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神经外科的Alex P. Michael等回顾内镜下经鼻入路修复自发性脑脊液漏的经验,分析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结果发表于2021年11月的《J Neurosurg》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ichael AP, et al. J Neurosurg. 2021 Nov 12;1-8. doi: 10.3171/2021.7.JNS211427. [Epub ahead of print]】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通常发生在颅底结构较薄弱的区域,并可能伴有脑膜脑膨出,需及时手术修复。目前以内镜下经鼻入路行修复手术是首选方案,修补材料有合成或自体材料,最近开始应用带蒂黏膜瓣。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神经外科的Alex P. Michael等回顾内镜下经鼻入路修复自发性脑脊液漏的经验,分析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结果发表于2021年11月的《J Neurosurg》在线。
研究者回顾性分析54例于2005年至2021年期间在作者工作的医疗中心接受内镜下经鼻入路修复的所有脑脊液漏或脑膜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既往病理性诱发因素、既往接受的脑脊液漏干预措施、身体质量指数(BMI)、颅底缺损位置、手术技术、辅助治疗和脑脊液漏复发等。根据术前MRI和CT扫描确定脑膜脑膨出的存在和大小,并评估是否存在特发性颅内高压(IIH)、视神经管扩张、眼球后侧变平、Meckel氏腔扩大、蛛网膜凹陷、空蝶鞍和后天性小脑扁桃体异位。对高度怀疑IIH的患者行MRV检查,评估是否存在横窦狭窄。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经鼻入路进行脑脊液漏和脑膜脑膨出的修复手术。根据颅底缺损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存在脑脊液漏以及复发的风险因素,决定修复方案。多数患者的修复手术包括人工硬膜镶嵌、脂肪覆盖和带蒂黏膜瓣覆盖,3例有较大颅底缺损的患者使用刚性支撑物。54例患者中,女性44例(81%),平均年龄49.1±15.4岁;术后平均随访96±55个月。29例(53.7%)患者的BMI>30kg/m2视为肥胖,9例(16.7%)诊断为IIH,6例(11.1%)有头部创伤史,6例(11.1%)曾在外院接受过脑脊液漏修补术,3例入院前已经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曾行减肥手术。术中发现,50例(92.6%)患者有脑脊液漏,46例(85.2%)存在明显的脑膜脑膨出。3例同时可见2处脑膜脑膨出。19例蝶窦外侧隐窝处颅底缺损,是最常见的颅底缺损部位,其次是筛窦处颅底缺损占14例和筛板处颅底缺损占13例。31例(57.4%)应用带蒂鼻中隔黏膜瓣修复,8例(14.8%)采用带蒂鼻甲黏膜瓣修复,15例(27.8%)未使用带蒂黏膜瓣。47例患者术中放置腰椎引流管。3例既往已作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术后行分流术,2例复发时行分流术。5例患者术前放置分流管用于治疗IIH症状。3例患者静脉窦支架植入,治疗横窦狭窄。5例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复发,复发率为9.3%,平均复发时间为24.8个月。39例(79.6%)使用带蒂黏膜瓣修补的患者,无1例复发。复发的患者均未使用带蒂黏膜瓣(p=0.0009)。复发患者中,4例(80%)复发部位在筛窦。使用带蒂黏膜瓣修复蝶窦缺损的患者占78.3%,明显多于28.6%的筛窦缺损者(p=0.0052)。2011年之前,接受带蒂黏膜瓣修复患者2例(11.8%)复发。而2011年后,接受带蒂黏膜瓣修复患者37例,均未复发(p=0.002)。仅1例脑脊液漏复发患者曾诊断为IIH,2例复发患者有既往创伤史;所有复发的5例患者同时存在脑脊液漏和脑膜脑膨出;10例成功行VP分流术的患者均未复发。53例(98.2%)患者的影像学图像显示,复发者与未复发者唯一明显差异是Meckel氏腔扩大,发生比例为100%:13.3%(p=0.03)。
该研究表明,术中未使用带蒂黏膜瓣是预测自发性脑脊液漏合并脑膜脑膨出患者在内镜下经鼻入路修复术后复发的唯一风险因素。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