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5年美国FDA批准弹簧圈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以后,血管内治疗由于创伤小、预后好,已经逐渐替代开颅夹闭手术,成为颅内动脉瘤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血管内治疗同样存在相应的并发症。大样本的病例分析和文献综述提示,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在5.3%一17.7%,其中,手术相关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在0.85%一5.3%和0.68%一1.5%。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破裂动脉瘤。术中出血和术后早期再出血是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术中血栓栓塞事件是未破裂动脉瘤治疗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充分意识到并发症的可能性,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材料和辅助技术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而术中积极有效地处理相应的并发症又是防止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的关键。
一、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
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一4%,其中出血性动脉瘤的术中破裂发生率为3%一4%,未破裂动脉瘤的术中破裂发生率为1%一2%。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①微导管、微导丝操作刺穿动脉瘤,特别是在动脉瘤近端扭曲,动脉瘤较小,微导管超选困难的情况下;②填塞弹簧圈的过程中刺穿动脉瘤破裂;③过度填塞瘤颈破裂出血。
预防的主要措施:①将导引导管放置得尽量接近动脉瘤,以减少弯曲及微导管操控的阻力;②微导管头端的合适塑形有利于微导管的安全超选和后续的弹簧圈填塞,尽量避免导丝在动脉瘤内导引微导管,特别当动脉瘤较小时;③避免选择过大和过硬的弹簧圈;④栓塞过程中密切注意微导管的头端和填塞弹簧圈的阻力,避免将微导管头端直接指向动脉瘤的破裂小泡,通过调整微导管的张力以避免弹簧圈穿破动脉瘤;⑤在最后填塞动脉瘤的残颈时要仔细评价残颈的大小以选择合适大小且较为柔软的弹簧圈,以免过度填塞而撑破瘤壁;⑥当采用支架辅助或球囊辅助时,微导丝往往超选较远,为降低微导丝刺穿分支血管,需要良好的微导丝塑形和路径图,双C臂透视下操作有利于提高安全性;⑦导丝导管或球囊支架等器械到位后,可引起血管移位,路径图需要重新建立;⑧支架辅助栓塞时,采用支架外后释放技术和半释放技术可以减少微导管超选的风险,降低术中出血率;⑨不要将弹簧圈置于成篮圈与瘤壁之间;⑩当导引导管造影时,旋紧Y形阀以固定微导管(防止造影剂将微导管冲向前方)。
出血后的处理原则:①识别:血压或ICP的突然升高,或心率突然下降,立即行导引导管造影;②一定要抑制住将导致穿孔的装置拉回来的冲动;③鱼精蛋白中和肝素;④如果可能,继续释放弹簧圈,有可能封闭穿孔。如果微导管穿通动脉瘤壁,可将部分弹簧圈置于蛛网膜下腔,然后微导管回撤入瘤腔内,将剩余弹簧圈填入瘤腔内;⑤第二微导管技术:保持导致穿孔的导丝或导管不动,再上一根微导管进入瘤腔并继续填塞;⑥偶有注入nBCA;⑦偶尔,动脉瘤壁撕裂扩展至载瘤动脉。这时,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可能是止血的唯一选择。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有无侧枝循环;⑧当动脉瘤安全后,可能需要行脑室穿刺,尤其是血压持续较高(如颅内压持续升高);⑨一旦患者病情稳定,进行头颅CT检查。
二、术中分支血管破裂
分支血管的破裂也是动脉瘤栓塞术中主要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中最为常见,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远端的动脉瘤,在微导丝输送支架导管的过程中,微导丝进入远端分支血管时,可能因操作不当出现微导丝刺破远端分支血管;或者在释放支架的过程中,尤其是支架顶端位于血管转折处时,如果一味地推送支架使得支架推送杆张力过大,而此时回撤微导管又不够,很容易导致支架头端导丝刺破分支血管出血。
预防的主要措施:术前仔细评估载瘤动脉性能(如弯曲度、是否伴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狭窄)是关键,对于血管迂曲,动脉粥样硬化明显的病人,在微导丝操作时因慎之又慎,微导丝头端预塑形为适当的弧度,推送易轻易慢,避免暴力,掌握推送力度,避免因弹性跳跃而刺破远端小分支血管。微导管的良好塑形,也可以减少微导丝在瘤体里的操作。此外,支架释放最好避免在血管转弯处,防止支架推送导丝头端直接顶住转折处的血管壁;在释放支架时也应把握好支架推送张力与支架导管撤退幅度,尽量避免一味向前推送支架而不回撤支架导管,出现支架推送导丝头端刺破远端分支血管。
出血后的处理原则:立即中和肝素,使用辅助球囊充盈封堵破口,必要时采用弹簧圈及/或液体胶闭塞出血血管。
三、术后早期出血
术后30d内早期出血的发生率不高,约1%,但致死致残率很高,有文献报道,发生术后早期出血的患者,31%死亡。早期出血并发症最常见发生在术后48h内。虽然发生率远小于破裂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也可能发生早期出血。
术后早期出血的可能原因:①术中动脉瘤栓塞不够致密,特别是破裂小泡栓塞后仍然有造影剂显影,或假性动脉瘤以及动脉瘤有假性部分;②术中使用溶栓药物;③术后维持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另外,合并脑内血肿的动脉瘤也可能是术后早期出血的危险因素。
预防的主要措施:①对急性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应尽量栓塞致密,做到破裂小泡在栓塞后不显影,选用水凝胶弹簧圈可使栓塞更加致密,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②急性破裂动脉瘤周围有血肿,造影显示有显著的假性部分,栓塞无法致密时可考虑结合onyx胶栓塞;③急性破裂出血的梭形夹层动脉瘤的多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辅助可有效改变血流,降低术后的出血发生率。
早期诊断是处理的关键,应包括:①尽快行头颅CT检查;②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体内肝素,必要时输注新鲜血小板和冷沉淀;③控制血压保持合理的脑灌注;④病情许可时进一步行DSA检查明确,必要时再次栓塞动脉瘤或闭塞载瘤动脉;⑤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行脑室外引流、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和(或)去骨瓣减压术。
四、支架植入术后出血
此类出血多发生在症状性动脉瘤、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囊状宽颈动脉瘤中,可能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为大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后瘤腔内血流只进不出,造成瘤腔内压力逐渐增大,最终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其次,动脉瘤囊壁上形成的附壁血栓与血流持续接触,导致溶栓与血栓形成交替进行,动脉瘤内膜由腔内血管供血,囊内血栓形成使动脉瘤壁缺血缺氧,出现炎症反应,炎性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增加了弹性蛋白酶的生物活性和产量,通过酶降解导致瘤壁完整性丧失,最终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Inter-PED研究的906例血流导向装置植入的动脉瘤患者中发生脑实质内出血约为2.5%。
预防的主要措施:对于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多主张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对于大于1cm的动脉瘤,可以考虑填入适量弹簧圈可加速瘤腔内血栓形成,避免了过多的血流进去瘤腔内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对于巨大动脉瘤,弹簧圈的填塞需更加致密些,也有人主张一期先行弹簧圈的单纯填塞,二期再植入密网支架;如单纯密网支架植入治疗巨大颅内动脉瘤,需多重支架套叠植入至瘤颈喷射征消失。
未完待续...下期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