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发布 | 1960阅读

“创见东方”微创®神通OCIN2021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顾思纯

上海龙华医院

神介资讯

达人收藏

璀璨东方,星辰闪耀;黄浦江畔,征程再启。2021年10月21日至24日,伴随着我国神经介入领域一年一度的学术盛宴——东方脑血管病大会(OCIN)的正式召开,“创见东方”微创®神通OCIN2021系列活动也为众多神经介入领域同道开启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坐而论道,起而行之;笃行致远,创见东方,通过对不同类型手术背后原理的重新审视,众多知名专家齐聚一堂,一齐展望神经介入手术未来发展之道。



10月21日


10月21日,本次“创见东方”系列活动的首个卫星会顺利召开,为活动拉开了序幕。活动分为“出血”与“缺血”两大专题,与会专家们踊跃就“出血”与“缺血”进行交流。


第一环节“出血专题”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吴建梁教授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许奕教授的主持下进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浩文教授带来题为《血流导向装置相关并发症与Tubridge®使用技巧》的精彩讲座。徐教授通过回顾一项纳入3152例脑动脉瘤的荟萃分析,对血流导向装置相关的脑出血、破裂动脉瘤再出血、致残及死亡等并发症进行概述。徐教授通过分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经验,将Tubridge®释放技巧总结为:缓慢释放、支架导管尽量保持在载瘤动脉的中轴线上、以及支架释放到近段时,需调整微导管张力。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于伟东教授团队付超教授带来题为《成篮与收尾完美结合Numen® finish在治疗小动脉瘤中的临床运用》的精彩讲座。目前,颅内小动脉瘤(直径<5mm)因其瘤囊小、瘤壁薄、易破裂出血,因此在治疗上存在挑战,血管内介入栓塞已成为大部分小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付教授通过回顾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使用国产Numen®finish弹簧圈治疗破裂小动脉瘤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出Numen®finish弹簧圈在释放过程中,明显减少对瘤壁的压力,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会具有良好的成篮与收尾能力,此外,高顺应性使弹簧圈更易进入不规则空间,提高动脉瘤致密栓塞程度。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苏万东教授带来题为《Willis®在治疗血管病变中的应用》的精彩讲座。苏教授通过分析Willis®的动物与临床研究,总结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理念特点,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指出Willis®能否快速、准确到达病变部位、以及发现并处理覆膜支架植入后的内漏问题是手术成功与否及患者预后的关键。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黄清海教授带来题为《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通路建立策略及技巧》的精彩讲座。黄教授指出,高质量血管通路的建立对于颅内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使用U-track®颅内支撑导管辅助Tubridge®或其它器械到位并完成手术过程的病例,展现了U-track®可兼容多种系统器械的输送,安全跨越迂曲血管到达临床治疗所需的颅内血管位置,具有良好的支撑性、到位性和兼容性。


“缺血专题”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高连波教授的主持下进行。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勇教授带来题为《从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药物支架长期随访结果看ICAS未来临床治疗的选择》的精彩讲座。张教授通过回顾Bridge®上市前纳入101例受试者的6家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指出使用Bridge®治疗椎动脉狭窄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50%)率为3.7%,术后5年支架内再狭窄率为7.1%,术后即刻支架植入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率达98%,术后5年器械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靶血管供血区相关死亡率或卒中发生率为2.4%。因此,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药物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长期具有良好有效性及安全性,可较好满足临床需求。


随后,张勇教授再次带来题为《球扩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治疗ICAS的手术技巧与病例选择》的精彩讲座。张教授通过回顾Aire/ Wire China研究,总结使用Apollo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事件发生率及长期再狭窄率较低,具有良好的到位性、支撑力和柔顺贴壁性,是临床治疗颅内狭窄的理想的支架产品。此外,针对球扩式支架的病例选择,张教授指出,直段病变、短病变、血管固定部位、伴有钙化病变更适合使用球扩式支架治疗。在具体使用技巧中,张教授总结,球扩式支架选择长度远近端至少要超出病变外1mm,直径不能超过靶血管正常直径。同时,U-track®作为稳定安全的支撑系统是球扩式支架技术成功的保证。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岳飞学教授带来题为《球囊扩张导管在ICAS中的应用》的精彩讲座。岳教授通过分享4例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球囊扩张导管在支架植入前预扩张、闭塞再通病变闭塞端建立通路、椎动脉起始处扩张、支架内再狭窄扩张的使用,并总结球囊扩张导管在颅内及颅外端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应用广泛,球囊类型的精准选择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卫星会的最后,专家们就会议中展示的单纯球囊扩张、支架成型、球扩联合支架成型三种介入治疗方案以及相应的球囊扩张技术、球囊药物涂层技术、球囊扩张支架、载药支架在颅内颅外动脉粥样化狭窄病变当中的应用方案和临床经验进行了全面讨论和总结。




10月23日


午间卫星会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永鑫教授带来题为《Neurohawk取栓器临床试验总结》的精彩讲座。张讲授介绍Neurohawk是一款采用全显影及复合网孔设计的新型支架取栓器,前者有助于精准定位支架、反馈支架释放状态、观察血栓长度及动向,后者则可提高支架对不同尺寸性质血栓的捕获,提高血栓嵌合,防止栓子逃逸。Neurohawk取栓器用于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具有良好有效性及安全性。


Dr. Rishi Gupta带来题为《新一代可调控支架取栓器Tigertrieve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多中心TIGER临床试验结果(New class of radially-adjustable stentriever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primary results of the multicenter TIGER trial)》的精彩讲座。Gupta教授介绍Tigertriever是一款采用全显影及可调节外径尺寸设计的新型支架取栓器,能更好地适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闭塞血管的尺寸,降低血管损伤的风险。Tigertriever具有优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较好地满足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需求。


新产品新技术

来自微创®神通医学教育及培训部的王冲教授带来题为《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U-track®颅内支撑导管系统》的精彩讲座。王冲教授指出,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具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术后半年内支架再狭窄率只有3.7%。而U-track®中间导管管身有11段的过渡设计,能够兼顾柔顺性与支撑性。


Tubridge® 5000例里程碑大会

本场会议的第一部分在万杰清教授与臧培卓教授的主持下进行。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强教授带来题为《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回顾性、多中心、上市后登记研究(Trace IA)》的精彩讲座。李教授回顾了目前现有的血流导向装置临床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正在开展的Trace IA试验进行分享介绍。Trace IA是一项回顾性真实世界多中心连续病例临床研究,重点通过细化亚组分析,研究Tubridge®对于不同动脉瘤位置、不同治疗方式(血流导向装置与弹簧圈的联用,桥接或套叠)、不同动脉瘤类型(破裂与否)的影响,从而系统性多维度研究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


山东省立医院的赵光宇教授带来题为《Tubridge®支架在后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体会》的精彩讲座。赵教授通过分享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的后循环动脉瘤的病例,展示了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在后循环破裂及非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应用。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伍建明教授带来题为《Tubridge®治疗颅内大/巨大动脉瘤策略与随访结果》的精彩讲座。伍教授通过分享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颅内大动脉瘤的病例,展现了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在颅内大动脉瘤的临床治疗应用。同时,张教授对目前颅内大动脉瘤的治疗方式进行比较与总结,指出了外科手术、经典栓塞与血流导向在临床治疗颅内大动脉瘤中的各自优势与相关风险。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炘教授带来题为《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多发性动脉瘤治疗策略与随访结果》的精彩讲座。张教授通过分享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病例,展现了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治疗应用。同时,张教授指出,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治疗策略有助于降低总体并发症,术后足量规律的双抗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并发症及血管狭窄的风险。


本场会议的第二部分在冷冰教授与史怀璋教授的主持下进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何川教授带来题为《基底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治疗病例探讨与策略与思考》的精彩讲座。何教授通过分析总结26例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8至2020年使用Tubridge®治疗的基底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出Tubridge®在基底动脉内具有相对良好的到位性及贴壁性,远近端使用的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因此,Tubridge®对治疗基底动脉瘤是相对有效安全的,主要面临是风险是穿支事件与支架内血栓事件,术后合理抗凝及抗血小板能分别有效减少以上两种并发症的发生。


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李立教授带来题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结果分享》的精彩讲座。李教授通过分析总结26例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8至2020年使用Tubridge®治疗的基底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出Tubridge®在基底动脉内具有相对良好的到位性及贴壁性,远近端使用的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因此,Tubridge®对治疗基底动脉瘤是相对有效安全的,主要面临是风险是穿支事件与支事件与支架内血栓事件,术后合理抗凝及抗血小板能分别有效减少以上两种并发症的发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郭新宾教授带来题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远端动脉瘤随访结果与治疗策略》的精彩讲座。郭教授总结了目前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现状与共同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18例来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至2021年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指出血流导向装置对治疗远端动脉瘤是相对有效安全的,输送系统的改良可能使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远端动脉瘤成为趋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徐立权教授带来题为《血流导向装置术后并发症及治疗策略》的精彩讲座。徐教授回顾了了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动脉瘤的相关机制后,结合来自华山医院的动脉瘤病例,展示了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黄清海教授带来题为《如何提高血流导向装置长期疗效及降低并发症》的精彩讲座。黄教授结合了3例来自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经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不愈合或者复发的动脉瘤病例,探讨了动脉瘤差异化愈合的原因,包括瘤颈口金属覆盖率,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形态,位置及分支血管,既往支架的影响,血流导向装置的释放技巧,以及抗血小板方案。




10月24日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路华教授带来题为《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生长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的精彩讲座。路教授指出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的生长可能容易受血流动力作用影响。壁面剪切力,壁面剪切力梯度,流向壁面剪切力梯度高值区域大面积常分布于动脉瘤颈处,且最大值明显大于对照组最大值平均值,提示动脉瘤生长的区域。正常血管的局部高壁面剪切力,壁面剪切力梯度,流向壁面剪切力梯度区域值得随诊,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最大值平均值者可能动脉瘤形成风险较大。


至此,为期四天的“创见东方”微创®神通OCIN2021系列活动圆满落幕,微创®神通也将继续砥砺前行,促进越来越多的学术交流合作 ,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带来更多国内、国际先进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观看路径


脑医汇旗下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电脑端:登录网址

https://www.medtion.com/app/ocinchannel/ocinbrand.html?meetingid=1818&brandid=9即可观看回放


微信图片_20210831130804.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