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最重要的卒中类型,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重点对象。对于本病,除了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远隔缺血适应也是重要一环。
远隔缺血适应是什么?
适应现象是生物应对自然界变化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普遍现象。“缺血”对机体是一种刺激,机体会产生相应的适应反应。
远隔缺血适应: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如肢体等)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激发机体内源性抗缺血损伤保护机制,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损伤的适应和耐受,从而预防或减轻“真性”缺血性损伤反应程度。
根据诱导缺血适应所用缺血刺激与拟保护缺血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远隔缺血适应分为三种亚型:(1)远隔缺血预适应;(2)远隔缺血期(中)适应;(3)远隔缺血后适应,统称为远隔缺血适应。
远隔缺血适应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体液调节机制、神经传导调节机制及免疫炎性反应调节机制。
哪些人适用远隔缺血适应?
远隔缺血适应是一种无创性物理治疗技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此可适应用多种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小血管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烟雾病等,用于合并症多、治疗难度大的高龄脑血管病和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以及辅助支架置入术和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1、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危险因素控制的基础上,联合进行6~12个月或更长时间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
2、对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论是院前转运、静脉溶栓后,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均可应用远隔缺血适应。只要合适,应尽早启动。
3、对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可应用远隔缺血适应连续治疗2周。
4、烟雾病患者长期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改善脑血流灌注,并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
远隔缺血适应如何做?
远隔缺血适应常用的操作方式很简单。
1、治疗具体方法:利用血压计袖带敷于上肢或下肢,对袖带快速充气加压以阻断肢体动脉血液供应,从而使肢体处于缺血状态,数分钟(通常为5 min)后排气释放袖袋内压力使肢体恢复血液灌注(通常为5 min),如此连续进行3~5个循环。设备上可采用传统水银血压计实施,但最好采用专用自动化治疗设备,以确保远隔缺血适应的标准化、一致性和便捷性。同时建议通过单侧或双侧上肢实施远隔缺血适应。
2、治疗要进行评估,排除禁忌症:远隔缺血适应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在上肢实施远隔缺血适应时应排除上肢软组织损伤、肢体畸形和血管损伤等情况,并确保患者收缩压不超过200 mmHg,以及避免在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一侧实施远隔缺血适应;在下肢实施远隔缺血适应时,应排除下肢血管病、踝臂指数<0.7、肢体畸形及伴有肢体软组织损伤等状况;对于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周血管病和周围神经病病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下肢实施远隔缺血适应。
3、治疗中不良反应:虽很少但也需要注意。远隔缺血适应也可能出现疼痛、麻木、冷感等肢体缺血的不适表现及袖带接触部位局部皮下散在出血点等。
远隔缺血适应在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远隔缺血适应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小血管病、急性缺血性卒中等多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效果明确,其在其他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需要继续探索。
科普结束

医学博士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医学专家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科普文章投稿请发送至邮箱help@medtion.com
邮件主题“科普投稿+文章标题”
请在邮件最后附上您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