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OCIN专区,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OCIN 2021 丨名家访谈系列报道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和高疾病负担的特点,同时这也是一个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我们希望通过开发这样覆盖卒中诊疗全流程的人工智能产品,赋能医生,助力医生对脑血管病患者更好地管理,提升脑血管病的防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这是我们公司的责任,也是我们产品的最终目的。
OCIN2021近日在上海盛大召开,大会期间,脑医汇-神介资讯特约记者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副教授在会场对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卢旺盛教授进行了专访。欢迎大家观看、阅读!

神介资讯-张颖影副教授:
尊敬的卢旺盛教授,欢迎来到OCIN 2021的采访间。我国的医生非常希望获得一些比较客观、有指导意义的手术全程评估,您作为强联智创®的首席医学专家,在整个强联智创®的产品设计、执行和评估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想请您谈一谈在颅内动脉瘤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诊断、治疗方面,强联智创®对于我国神经专业医生可以给予哪些支持?
卢旺盛教授
首先介绍我自己,我是一名医生,曾经在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里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是一直工作在神经专业临床一线。2016年作为联合创始人与秦岚、刘文哲等人一起创立强联智创®公司。直到2020年疫情初期全职加入,作为首席医学专家参与公司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工作形式有一些改变,但是初心不变,依然是为卒中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颅内动脉瘤方面,
强联智创®可以提供怎样的智能解决方案?
强联智创®是一家专注于颅脑血管疾病领域、发掘临床痛点、解决临床难题的公司,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去改变颅内动脉瘤的全诊疗流程。颅内动脉瘤实际上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疾病,包括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两种类型,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目前的筛查实际上很有限,许多微小动脉瘤往往容易漏诊,出现假阴性情况。另外筛查出动脉瘤之后,在实际临床中有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等多种方式,那么哪一种方式是最优选的?我们希望通过基于大数据训练得到的人工智能模型,判断出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判断为高风险意味着一段时间动脉瘤发生破裂或者发生生长的风险较大,这些病人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并积极手术干预;反过来说,判断低风险的动脉瘤破裂或者生长风险小,可能只需要随访观察,不需要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治疗是有一定风险的,并有一定的创伤。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面临着微导管塑形这一最重要的关键步骤。选择弹簧圈栓塞首先必须微导管到位,在传统手术中是医生先观察基础的影像资料,了解病变的形态,然后手动地塑形。这对经验丰富的医生不成问题,但是对一些新加入神经介入领域的医生,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存在一个较长的学习曲线,我们最开始是想能不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找到一条最优的路径指导微导管塑形,帮助神经介入医生更好地完成手术,这是产品的设计初衷。目前看来,这款产品得到了很多医生的认同,从体外模型研究和临床研究上看,与对照组相比,人工智能辅助塑形组具有明显的优势,未来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赋能医生,造福患者。
还有一个治疗产品涉及到FD,也叫密网支架,随着技术发展FD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因为颅内血管的迂曲很明显,不同直径的支架在不同直径的血管里,有不同的短缩率和贴壁性,那么有没有一种智能的算法能够预测到对特定的患者哪种FD最优,这也是困扰很多临床医生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个痛点,我们开发了FD术前选型、工具。对于随访,医生需要对比观察同一患者前后两套片子,比较形态学变化,往往很难做得很客观、准确判断。我们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做自动地智能配准,自动把动脉瘤准确地分割出来,然后自动地测量,比较差异,是否生长能从数字上直观地体现出来,这样相较于人眼和经验判断就更加客观。我们对颅内动脉瘤,针对它的筛查、稳定性评估、治疗上的智能微导管塑形、FD模拟选型以及随访,做了颅内动脉瘤全诊疗流程的产品开发。我们最终期望,人工智能产品能够融入到颅内动脉瘤的全诊疗流程中,帮助医生,成为医生的有力助手,能够更好地管理好病人,为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提供更好的手术方案,不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提供精准的随访方案。我们最终目的是,希望减少颅内动脉瘤对健康的伤害,或者说出血后造成神经功能损伤,也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得到更多医生的喜欢。
神介资讯-张颖影副教授: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强联智创可以提供怎样的智能解决方案?
卢旺盛教授
从2015年以来,机械取栓治疗已成为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第一推荐,目前中国在这一疾病领域内的发展非常快。机械取栓治疗病例数从2015年一年大约3000例,发展到现在一年4-5万例。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取栓适应症从之前的时间窗,发展成现在的组织窗。以前是通过人工方式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取栓手术,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影像学评估,临床-影像不匹配或影像上核心梗死与半暗带的不匹配,通过这一关键步骤筛选出哪些是能够治疗获益的病人。
我们现在针对AIS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产品,一个是基于NCCT的智能ASPECTS评分,2015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推荐,只有当患者ASPECTS评分大于等于6分时,适合取栓治疗。ASPECTS评分是医生人工给出的,实际上差异性很大,很难做到一致性。而智能评估是基于病人真实数据通过精准的算法计算得到的。能够更准确,有更高的一致性,速度更快,能更好的筛选需治疗病人。
第二个就是智能CTP,不仅能提供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的判断,同时可确定可挽救的缺血脑组织的体积大小。相对于核心梗死,mismatch只有达到一定比例,取栓手术才能给病人带来获益。我们目前在做这方面工作,并开发出了智能CTP评估产品。
第三个就是智能CTA,它能够直接提供病变和责任血管的信息:血栓的位置、血栓的长度、血栓渗透率和侧支循环的评估。其中侧支循环非常重要,有些病人即使发现得晚,但是侧支循环好,往往意味着预后可能会很好,手术有更大的获益;而有些病人虽然发现得早,发病时间短,但是侧支循环很差,这意味着预后可能不理想,因此侧支循环在AIS的预后判断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正在开发更好的智能CTA评估产品。希望未来通过智能ASPECTS、CTP、CTA等产品矩阵,共同为急性缺血性卒中领域的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帮助,更及时、准确地指导医生筛选机械取栓病人,指导医生更好地处理患者,挽救卒中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从医生的角度来讲,手术最终目的就是希望病人通过手术治疗手段最终能够获益,功能预后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智能评估方式,对卒中患者有更加精准的评估,指导治疗,这是我们产品的最终目的,赋能医疗推动中国的卒中防治也是公司的责任,感谢脑医汇-神介资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也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与厚爱。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医学专家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作为中国首家从脑血管病治疗痛点切入的高科技公司,产品研发已历经近五年的积累,全面领跑中国脑血管病智能诊疗的垂直领域,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脑卒中智能诊疗服务平台。公司打造的U-Pixel️™脑卒中智能诊疗平台,与宣武、天坛、长海、华山等全国最顶级的神经科临床中心密切合作,从治疗的强痛点切入,并向前延展到筛查和诊断端、向后延展到患者随访端。目前的产品线,已经覆盖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多个病种的全诊疗流程的智能辅助,可以大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者和患者射线辐射量,并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手术能力,助力解决基层医院医生只诊断、不治疗的问题,提升整个脑血管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OCIN2021 观看路径
脑医汇(原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https://www.medtion.com/meetingInfoLive.jspx?id=1818即可进入直播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