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发布 | 1053阅读
神经介入-动脉瘤

李秋平、齐飚:Jasper®SS弹簧圈栓塞眼动脉段微小动脉瘤一例

齐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李秋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达人收藏

术者寄语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又称床突旁动脉瘤,其解剖位置复杂,周围有眼动脉、垂体上动脉、前床突、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手术暴露空间狭小,直接夹闭动脉瘤难度较大,通常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颈内动脉虹吸弯及动脉瘤方向的多样化,导致治疗过程中微导管难以或无法成功到达动脉瘤内。特别是位于眼动脉段上壁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超选到位困难且不易稳定,常常需要支架辅助下完成动脉瘤栓塞,这对弹簧圈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Jasper®SS弹簧圈专门设计用于填塞与收尾,提高了弹簧圈的柔顺性、填塞性能和抗解旋能力。特别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Jasper®SS弹簧圈展现出了非常优秀的柔顺性,栓塞过程中不“踢管”,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了动脉瘤栓塞的致密性,降低了术者操作的难度。


本期嘉介谈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李秋平教授、齐飚教授,展示应用Jasper®SS弹簧圈栓塞眼动脉段微小动脉瘤一例,精彩不容错过



病史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性,51岁,因“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月”入院。

简要病史

现病史:1月前,因头痛就诊我院神经内科,查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小动脉瘤。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规律服药,血压控制可;脑出血家族史。

入院查体情况

神经系统查体阴性。

术前影像学检查


MRA:左侧颈内动脉眼段小动脉瘤。


术前DSA正侧位及3D造影。

初步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高血压病。



治疗经过




术前讨论

脑出血家族史,患者及家属情绪焦虑,治疗意愿强烈。

手术预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术前准备:阿司匹林100mg/d+波立维75mg/d,5天。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6F 115cm

Prowler Plus

Sl-10

Enterprise2 4.0*23mm

Jasper®SS弹簧圈 1.5*2mm、1.5*1mm





手术过程

1

Prowler Plus支架导管到位左侧大脑中动脉M1。

工作角度主臂


工作角度侧臂

2

sl-10微导管到位

3

首枚Jasper®SS弹簧圈 1.5*2出袢。

4

enterprise 4.0*23 支架释放。

5

Jasper®SS弹簧圈1.5*2继续填塞。

6

Jasper®SS弹簧圈 1.5*1填塞。



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影像及患者术后情况

术后主臂


术后侧臂


术后3D。





术后定期随访情况

术后未满1月,未复查




病例总结



眼动脉段动脉瘤首选血管内治疗。


眼动脉段上壁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超选到位困难且不易稳定,常常需要支架辅助下完成动脉瘤栓塞


对于颅内微小动脉瘤,Jasper®SS弹簧圈展现出了非常优秀的柔顺性,栓塞过程中不“踢管”,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了动脉瘤栓塞的致密性,降低了术者操作的难度



第一术者

齐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卒中中心办公室主任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微创及介入治疗

神经介入资讯青年编委,参编神经外科专著1部,承担省、市级课题各1项



术中指导

李秋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神经外科执行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委员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督察专家

厦门市医学会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中国神经介入资讯》编委

主要从事脑、脊髓血管病的显微外科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扫码查看嘉介谈往期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嘉介谈

64.6万阅读 | 401内容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