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内容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第十期“诺华ACRO之声|肢端肥大症文献速递与专家点评”,精选了6篇近期发表的文献,包括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的系统性回顾、经鼻内镜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经验、特殊人群(包括妊娠期和儿童、青少年)垂体腺瘤的管理方法、探讨磷酸化EGFR作为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复发预测因子的可能性、肢端肥大症患者中良恶性肿瘤发病率调查。本期文献点评,我们邀请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董明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马驰原教授对其中两篇文献进行深度点评分析,欢迎大家阅读交流!
1
Eur J Endocrinol. 2021 Jul 12;185(2):R65-R74. doi: 10.1530/EJE-21-0162.
IF=5.308
董明教授点评
董明 教授
2
Cancers (Basel) . 2021 Jul 18;13(14):3603. doi: 10.3390/cancers13143603.
IF=6.126
马驰原教授点评
垂体腺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当其体积巨大时,会对周围结构产生明显的压迫作用,从而导致视力下降、垂体功能低下等。在治疗上,巨大垂体腺瘤极具挑战性,需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手术是针对首诊巨大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手术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改善垂体功能及神经血管减压。但目前对于巨大垂体腺瘤的术式选择上缺乏统一的标准,主要术式包括内镜经鼻入路、显微镜经鼻入路以及经颅入路,有时还会涉及到经鼻、经颅联合入路。如何选择手术入路虽然极具个性化,但是也常常会由手术医生的偏好而决定。
内镜经鼻入路目前已经是垂体腺瘤手术的优选入路,其具有微创、术野清晰等特点。此文献针对内镜经鼻扩大入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及影像结果进行了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内镜经鼻扩大入路适用于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切除,即使病变侵袭海绵窦、鞍上、脑室及斜坡等区域,内镜扩大经鼻入路也有令人满意的手术切除率。病变侵袭海绵窦侧壁且质地坚硬(纤维化)是内镜下经鼻入路全切或近全切肿瘤的限制因素。除了脑脊液漏,内镜经鼻入路的其他并发症似乎均低于文献报道中显微镜下经鼻和开颅手术的并发症。对于内镜经鼻扩大入路导致的脑脊液漏,鼻中隔黏膜瓣修补技术能有效控制其发生率。
近年来内镜经鼻入路也是我们中心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首选入路,本中心病例总结也与本文相似,因此结合文献推荐内镜经鼻入路作为巨大垂体腺瘤的首选入路,并加以推广。
马驰原 教授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全国青委副主委
国家卫健委医管所脑出血外科专家委员会执行青年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基地(南京)主任
美国BNI、UPMC和麻省总医院访问学者,国家留学基金高级研修学者
江苏省333人才、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原南京军区334高层次科技人才
获得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华夏神经外科青年创新奖、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获得专利8项,主持和参与编译多部专著
创立了“内镜经一又二分之一鼻腔”入路,倡导内镜经鼻颅底硬膜缝合和内镜经鼻颅底粘膜骨瓣复位,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和使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课题、江苏省社会发展面上项目、原南京军区重大课题等。
3
Pituitary. 2021 Aug;24(4):483-491. doi: 10.1007/s11102-020-01123-2.
IF=3.954
4
Eur J Endocrinol. 2021 Aug 23;185(3):G1-G33. doi: 10.1530/EJE-21-0462.
IF=5.308
5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1 Jul 5;12:708111. doi: 10.3389/fendo.2021.708111.
IF=3.644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NFPA)术后复发率高,而在现有文献中报道的复发决定因素不全相同。本研究发表在《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杂志上,旨在探讨磷酸化EGFR(pEGFR)水平与NFPA复发之间的关系。研究纳入从2003年到2015年在三级医疗中心接受NFPA腺瘤切除术并进行至少60个月随访的患者共102例,进行免疫组化分析(IHC)以确定核pEGFR T693的表达,h-score定义为染色强度和阳性染色细胞数的乘积,随访时进行影像学监测(MRI),将NFPA分为复发性或非复发性。该队列的平均年龄为50±11岁,大多数为男性(61.1%)。在中位随访时间为123个月(IQR 72-159)期间,46.1%的患者出现复发。与非复发性NFPA相比,复发性NFPA患者的pEGFR T693阳性率显著较高(95.7% vs. 81%,p=0.02)。复发性NFPA患者的h-scores也显著较高(122.1±6 vs. 81.54±3.3,p<0.0001)。pEGFR T693阳性可显著预测NFPA的复发(HR=4.9,CI 2.8-8.8,p<0.0001)。ROC分析显示h-score临界值为89.8与复发显著相关(敏感性80%,特异性78%,AUC 0.84,p<0.0001)。因此:pEGFR T693在复发性NFPA中的表达显著增加,h-scores在复发性NFPA患者中较高,pEGFR T693可作为NFPA复发的预测因子。
6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1 Aug 3;dgab560. doi: 10.1210/clinem/dgab560.
IF=5.399
目前,肢端肥大症患者中的恶性肿瘤风险是否增加仍存在争议,对良性肿瘤风险的研究也很少。这项发表在《J Clin Endocrinol Metab》杂志上的研究,是一项基于瑞典全国人群的回顾性研究,评估了肢端肥大症患者中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研究选取在瑞典国家肢端肥大症患者登记处登记的1987年至2017年期间被诊断为肢端肥大症的成年患者,记录良性和恶性肿瘤的诊断。以瑞典普通人群为参考,计算肿瘤标准化发病率(SIRs)和标准化死亡率(SMRs),及其95%置信区间(CIs)。研究中包括1296名患者(52%为女性),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1.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1.7(0-31)年,在肢端肥大症患者中发现了186例患有恶性肿瘤,而在普通人群中预计有144例(SIR 1.3;95% CI,1.1-1.5)。结直肠癌和肛门癌(SIR 1.5;95% CI1.0-2.2)以及肾癌和输尿管癌(SIR 4.0;95% CI 2.3-6.5)的发病率增加,呼吸系统、脑、前列腺和乳腺癌的发病率没有增加。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没有增加(SMR 1.1;95% CI,0.9-1.4)。良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加了2倍以上(SIR 2.4;95% CI,2.1-2.7)。因此:肢端肥大症患者发生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包括结直肠癌和肛门癌,以及肾癌和输尿管癌。这是否与肢端肥大症本身有关,还是和更密集的医疗监测有关,仍有待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