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不同中心的早期经验表明,经桡动脉入路是安全的,并且与传统经股入路的技术效果相当,患者满意度更高,特别适用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髂股解剖结构复杂的患者、孕妇和主动脉夹层患者。目前缺少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植入WEB的比较研究。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Ochsner LSU医学中心的Dibas M等学者回顾性比较了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对颅内动脉瘤WEB的治疗结果,文章发表在了2021年9月的《Interv Neuroradiol》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AdeebN, et al. Interv Neuroradiol. 2021.doi:10.1177/15910199211043736】
自2018年12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Woven EndoBridge(WEB)应用于临床以来,WEB已成为治疗宽颈分叉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式。WEB是由多根镍钛合金网丝编织而成的自膨胀密网结构,充当囊内流动干扰器,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还可用于复发性动脉瘤和颈内动脉侧壁动脉瘤。最近,经桡动脉入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神经血管疾病。来自不同中心的早期经验表明,经桡动脉入路是安全的,并且与传统经股入路的技术效果相当,患者满意度更高,特别适用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髂股解剖结构复杂的患者、孕妇和主动脉夹层患者。目前缺少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植入WEB的比较研究。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Ochsner LSU医学中心的Dibas M等学者回顾性比较了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对颅内动脉瘤WEB的治疗结果,文章发表在了2021年9月的《Interv Neuroradiol》杂志上。
作者回顾性收集了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使用WEB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患者人口统计学、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以及血管造影情况和预后。经桡入路大致过程如下:在使用Seldinger技术的情况下,使用显微穿刺装置进入右侧桡动脉,首先置入6F Terumo短鞘(Terumo Inc,东京,日本),随后通过短鞘置入180cm泥鳅导丝,导丝超选入右锁骨下动脉;随后撤出短鞘,沿泥鳅导丝置入90厘米 6F Infinity长鞘(Stryker Inc,Kalamazoo,MI),接下来通过 Penumbra Select® 导管(Penumbra Inc, Alameda,CA)选择目标血管并将 Infinity 长鞘推进到颈内动脉(ICA)或椎动脉、(VA)的颈段。进入目标血管后,将5F Sofia®或5F Sofia®EX导管(Microvention Inc,Aliso Viejo,CA)通过适当的Via® 微导管(Microvention Inc,Aliso Viejo,CA)推进并放置在ICA或基底动脉近端,然后使用WEB设备进行动脉瘤栓塞。经股入路即常规股动脉入路,无特殊。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入路用于WEB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瘤闭塞率、血栓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
共纳入34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男女比为1:2,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没有症状或有轻微症状(例如头痛),其中11名(32.4%)患者出现动脉瘤破裂。27个(79.4%)动脉瘤为分叉动脉瘤,主要位于前交通动脉(29.4%)和基底动脉尖端(20.6%)。动脉瘤最大直径和颈部大小分别为6.5毫米和4.5毫米(表1)。分别有20(58.8%)例和14(41.2%)例患者进行了经桡和经股入路。两组的中位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分别为(78.0分钟 vs 72.0分钟,p=0.715)和(18.4分钟 vs 20.8分钟,p=0.533)(表2)。所有病例都成功置入了WEB设备,没有患者需要切换手术入路。两个(6.1%)患者在动脉瘤中放置了额外的线圈,六个(18.2%)患者放置了支架。所有病例均出现即刻血流停滞,22例(64.7%)完全或接近完全闭塞(>90%)。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为14.7%;一例患者死亡率(2.9%)。
表1. 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a:3名患者数据缺失;b:2名患者数据缺失;c:17名患者数据缺失;d:4名患者数据缺失。

表2. 经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进行WEB栓塞的基线特征和结果比较。a:3名患者数据缺失;b:2名患者数据缺失。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经桡动脉入路用于颅内动脉瘤WEB栓塞是安全可行的。但由于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研究,尚需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结果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