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脑膜瘤患者和家属在给出收到检查单以后问“张教授,为什么做完CT还要做磁共振呢?”作为医生,非常理解。
毕竟检查不仅需要费用,还需要时间。对于迫切想知道病情详细情况的患者和家属来说,除了检查所需的费用,排队和等待的时间是非常难捱的,但这却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医学体系下,医生的经验依旧非常重要,但更多时候只是提出一个可能。而给出明确的诊断,需要足够的证据,这就离不开辅助检查,毕竟机器能精准的看到肉眼看不到人体内的复杂情况。在脑膜瘤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是医生明确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其中,头颅CT能够准确的看到脑膜瘤的位置、大小、边缘,并且可以看到是否有钙化、骨质增生,脑水肿带、脑移位、脑积水等情况。
在脑膜瘤的诊断中,CT检查虽然作用突出,但是有时候还需要磁共振检查来明确。磁共振检查可以看到脑膜瘤的边界、形状与颅骨、硬膜等组织的关系等等。CT和磁共振在脑膜瘤的诊断中各有优势,因此很多时候需要患者同时做这两个检查,通过对比分析,给出准确诊断。除了CT和磁共振,脑膜瘤患者还可能需要做脑血管造影来明确肿瘤血管结构、肿瘤与硬膜窦的关系、脑血管的移位等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近年来,脑膜瘤手术中磁共振检查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总而言之,辅助检查在脑膜瘤的诊断中是必不可少的,且不同的检查有着不同作用,医生给出的检查方案只是为了明确患者病情。因此,患者和家属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及早明确诊断,配合医生制定的方案随访或手术!
专家简介
张治国,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颅底内镜治疗组组长,神经外科学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陕西保健协会脑肿瘤防治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手术比赛全国冠军,获得“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在国际专著发表论文10余篇。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编、参编专著5部。致力于微创治疗颅底疾病,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听神经瘤,前、中、后颅底脑膜瘤,表皮样囊肿(胆脂瘤),海绵窦、翼腭窝、颞下窝的病变,以及颅底、眼眶、鼻腔沟通瘤,脑脊液鼻漏,视神经减压等;脑室肿瘤、胶质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脑积水等的微创治疗。尤其是不开颅经鼻微创治疗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和颅底脑膜瘤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