡CSI的疗效与远期不良反应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研究者利用全身化疗结合脑室内注射MTX的治疗方法,对低龄儿童髓母细胞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组织学类型为DMB/MBEN的SHH型患者。另外,研究者发现通过增加脑室内给药,可改善单纯化疗患者的预后。另外,有研究表明利用HDCT治疗低龄儿童SHH型MB也延长了PFS,但迄今为止HDCT仍缺乏足够的数据。所以,在避免放疗的前提下,全身化疗联合脑室内注射MTX或联合HDCT是有必要的,未来应开展更多的研究以比较二者的疗效孰优孰劣。


低龄儿童CMB/LCA型MB患者的预后很差,5y-PFS仅为37%。不接受放疗的患者大部分出现原位复发,似乎对上述患者进行局部放疗是合理的。然而本研究及既往研究中,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提示局部放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局部放疗在提高了原发部位肿瘤控制率的同时,常出现远隔部位的肿瘤复发。这可能是由于局部放疗抑制了原发部位的亚临床转移和肿瘤负荷,导致远隔部位的亚临床转移具备生存优势。另外,低龄儿童CMB/LCA型MB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这与放疗密切相关。而脑室内给药和HDCT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未来,应开展更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以明确特定分子分型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

图3:左图示DMB/MBEN、CMB/MBEN(仅化疗)、CMB/MBEN(局部放疗)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右图示未接受放疗、接受局部放疗和CSI患者的认知功能。



敬请注意:本文仅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之用,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如出现文中描述的症状,请及时就医。另外,本文仅节选原文的一部分,内容可能不完整或与原文存在偏差,若需更完整的信息请参阅原文。

参 考 资 料

M Mynarek et al. Nonmetastatic Medulloblastoma of Early Childhood: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HIT-2000 and An Extended Validation Cohort.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0)

编译:赵   赤

审校:张俊平


编 译 作 者 介 绍


赵 赤

医师,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5+3”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

具备神经肿瘤外科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背景。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2篇。



【审校专家介绍】




微信图片_20211217145910.jpg

张俊平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

神经肿瘤化疗科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肿瘤学博士,神经肿瘤化疗博士后。

哈佛大学神经肿瘤化疗访问学者获2016首都优秀青年医生奖。

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脑胶质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室管膜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等原发恶性神经系统肿瘤的化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