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发起人、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吴哲褒医生

徐美云是一名普通主妇,2020年突然遭遇车祸的她,在例行检查中被医生发现了新问题——心脏主动脉瓣膜严重狭窄。医生在她的心脏里植入了机械瓣,手术顺利。
本以为渡过一劫,没想到问题没完。“近半年,她的视力急剧下降,更奇怪的是视野狭窄了,眼睛两边的东西基本看不见。”女婿回忆的细节,引起了医生的高度关注,经脑核磁检查发现,患者的大脑里藏着一颗垂体瘤,而垂体的上方正是视神经,垂体瘤长大,压迫视神经导致了视野变化。
元凶找到了,治疗却陷入僵局,患者跑了不少医院,均被婉拒,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脑部手术,最主要的问题是她在心脏术后长期服用抗凝药,容易引发围手术期“出血”,让手术风险倍增。
找到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吴哲褒教授时,一家人几乎是“抱着最后的希望”。
“风险共同承担!”吴哲褒教授对家属的这句话印象很深,也是这句话坚定了医生愿意冒险的勇气。神经外科、血液科、检验科等为此展开热烈讨论,最终确定借助低分子肝素“桥接”方案替换下这名患者常用的抗凝药法华林,并在停药的48小时中为神经外科开展垂体瘤摘除手术争取一个时间窗。
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手术,多学科紧密配合,手术由吴哲褒教授主刀,顺利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徐美云还是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发布后资助的首批患者。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病例,发病隐匿,来势凶猛。”吴哲褒教授告诉记者,脑垂体瘤患者盲目就医、误诊误治的现象普遍存在着。如何改变?2020年10月12日,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正式启动,吴哲褒教授是发起人。

就近资助,让患者少跑路


启动医生资助,“走出去”面向广大基层


吴哲褒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瑞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国脑垂体基金主席、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发起人、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转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