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脑干“手术禁区”切除海绵状血管瘤
—— 市一医院神经外科团队


“太好了,我还能说三种语言”
Crodia女士是一位40多岁的阿根廷籍语言教师,能说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近期,她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右侧眼睑下垂,视物重影。恐惧不安的她立即前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
楼美清教授经过仔细问诊、检查后,发现患者脑干部位有一直径约4mm的海绵状血管瘤,并伴有少量渗血。同时,她还有长达2年的耳鸣,左侧听力下降病史。虽然瘤体只有一粒黄豆般大小,但却位于大脑的核心位置——脑干。如果瘤体破裂出血,就会引起剧烈头痛、视力下降乃至丧失,甚至晕厥昏迷,危及生命。
“手术治疗也同样存在很高的风险。”楼主任坦言,“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脑干深部,进入这一核心区域且不破坏正常结构和功能,手术要求极高。”
考虑到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神经外科团队立即安排患者住院,拟第二天进行手术。
意外在这短暂的等候中发生了。次日凌晨4点,一阵剧烈头痛惊醒了Crodia,CT显示她的海绵状血管瘤再次出血,必须马上手术避免脑干损伤加重。医护人员迅速到位启动紧急手术程序,早上7点,患者被推入手术室。
不同于一般的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的操作空间可谓“mini”,主刀者需要在以毫米为单位的空间内腾挪操作。血管瘤位于脑干中偏左侧位置,手术需要从左侧颞叶底面进入,切开脑干表面进入深部切除肿瘤,途中要经过大量密布的神经纤维和传导束。为确保手术安全,除了常规的手术麻醉及护理团队协助外,磁共振影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也迅速到位,为手术提供了充分保障。
在导航技术的引导下,以楼美清教授为主的手术团队一路避开左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区域,顺利到达脑干操作部位。深入脑干1cm后,顺利切除了直径约4mm的瘤体,并取出一团直径约3毫米的血凝块。
此次手术历时3小时,术后即刻患者右侧眼睑下垂完全恢复正常。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护下,Crodia女士的语言、认知功能3天后也完全恢复正常,之前所擅长的三国语言也一样没丢,并于10天后康复出院。
Crodia女士和楼主任团队合影
在过去的2年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楼美清教授团队共完成40余例脑干病变手术,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团队的特色之处在于“借助最先进的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手段,熟练应用显微镜、内镜等微创操作技术,达到理想的精准治疗效果!”
链接阅读:警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相互缠绕成团状,形似海绵。由于血管结构不同于正常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但其发病比较隐匿,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多在成年后发病。有家族史的人群要提高警惕,进行必要的筛查。
海绵状血管瘤多发于大脑半球、脑干和脊髓。发生于大脑半球者,症状以头痛、癫痫多见;发生于脑干者,常引起神经功能缺失,可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活动障碍等,严重者昏迷;发生于脊髓者,影响行走功能。

专家提醒,若反复癫痫发作,或突然发生剧烈头痛、眼睑下垂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做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就能及时发现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