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晓 教授
河南省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主任。
学术兼职: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脑防委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以及出血性、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卫健委介入技术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脑卒中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介入放射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副主编,《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电子版》副总编辑。
李立
河南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目前专注于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特聘讲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介入技术专家管理委员会秘书。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及中华核心杂志论文20余篇。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课题1项,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
白卫星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颅内血管畸形专科主任,介入放射学医学硕士,1993年参加工作,有深厚的影像医学基础。
自2004年起专门从事神经介入专业,曾于2005年赴韩国首尔AMC医疗中心研修神经介入一年。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和脊髓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瘿以及脑静脉性疾病方面,尤其是治愈性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方面,在国内享有颇高声誉,目前担任国际血管联盟中国部血管畸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等学术职位。
许斌
河南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李天晓教授团队成员,2009年起专注从事神经介入工作10余年,擅长脑动脉及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对各类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
病例1
01 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中年女性。主诉:急性起病,急性病程,发作性黑矇半月。
现病史
半月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黑矇,视力下降,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肢体抽搐等症状,持续时间20分钟可缓解,未再有未治疗。1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发作。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一般,言语流利,智力、记忆力、智能检查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正常,双侧膝、跟腱反射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颈软无抵抗,克氏征(-)
服用药物
双抗5天,TEG达标
02 术前影像结果

术前造影见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大小约4mm,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颈处有较明显的子瘤。
03 器械准备
6F 90cm Neuromax
XT-27微导管
Synchro-14微导丝
5F 115cm Catalyst-5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4.0*15mm
04 治疗经过

6F 90cm Neuromax长鞘头端放置在左侧颈内动脉破裂孔端,形成良好的支撑。
Neuromax的支撑下,XT-27和Synchro-14导丝携Catalyst-5越过动脉瘤瘤颈到达左侧大脑中动脉M1末端。


沿Catalyst-5引入预装的Surpass系统。
将Surpass预释放在Catalyst内,回撤Catalyst可见支架头端打开。


回撤导管并给一定张力推送支架,可见支架头端打开良好,支架直径在瘤颈处扩张明显。
造影见支架头端可能部分覆盖大脑前动脉,拟回收支架重新定位释放。


尾部仅仅还有1-2mm未释放,但仍能通过Catalyst顺利回收。
稍微向近心端定位支架并顺利释放。可见支架通体显影完全打开。




Dynamic CT见支架贴壁良好
Surpass Streamline的应用体会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不同于以往的微导管输送释放的FD系统,Surpass Streamline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给临床利用其优势特点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其释放方式与既往产品完全不同。因此使用Surpass时需要全新的释放方法和技巧。Surpass Streamline的整体设计系统和Wingspan支架系统类似,有较多Wingspan支架系统使用经验的术者会更容易理解和上手。支架在输送、定位、释放、回收过程中,一定要盯好每一个标志点,缓慢操作。本病例就是一例非常经典的Surpass使用方法的展示。应用了支架头端打开、体部释放、回收、再定位等常见步骤的操作,充分展示支架的操控性和贴壁性。早期选择简单病例有利于先掌握再提高。
Surpass Streamline的整体系统偏硬,由于Catalyst-5需要在XT-27的辅助下越过动脉瘤瘤颈到达较远的地方,前循环一般到大脑中动脉M1-2,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支撑系统。建议常规使用 6F 90cm Neuromax长鞘,上得高、近端支撑力强而前端柔软不易造成血管损伤或痉挛。
Catalyst-5在手术过程中的作用,既是“系统支撑导管”,在一开始需要Catalyst 越过动脉瘤颈,保证支架系统到位;在释放过程中Catalyst又是“支架释放导管”,其实就是将Surpass支架从预装系统中预先释放到Catalyst管腔内再进行二次释放。
Surpass Streamline由72或96根丝编织而成,支架头端容易打开,但总体上硬度较大,特别是在支架两端。因此需要保证支架两端的定位务必在相对平直的血管段,预防可能造成不贴壁的情况发生。如果发生不贴壁的情况也不需要担心,可使用Neuroform EZ后处理。
支架整体的直径扩张幅度较大,即标定直径的支架在张力的作用下可以扩大1mm以上。因此该支架型号比较少,临床直径选择相对容易。
支架整体在释放完全之前都可以回收。在本病例中第一次释放时尾部仅仅还有1-2mm未释放,但仍能通过Catalyst顺利回收。虽然不是建议的安全回收长度,但却体现了良好的可回收性。
在SCENT研究中抗血小板方案为,术前阿司匹林75-325mg/d+氯吡格雷75mg/d至少5天。术后氯吡格雷服用6月而阿司匹林终身服用。
病例2
01 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 44岁 。主诉: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1天。
现病史
患者1天前体检时行头部MR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
既往史
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
无明显阳性体征
服用药物
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次一日1次,波立维75mg/次一日1次,术前已服用5天
02 术前检查结果


术前MRA: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旁动脉瘤。



术前DSA: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旁动脉瘤,形态不规则。

术前DSA显示动脉瘤位于左侧颈内动脉眼段,指向上方。
3D测量动脉瘤大小:3.6*3.3mm。
载瘤动脉直径:4.26-4.41mm。
03 治疗策略
诊断: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
手术方案分析:
此动脉瘤为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患者年仅44岁,手术指征明确。
常规直接辅助栓塞可以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近年来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此类动脉瘤也得到确切的疗效,操作更为简单。
Surpass Streamline刚进入国内市场,国内术者经验都不多,应该从一些简单病例做起,逐步积累经验。
04 器械准备
6F 90cm 血管鞘
XT-27微导管
ASAHI/Synchro-14微导丝
5F 115cm Catalyst-5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4.0*25mm
05 治疗经过
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股动脉鞘,泥鳅导丝及VTK引导下将6F 90cm股动脉鞘置换至左侧颈总动脉。
在微导丝、XT-27微导管配合下将Catalyst-5中间导管超选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
微导丝引导下将Surpass streamline 4.0*25mm到位后释放,造影见支架贴壁良好,远端血管未见明显狭窄及闭塞。
引入Catalyst-5中间导管
XT-27微导管引入M3段,因眼动脉起始粗大,Catalyst-5中间导管头端卡住,跟进困难。


ASAHI-14微导丝+XT-27微导管并行于Catalyst-5中间导管,增强支撑力,减少死腔卡管效应,顺利引入至M2。


引入Surpass Streamline 4.0*25mm

Surpass引入到Catalyst-5中间导管M1近端。
头端部分释放,回撤Catalyst-5二次释放技术。

开始支架容易展开,暂未完全贴壁锚定:


Catalyst-5和支架导管Y阀锁紧后,依据支架形态,缓慢增压此系统,成功促使支架贴壁释放:



06 术后影像


术后重建支架,显示贴壁良好
Surpass Streamline的应用体会
结构决定性能:Surpass Streamline对比PED,有72-96根编织丝,整体更硬,支撑力更强,释放容易展开,但贴壁就可能存在问题,血流导向作用可能更强。
Surpass Streamline在Cat 5二次释放可能显影性会受到影响,需要仔细辨认支架显影标记。
Surpass支架头端无保护材质禁锢,支架材料偏硬,所以头端比PED更容易打开。
头端二次释放展开,一般只推内杆(支架外管和Cat 5自动回退),贴壁释放。但要注意支架前段需保证打开并部分锚定,防止支架向前移位的可能,需要注意。
因网丝更多,支架整体较PED偏硬,和所有血流导向释放一样,建议将支架头尾端锚定在平直段,避免在支架远近端拐角释放,而带来不贴壁的风险。Surpass Streamline拥有更长的长度选择,必要时可以选择更长的尺寸。
床突上段动脉瘤,如果血管迂曲,可以考虑支架远端锚定在M1段,防止远端出现贴壁不良的情况,国外文献数据显示跨过大脑前并无明显风险,不必纠结覆盖分支问题。支架头尾端锚定在血管弯曲段时,首先可以采用按摩或球囊扩张促使贴壁,必要时也可以额外使用Neuroform EZ后处理。
二次释放支架的稳定性很好,因为有Cat的支撑,回拉支架时不容易发生支架掉进动脉瘤的情况,即便支架掉下来,通常可以将系统全部撤出,重新引入Cat 5,把支架系统引入Cat 5,定位后再次释放。
对于相对平滑的V4段动脉瘤,将Cat 5跟进基底动脉,或者血管床不好的血管,存在较大风险,不需要二次释放技术(Cat 5可不越过动脉瘤远端),直接Surpass Streamline到位释放就可以。
Surpass支架的微导丝是独立的,操作过程可以调节导丝头端,这比PED头端固定相对安全,尤其在后循环,释放PED时其头端顶住分支血管或者基底动脉尖后,无法移开,存在风险。
Surpass支架释放过程,过程通常会有4个Y阀,需要学习辨认,防止弄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