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发布 | 1569阅读

​神外历史上的今天|探索癫痫的“孺子牛”

脑医专题汇

达人收藏

图片

1997年10月18日,28年前的今天,美国神经学家弗里茨·德雷福斯(Fritz E. Dreifuss)去世,享年71岁。德雷福斯一生致力于癫痫疾病的研究,作为一名医生、科学家和志愿者,他以罕见的奉献精神,推动了脑电图(EEG)技术在癫痫中的应用,同时对当时仍处于混沌状态的癫痫进行了详细分类,为如今的癫痫诊疗打开了新思维。


图片


1926年1月20日,德雷福斯出生在德国德雷斯顿。20世纪30年代,为了从纳粹的高压统治下逃出生天,他与家人先移民南非,后又于1937年移民新西兰。他的父亲是一名全科医生,在父亲的影响下,德雷福斯一直将医学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青年时期,他在新西兰旺格努伊学院(Wanganui Collegiate School)接受教育,并于1951年在新西兰最顶尖的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获得医学学位。之后,他又先后前往新西兰奥克兰医院(Auckland Hospital)与伦敦大学学院下属的皇后广场神经科学中心(Queen Square/NHNN)接受神经学深造。1959年,德雷福斯成为位于美国夏洛茨维尔的全美最顶尖学府之一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UVA)的神经学教员。德雷福斯很早就对癫痫这一难以捉摸的疾病抱有浓厚兴趣,因此,为了获得医生执照以更好地接触癫痫患者,在弗吉尼亚大学任职的第一年,他就在当地一家医院担任起实习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德雷福斯次年顺利取得了弗吉尼亚州的医生执照,开始了贯穿他一生的癫痫研究生涯。

图片


图片

纵观德雷福斯的临床和研究生涯,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儿童和成人癫痫的评估和治疗上。获得执照前,德雷福斯就开展并主导了弗吉尼亚州的儿童神经病学研究项目。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他在美国各地组建了许多野外诊所,在神经科医生还寥寥无几的时代,德雷福斯作为一名优秀的神经科医生,在远离都市的荒郊野地提供最先进的神经护理。在获得执照后,德雷福斯得以与众多癫痫患者接触,真正地近距离与临床癫痫接触。到1963年,他已经从无数癫痫患者中汲取了大量的临床知识,甚至在一个关于癫痫的地区性会议上发表了演讲。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成功地引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注意,与NIH神经病学研究所合作开展了癫痫相关研究项目。20世纪60年代末,著名神经学家J·基芬·佩里(J. Kiffin Penry)来到NIH,这位教授同样对癫痫十分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创立了以“癫痫综合治疗”计划为代表的癫痫亚专科护理的概念,集结众多临床神经学家、儿科神经学家、电生理学家、专门的护理人员,甚至还有以儿童或成人癫痫患者的成长和心理健康为使命的教育顾问和心理学家。在这个庞大又强悍的团队的努力下,德雷福斯与佩里一起开展了诸多癫痫研究项目,最终双双成为伟大的癫痫研究专家。


在佩里来到NIH时,德雷福斯刚刚发表了明确描述癫痫失神发作的自律性的论文,并正在着手建立新的临床人群研究。他的目标是,通过这项临床人群研究,为未来几年内对这种疾病进行智能化分析打下坚实基础。在佩里等人的帮助下,德雷福斯针对癫痫患者启动了一系列临床研究项目。首先,德雷福斯对癫痫时出现的脑电图棘波进行了24小时脑电图放电分析。德雷福斯在他位于UVA的临床研究单位安装了一种双通道调频遥测设备,专门用于记录研究对象的24小时脑电图。德雷福斯证实,即使只是3赫兹的广泛性棘波放电,也往往伴随有注意力的丧失,有时还伴有轻微的不自觉运动;这表明,在癫痫患者的脑电图中,任何短暂的放电也有短暂的临床意义。因此,通过跟踪脑电图捕捉到的棘波放电量,可以准确地测量失神性癫痫的发作。这些早期记录棘波放电的连续记录,最终构成了用于开发癫痫药物的Sur-Rogate生物标记的基础数据



除了癫痫的脑电图研究,德雷福斯对癫痫药物的研发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癫痫患者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真正有效的新药可用了,因此临床试验技术的发展对证明新药是否有效的过程至关重要。德雷福斯首先研究了当时已经上市的乙磺胺,并在失神发作人群中对其疗效进行了初步测试。他的研究囊括了整个20世纪60年代包括新研发药物在内的所有癫痫药物,并全面地评估了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他的努力下,氯硝西泮在20世纪70年代初得到了普及,提高了相当一部分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1974年,德雷福斯成功争取到NIH的资助,他的综合性癫痫中心正式成立了,这也是美国最早的三个癫痫中心之一。综合癫痫中心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开发可行的长期脑电图监测方法,以便于更好地诊断癫痫发作并记录表征。德雷福斯与他的电生理学同僚一起开发了一种视频脑电图(Video-EEG)系统,并在他们的临床癫痫研究中率先使用了这个系统以进一步研究失神发作的临床症状与脑电图伴行的相关性。此外,德雷福斯在开发新的抗癫痫药物的过程中也使用了包括视频脑电图技术在内的许多技术,用于开发失神发作性癫痫和其他癫痫的药物。1976年,他开始着手研究丙戊酸钠,并撰写了美国最早的关于丙戊酸钠使用的著作。他在失神发作性癫痫方面的客观记录和在药物研究中的开创性工作,很快引起了癫痫研究的热潮,极大地推动了癫痫的研究工作。在1996年,德雷福斯更深入地描述了在使用丙戊酸钠有更大副作用风险的人群特点。



德雷福斯在开发新脑电图技术、失神性癫痫的诊治和抗癫痫药物的研制中功不可没,但他最重要的贡献当属他领导国际抗癫痫分类联盟和分类标准化委员会(ILAE)进行的癫痫分类工作。信息的滞后、数据的匮乏、临床水平的差异和大众的不理解使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但德雷福斯一直坚信这一工作能够造福更多的癫痫患者。在他的努力下,委员会收集到多个国家的临床数据,同时结合临床相关性,创造了一套国际癫痫分类和术语标准。他尽己所能地将这套标准带去各个国家,让更多的医生了解不同癫痫的特点,使临床医生们能够精确地进行诊断;而癫痫术语的规范也使得不同国家能够在癫痫的研究方案和临床实践中互通有无;德雷福斯在癫痫研究中的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德雷福斯不仅是一位敏锐的学者,更是一位杰出的临床医生。他将幽默和仔细的观察融汇在每一次临床查房工作中,在他的人格魅力下,即使是焦躁不安的父母也会配合他的例行询问,最调皮的孩子也会安静地完成检查。尽管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他仍然亲力亲为,全身心地投入到病人护理的整个过程中。他经常前往弗吉尼亚州西南部贫困落后地区的神经科或癫痫诊所,治疗那些饱受折磨却从未有机会接触优质医疗资源的患者们。此外,德雷福斯坚定认为,只有共同协作才能让癫痫的研究更好地走下去,他协助发起了许多非常成功的研讨会,促进了医学、法律、教育甚至政治人士对癫痫患者的关注。德雷福斯的同事们评价他:“关于癫痫,即使在最平凡的问题上,他也总会有新的想法。”



1997年10月18日,德雷福斯因肺癌治疗无效逝世,享年71岁。德雷福斯一生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和著作,培训了无数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竭力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工作带来全球性的影响。“孺子牛”一般的德雷福斯,也达成了他帮助广大癫痫患者得到更好治疗的夙愿,他的坚韧和热情,也将继续照亮医学道路的前方。


下面,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从脑医汇平台海量内容中,遴选若干脑电图癫痫相关的文章或课程,以飨各位神外同道。


脑电图癫痫相关的文章或课程


【宣武夜校】脑电图的基础与临床

赵国光:癫痫外科/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热点问题与中国实践

临床脑电图技术操作指南(2022)

立体定向脑电图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

一文读懂:癫痫分类及表现

热门专题名家说:难治性癫痫诊疗策略与技巧

在【脑医汇】APP搜索“脑电图”“EEG”“癫痫”,获取更多内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