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6日发布 | 264阅读

【病例报告】自发性低颅压伴卵圆孔未闭一例

李艳萍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徐丽君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文章来源: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 18(6):413-415,418.

作者:李艳萍 徐丽君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20204278)

通信作者:徐丽君,Email:18970907115@163.com

摘要:

 自发性低颅压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通常认为是由脑脊液漏所致,具体病因还不完全清楚。直立性搏动性头痛及头部MR 增强扫描显示后颅窝结构下垂、硬脑膜弥漫性强化是自发性低颅压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作者报道1 例35 岁女性头痛患者,在坐位或直立位时头痛加重,平卧位减轻。MR 增强扫描发现广泛弥漫性硬脑膜强化,静脉窦扩大,后颅窝拥挤,给予充分补液,卧床休息,头痛程度有所缓解,但仍于直立时明显。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大量右向左分流,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卵圆窝处发现3 mm 过隔血流信号。患者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目前,关于卵圆孔未闭与自发性低颅压的关系研究很少,作者报道1 例自发性低颅压与卵圆孔未闭并存的患者,并对卵圆孔未闭与自发性低颅压并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是一种排除腰椎穿刺、肿瘤、外伤或手术等引起的继发性脑脊液压力减低,其典型临床表现为直立性头痛,是中青年人群,尤其是女性新发体位性头痛的重要原因[1],其头部MRI典型表现为硬膜下积液、硬脑膜强化、静脉窦扩张、垂体充血及脑组织下沉[2]。卵圆孔未闭被认为是左右心房在卵圆窝水平的异常通道,有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斜卧呼吸-直立低氧血症、先兆性偏头痛和减压病等有关,而体位改变可能具有重要的病理意义[3]。本研究报道1 例SIH伴卵圆孔未闭的患者。


患者


女,35 岁,因“突发枕部疼痛伴头晕、耳鸣、呕吐3 d”于2020 年1 月3 日收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3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疼痛症状,其典型特征是阵发性、搏动性、体位性头痛,以枕部头痛为著,于坐位和直立位时发生或加重,直立位时伴冷汗和心悸,仰卧位可缓解,无明显听力损失、手足麻木、四肢无力等。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头痛病史,无脊柱外伤史,无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无烟酒嗜好。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被动体位(仰卧位),站立不能,无法配合共济运动试验检查,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粪便常规正常,乙肝六项、血生化、肿瘤标记物、游离甲状腺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未见异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24 h 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图均正常,直立倾斜试验未见明显异常。2020 年1 月5 日,头部MRI 平扫及头部MR 血管成像(MRA)、头部MR 静脉成像(MRV)未见异常。2020 年1 月7 日,MR 增强扫描示广泛弥漫性硬脑膜强化,静脉窦扩大,后颅窝拥挤(图1a,1b)。当日腰椎穿刺显示,脑脊液压力为52 mmH2 O,考虑存在低颅压头痛。为进一步寻找低颅压原因,定位脑脊液漏口的位置,拟行CT 脊髓造影,但患者拒绝该项检查。给予充分静脉补液3 000~3 500 ml/ d,以等渗盐水为主,并嘱患者卧床休息。治疗3 d,患者颈部僵硬伴头晕、耳鸣、呕吐症状缓解,头痛程度较入院时减轻,但仍有发作,直立位时明显,伴有心悸。2020 年1 月10 日,行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即发泡试验,监测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静息状态下经肘静脉推注激活等渗盐水(9 ml 等渗盐水+ 1 ml 空气+ 1 滴患者指血),3 s后可见“雨帘状”微泡信号(图1c);瓦尔萨尔瓦动作(Valsalva maneuver)后1 s 出现“雨帘状”微泡信号(图1d),为发泡试验阳性,支持右向左分流(固有型,Ⅳ级)。2020 年1 月11 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于房间隔卵圆窝处探及一束左向右斜行过隔的血流信号,宽约3 mm(图1e)。诊断为先天性卵圆孔未闭。2020 年1 月13 日,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患者平卧位,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下,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经右侧股静脉置入8F血管鞘,经鞘注入肝素3 000 U。经鞘送入端孔导管至右心房,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至左心房及左上肺静脉,交换8.89 mm(0. 35 英寸)导丝。沿导丝送入10 F 输送鞘管至左上肺静脉,退出内芯。使用1 枚卵圆孔未闭封堵器(25/25 mm,对称性双盘,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封堵,床旁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封堵器位置固定,形态正常,无残余分流,二尖瓣、三尖瓣未受影响,推拉试验封堵器固定,逆时针选择输送钢缆释放封堵器。术毕,拔输送鞘,Z 型缝合止血,术后局部压迫6 h。患者共住院12 d,出院时症状明显好转。嘱其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d 及氯吡格雷50 mg/ d 6 个月,之后单用阿司匹林1 年。术后3 个月,患者复查发泡试验阴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封堵器位置固定,未见残余分流(图1f,1g);建议复查腰椎穿刺术和头部MR,但患者拒绝。出院后,电话随访6 个月,患者诉未再发头痛。


讨论


SIH 为一种罕见疾病,其年发病率为5 /10 万,多见于女性,患病年龄的高峰在40 岁左右[4],脊液漏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通常发生在脊柱[5]。在大多情况下,脑脊液开放压力较低,但低脑脊液压力并非总存在于SIH。临床研究表明,SIH 患者也可具有正常的脑脊液压力[1,6]。SIH 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直立性头痛,头部MRI 的典型表现为SEEPS,即硬膜下积液(subdural fluid collection)、硬脑膜强化(enhancement of the pachymeninges)、静脉结构充盈(engorge-ment of venous structures)、垂体充血(pituitary hyperemia)以及脑下垂(sagging of the brain)。若患者头痛,且当腰椎穿刺时脑脊液压力低(≤60 mmH2 O)和(或)在脑或脊柱上存在脑脊液渗漏影像学征象,即可诊断为低颅压头痛[7]。CT 脊髓造影通过向蛛网膜下腔注射骨髓对比剂,可提供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脑脊液特异性对比度,显示硬膜囊的内外结构,并判断脑脊液的去向[8-9]。虽然典型特征有助于诊断大多数SIH 患者,但也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如味觉改变、肢体感觉异常、行为变化、震颤和共济失调等[10-13]。本例SIH患者,出现了典型的直立性头痛,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根据《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预防中国专家指南》[14],诊断该患者伴有先天性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未闭是在卵圆窝水平的右心房与左心房间的一个动态隧道,其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如隐源性卒中、偏头痛、减压病、斜卧呼吸-直立低氧血症等[15-17],而体位改变可能具有重要的病理意义[18]。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可诊断右向左分流,该检查方法易耐受、安全且相对可靠,瓦尔萨尔瓦动作明显增加了微泡的出现,可能比经胸超声心动图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更准确[19]。有关SIH 伴卵圆孔未闭的研究较少。Redon 等[20]报道了1 例SIH 伴脑梗死患者,且存在卵圆孔未闭,该患者先出现严重的直立性头痛,1 个月后出现左侧偏瘫,右侧大脑后动脉闭塞,MRI 发现SIH特征性表现(硬脑膜增厚),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脑梗死,自体硬膜外血贴治疗,头痛完全缓解,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卵圆孔未闭。该研究表明,在SIH 患者中,卵圆孔未闭可能是栓塞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本例患者相同之处为该患者先出现严重的直立性头痛,MRI 发现SIH 硬脑膜增厚的表现;不同之处是该患者于1 个月后出现脑梗死,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卵圆孔未闭,而本例患者未出现脑梗死,可能是由于本例患者先发现卵圆孔未闭,继而进行封堵治疗,预防了脑梗死的发生。SIH 传统上归因于隐性脑脊液漏,然而,Franzini 等[21]提出,从硬脊膜外网和脑脊液中过度引流静脉血,可引起下腔静脉压降低,从而导致硬膜外低压。降低下腔静脉压力可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导致站立时心率代偿性加快[22]。卵圆孔未闭位于房间隔的前上位置,直立时浮力小的微泡上升,可靠近并穿过卵圆孔未闭的右心房,同时,瓦尔萨尔瓦动作增加了右心房压力。此外,由于重力拉伸作用,直立姿势进一步增大了卵圆孔未闭分流瓣的开口,而致右向左分流。本例患者进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症状完全缓解,随访半年,未再发作头痛。SIH 伴卵圆孔未闭的研究较少,SIH 与卵圆孔未闭之间的相关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在临床工作中,对怀疑SIH 的患者应警惕合并卵圆孔未闭的可能,尤其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进行发泡试验筛查卵圆孔未闭的存在。


参考文献 请见原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部电话:17801735062

邮箱:cjcvd@vip.163.com

投稿网址www.cjcvd.cn



点击下载原文献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