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化脓性颅内感染的治疗中,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生存质量,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控制广泛的颅内感染呢?
答案就是傅继弟教授提倡的“分层引流”。
关于分层引流,它包含两层意思:
1、不同解剖层次的分层引流。外科手术打通了从外到内的全部解剖层次,跨解剖层次的化脓性颅内感染,细菌的扩散度远远超过药物的弥散能力。对于远期生存质量来说,尽可能的复原解剖层次很重要,然而复原后的抗感染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很容易在药物浓度不够或有积液的层次内形成感染灶。
以“木桶原理”解释,感染的治愈并非取决于清理最干净的术区,而是取决于遗漏的边边角角。“分层引流”解决的,就是手术盲区和残留感染的复发。
2、脑脊液动力学层次的“分层引流”。这一点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它造成的颅内感染通常伴有严重的化脓性改变,严重的蛛网膜软脑膜的增厚粘连造成的颅内、脊髓内脑脊液循环障碍,单个部位的治疗并不能解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单个部位的治愈也并不代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愈。例如:化脓性感染导致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积脓的时候,不应该只做腰大池引流,应该同时做脑室和腰大池的引流。
颅内感染,要治就治彻底。
傅继弟教授“分层引流”理念
临床上一般在化脓性颅内感染晚期,多数患者需要依靠“分层 引流”获得生存的机会。因为这个时候广泛的颅内炎症,已经破坏了大量的血脑屏障,药物的作用杯水车薪,然而并不是。
下面这个是肺炎克雷伯菌化脓性颅内感染,感染一周后全脑室系统大量积脓,有人会说:做脑室镜啊!您见过几个在急性积脓阶段做脑室镜,最后活的还算可以的病例?我想很多医生讲过脑室镜不分时期、不分情节的使用,清理积脓很爽,但很可惜,多数情况下,也只是实现了“炫技”的作用。
多数在急性室管膜炎阶段做脑室镜,尤其是双侧脑室操作的,结局不方便说。
脑室镜很好,我们也常做,但是要挑时机、挑患者。
肺炎克雷伯菌颅内感染,大量积脓
上图是一个颅骨修补术后肺炎克雷伯菌颅内感染,大量积脓的病例,片子可以看出室管膜的急性炎症,这个时候脑室镜大范围操作后,叠加后期的脑肿胀,一周内大概率就会出现双侧脑室粘连、多发孤立脑室形成。因此,这类患者早期采用微创引流联合“恒压置换”更好一些,不要使劲冲洗,弄得脓液漫天飞舞,术后三脑室肿胀带来的交感风暴会让值班医生很崩溃。
复杂的分层引流,但是携带时间并不长
所以,对于颅压比较高的化脓性脑室炎急性期患者,我们一般会采取经额角穿刺之后恒压置换积脓的办法。
最后说一个复杂的化脓性颅内感染病例,这个患者脑出血之后,做了两次开颅手术。第二次开颅手术之后,继发肺炎克雷伯菌颅内感染。在icu内静脉输液联合鞘内注射一个月,病情持续加重,呼吸衰竭,靠呼吸机维持。同时出现循环衰竭。伤口因为长期流脓,局部出现坏死。
这个患者转到北京后,因为病情危重。我们急诊做了开颅手术,清除了脑内的多个脓肿,并且内镜下清理了侧脑室内的积脓。
术中去掉了感染的人工脑膜,用自体的筋膜修补了颅腔的缺损。因为重建了解剖结构,所以术后对皮下层,硬膜下层、术区和脑室以及积脓的既脊髓蛛网膜下腔都进行了体外引流,快速的控制感染。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这个患者严重的化脓性颅内感染和头皮感染,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术后早期患者头部携带四个引流管,腰大池一个引流管,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在快速控制严重感染方面却很有效。它极大的缩短了全身抗感染的时间,患者术后一个星期由昏迷变为清醒。
术后早期的“分层引流”
化脓性颅内感染,出院时完全清醒
如此严重的化脓性颅内感染,静脉抗感染6周结束。出院的时候,智力恢复接近正常。
这就是分层引流的优势,它虽然早期操作复杂,维护辛苦,但是却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控制跨越不同解剖层次的感染,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感染迁延不愈,造成脑组织的广泛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