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Lawton教授以“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calpel”(笔杆胜于手术刀)引出神经外科医师在锻炼手术技巧的同时,可以通过写作方式将手术过程、技巧、思路等进行整合,这不仅可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更能将知识进行传播。他撰写的三本著作分别为:《Seven Aneurysms》、《Seven AVMs》和《Seven Bypasses》。
接着,Lawton教授以《Seven Aneurysms》中复发的巨大动脉瘤为例,引出本次搭桥主题。在该案例中,患者M1分叉动脉瘤第一次手术中仅采用了平行排列动脉瘤夹进行塑性,但后期随访中出现复发,第二次手术则采用了颈外动脉-桡动脉-M2移植血管插入式搭桥方式对动脉瘤进行处理,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在Lawton教授治疗的237例巨大动脉瘤中,有104例(约44%)均采用了搭桥技术,可见搭桥技术在处理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Lawton教授以旧金山金门大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巴塞罗那圣家大教堂、悉尼歌剧院、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及自建别墅为例,将血管搭桥比喻成建筑过程,进行血管搭桥的过程需要创造力、个性化、热情度及完美化。类似建筑结构单元,在《Seven Bypasses》一书中,Lawton教授将搭桥手术中涉及到的结构用符号进行了定义,如颅内外血管符号、移植血管符号、疾病类型符号、吻合方式符号等。

同时,Lawton教授还创建了一套“Bypass code”(搭桥代码)用于对各式搭桥进行统一的文字命名,从而便于交流。如下图所示,按照其命名规则,采用“右侧大脑前动脉A1作为供血血管,通过与大隐静脉进行端侧吻合,大隐静脉另一端则通过端侧及侧侧吻合分别与右侧两支M2进行吻合,从而对大脑中动脉瘤进行孤立”的搭桥方式就可以写成:R A1 (S-E) SVG [(S-S*) M2 + (E-S*) M2’]。

接着,Lawton教授介绍了七种不同类型的搭桥方式,分别为颅外-颅内血管搭桥、颅外-颅内移植血管插入式搭桥、再植术、原位搭桥、再吻合术、颅内-颅内移植血管插入式搭桥以及组合式搭桥。颅外-颅内血管搭桥属于初代搭桥方式(1st Generation),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代及三代搭桥技术逐渐发展,每种搭桥技术在供受体血管、是否需移植血管、吻合口数量、吻合方式、血流量、手术区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中,Lawton教授根据动脉瘤位置不同(如分叉前后)对其进行分类,建立了不同类型动脉瘤处理的推荐方式和流程。

针对如何持续改进搭桥技术,Lawton教授认为可以在以下几类搭桥术式中寻求创新突破:

第一个例子是AICA血栓性动脉瘤,先将PICA与AICA侧侧吻合,再对AICA动脉瘤进行孤立,术后DSA动脉瘤未显影。

第二个例子是远端的AICA动脉瘤,先对动脉瘤进行切除,再进行端端吻合,最终达到解剖复位。
第一个例子采用了原位搭桥(In Situ),双侧胼周胼缘动脉走形平行,可利用该解剖关系进行原位搭桥,如双侧胼缘动脉间的侧侧吻合。

第二个例子采用了再植术(Reimplantation),它是将动脉瘤孤立后,把离断的流出道采用端侧吻合技术连接到具有强大供体血流的相邻动脉。如一侧A3与对侧额内侧前动脉(AIFA)的再植术。

第三个例子采用了联合搭桥。该病例为巨大前交通血栓性动脉瘤。采用的是搭桥代码为R M2 (S-Ec*) RAG (E-Sc*) A2 + R A3 (S-Sc*) L A3。先在额叶内侧面对双侧A3进行侧侧吻合,从而创建新的前交通动脉,再用桡动脉与同侧A2及M2分别进行端侧吻合,最后在A1末端瘤颈近端及A2起始段瘤颈远端分别用动脉瘤夹进行夹闭,术中荧光造影提示返动脉血流通畅。DSA提示动脉瘤未显影,A3远端供血良好。


第四个例子是Azygos搭桥术(Azygos bypass)。该病例中动脉瘤瘤体同时发出胼周动脉和胼缘动脉,通过两次再植术(double reimplantation technique),形成由对侧A2段经桡动脉重建胼周动脉和胼缘动脉的具有三个吻合口的azygos系统(Azygos system)。

第三类为四代搭桥(4th Generation Bypass)其中,4A型搭桥采用常规搭桥方式,但运用非常规搭桥技术(如原位吻合技术),4B型搭桥则采用非常规搭桥方式(如侧侧再植术side-to-side reimplantation),但可利用常规或非常规技术进行。四代搭桥类型也可以部分贯穿到前面所提及的7种搭桥方式中。

以再吻合术(Reanastomosis)为例,远端PICA动脉瘤可采用3代的端端吻合,也可采用4A型进行原位腔内吻合,亦可采用4B型端侧或侧侧再植术。在实例中,Lawton教授采用了4B型端侧再植术对PICA动脉瘤进行了处理。

再植术(Reimplantation)也可选择3代及4代搭桥技术。Lawton教授采用了4B型搭桥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瘤进行处理。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双支搭桥,接着阻断瘤体近端及远端,最后离断瘤体流出道并进行相互吻合。

移植血管插入式搭桥(Interpositional)亦可选择3代或4代搭桥技术。实例中Lawton教授采用了4B型搭桥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进行处理,首先利用桡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从A1段连接到M2的其中一个分支,再将剩下的两支M2流出道进行离断并互相端端吻合。

第四类为中交通动脉(Middle Communicating Artery,MCoA)在再植术(Reimplantation)的例子中已涉及到中交通动脉,自然状态下大脑中动脉间交通并不存在,但可以在不同的大脑中动脉(MCA)干之间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创建MCoA,使血流量能够重新分配。
最后一类为“想象搭桥”(Dream Bypass)更多类型的搭桥方式可以被想象出来,但每一种设想出的搭桥方式必须先在实验室进行尝试。

以由两条PICA分支供血的动脉瘤为例,首先孤立动脉瘤,并将其中一个PICA分支的起始段从椎动脉上转移到动脉瘤远端进行端侧吻合,再在动脉瘤近端及远端进行夹闭,从而达到孤立动脉瘤并形成有效血管重建的目的。


Lawton教授通过本次讲题想传递一些信息:搭桥技术并不需要高端的技术或设备,只需要熟练掌握简单的缝合技术及拥有不断的创新力,手、脑、心(Hands, Head, Heart)并用,就能产生出强大的建设性力量。

最后,Lawton教授总结道:随着病例的复杂化,搭桥技术的使用趋于频繁,对于巨大动脉瘤而言,搭桥及夹闭技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案。7种搭桥术式需牢记于心,颅内-颅内血管搭桥可作为颅外-颅内血管搭桥的备择方案。只有掌握所有搭桥技术并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使搭桥技术不能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