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6日发布 | 1010阅读

​神外历史上的今天|神经解剖学与比较研究法的因缘际会

李艺玮

达人收藏


1682年9月26日,339年前的今天,荷兰医生、化学家和解剖学家杰拉德·布拉修斯(Gerardus Blasius)逝世。在那个技术落后、缺乏现代设备的时代,布拉修斯在神经解剖学的发展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通过对人类和动物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他发现并命名了蛛网膜,详细描述了脊髓及其灰质和白质以及脊神经根的解剖结构,并将这些知识普及到大众,大大丰富了神经解剖学的基础知识。




1648年5月22日,布拉修斯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了一篇关于肾脏疾病的论文。七年后,他在阿姆斯特丹成为一名医生,并萌生出对解剖学的极大兴趣。1659年,布拉修斯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倡建立“医学院”,并于次年,成为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位终身医学教授。从此,布拉修斯以更充沛的热情投入到解剖学研究中,除了在医院里研究大体标本外,他甚至常常和助手在家里解剖尸体。


作为一切医学知识的基础,解剖学在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中蓬勃发展。两个世纪里,无数解剖学家涌现出来,人类的身体结构再不像过去那样一团迷雾。充满着勃勃生机的解剖学,也为神经结构的逐渐明晰迎来了契机。


1664年,布拉修斯成为阿姆斯特洛丹明大学(Collegium privatum Amstelodamense)的一员,这所学校最初是由一群约定好定期会面进行研究的科学家组成。大学工作提供了他完善和出版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这一年,布拉修斯收获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个发现就是蛛网膜。


在17世纪之前,人们认为脑表面只有两层被膜,也就是硬脑膜(dura mater)和软脑膜(pia mater),对于这两种脑膜之间的那一层结构从未有过正确的认知。1664年,布拉修斯在日常的解剖工作中,发现了这层位于硬膜和软膜之间的第三层膜结构,并将其命名为“arachnoid(蛛网膜)”。在布拉修斯真正发现并命名这一结构后,有关蛛网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层出不穷。直到1976年,神经外科巨匠Yasargil根据自己术中所见,系统地描述了脑池的显微解剖,并就此将显微外科理念带入神经外科手术中,也成为第一个赋予蛛网膜下池以外科学意义的人。从布拉修斯发现蛛网膜的存在后至今,这一曾经隐藏在硬脑膜和软脑膜中的重要结构,终于在人们面前逐渐展现了庐山真面目。


在发现并命名蛛网膜后,布拉修斯一直未曾停止过研究解剖结构的脚步。1666年,与伦敦大火同样瞩目的就是布拉修斯出版的《神经髓鞘解剖》(Anatome Medullae Spinalis Nervorum)一书。布拉修斯在书中对119只动物的解剖结构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对比描述,其中78只用极其精密的插图进行了展示。他所展现出的解剖结构出人意料的准确和详细,书中也精准地展示了脊髓前、后根与分离出的脊髓灰质和白质的结构。布拉修斯也成为第一个清楚展现在脊髓横截面与脊髓中呈“H型”的灰质的人,因此被誉为比较解剖学的奠基人。



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在那个缺乏前沿技术的时代,布拉修斯以自己对解剖学无与伦比的热忱,搭乘着文艺复兴的东风,在解剖学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神经科学经历了从讳莫如深到豁然开朗的艰辛历程,日后也将会一直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下面,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从脑医汇平台海量内容中,遴选若干蛛网膜脊髓等组织解剖学相关的文章或课程,以飨各位神外同道。


蛛网膜脊髓等组织解剖学相关的文章或课程

01

【收藏】高清解剖:脑室、脑池、脑膜

02

颅内蛛网膜和蛛网膜下池的解剖学研究意义

03

神经解剖的艺术:脑与脊髓

The art of anatomy:From brain to spinal cord

04

脊髓、脊柱、脊神经高清解剖图


在【脑医汇】APP搜索“蛛网膜解剖”“脊髓解剖”,获取更多内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