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1日发布 | 3279阅读
脑肿瘤-神经鞘瘤

杨海峰主任:“扼吭拊背”——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切除术

杨海峰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达人收藏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三博脑科医院杨海峰主任带来的“扼吭拊背”——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切除术,欢迎阅读、分享!


作者简介

杨海峰,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外派至重庆三博江陵医院专家。

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师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王硕教授,博士师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凌锋教授。分别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病区、脊髓病区、幕上脑肿瘤病区担任住院总医师工作,在宣武医院Sammi颅底外科实验室从事岩骨的3D显微解剖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脑肿瘤、脊髓肿瘤、脑血管病的显微外科治疗。目前参与神经外科手术约3000余例,主刀神经外科手术约1000余例。


主持编著我国第一部脊髓手术入路书籍:《脊髓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图谱》杨海峰,杨俊,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主持编著《颅脑外科临床病例荟萃》杨海峰,张懋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6。作为副主译,编译《Seven AVMs》(原著:USA Loton) Elsevier,2018。作为第一作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0篇。SCI文章6篇。国家级专利2项。国自然基金项目一项。


社会任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系教授委员会委员
非公立医疗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审稿专家
Cleveland Clinic访问学者
Manchester Medical Center 访问学者

微信:greathenry77



颈静脉孔区由于其位置深在,并且毗邻重要的解剖结构,手术治疗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讲是一个挑战。如果肿瘤位于颈静脉孔区内外,那么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手术质量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争取全切肿瘤,又要力争保护后组颅神经的功能。这对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近期完成的一个手术病例为例(2021年8月手术),阐述“扼吭拊背”思路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病情介绍


女性,33岁,以“右侧中后颅窝神经鞘瘤术后2年”入院。入院时:精神亢奋,右侧面瘫。双下肢步态不稳。入院时头部CT、MRI示:后颅窝,骑跨颈静脉孔内外,神经鞘瘤可能性大,合并幕上脑积水(Figure 1)。


Fig 1:A-F为术前影像,G-L为术后影像。A:可见肿瘤位于颈静脉孔外口;B-F:可见肿瘤整体位置;G:可见术后双骨窗(乙状窦后骨窗+乳突皮质骨窗)复位;H:填塞脂肪;I-L可见肿瘤术后残腔。


入院诊断: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


手术入路选择及手术策略


从病史上考虑,患者2年前行右侧额颞开颅中后颅窝肿瘤切除术,考虑三叉神经鞘瘤可能性大。2年后肿瘤快速生长,肿瘤应起始于三叉神经区域,向下生长。从影像学上考虑,肿瘤硬膜下部分位于CPA区、颈静脉孔区;硬膜外部分位于颈静脉孔区外口,颈静脉孔区骨质破坏明显;后组颅神经被推向下方。故选择乙状窦后路+乙状窦前迷路下入路,希望更好地保护后组颅神经。


手术入路:右耳后弧形切口乙状窦后加迷路下入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Figure 2,3)。


Fig 2:解剖示意图:颈静脉孔区各层肌肉及乳突磨除范围。A:胸锁乳突肌;B:头夹肌;C:头最长肌;D:茎突隔膜及二腹肌沟顶端;E:乳突显露范围;F:Trautmann三角。


Fig 3:A-F:手术关键步骤示意图。A:头皮切口;B:肌肉分层分离;C:迷路下骨窗;D:Trautmann三角;E:乳突皮层及乙状窦后双骨窗复位;F:肌肉分层缝合复位。


手术策略:开颅选择右侧耳后弧形头皮切口,依次分离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的一部分。分别显露乙状窦后骨窗及乳突骨窗,铣刀铣下乙状窦后骨瓣,磨钻磨开乳突皮质,轮廓化乙状窦,显露Trautmann三角。


手术策略为先切除硬膜外肿瘤,再切除硬膜下肿瘤。核心的手术技巧就是“减容”。(Figure 3及手术视频)。


手术体会


1. 关于“诊断”:本例病例为2年前行右额颞开颅神经鞘瘤切除术,术前的资料未保存。根据本次术前影像学分析,见右颞区域为大片空腔,肿瘤主体位于后颅窝,考虑为三叉神经鞘瘤可能。本次的肿瘤主体位于后颅窝,不规则增强,突破颈静脉孔,为神经鞘瘤表现;但起源于哪根神经,术前无法确定。术中见三叉神经部分完整,面听神经确如,后组颅神经位于肿瘤主体下方;内听道及颈静脉孔大部分破坏。考虑肿瘤起源于三叉神经或面听神经。病理报:神经鞘瘤。


2. 关于“入路”:颈静脉孔区的肿瘤硬膜下部分我们通常以乙状窦后入路为主。从影像学分析,肿瘤硬膜外部分较多,如果我们单纯走硬膜下入路,硬膜外肿瘤可以切除部分或大部;但由于角度受限,尽管可以磨开残余的颈静脉孔骨质,但仍然难以全切肿瘤。硬膜外的角度可以选择枕骨颈静脉突入路或迷路下入路。颈静脉突的操作角度为从下至上,迷路下入路的角度为从外至内;为更好地保护后组颅神经,本例选择迷路下入路。


3. 关于“细节肌肉”:枕颈部的肌肉数量较多,走行方向不同。如果按照一个方向离断肌肉,肌肉成团都向颈部方向翻起,术野会比较乱;最主要的弊端是解剖结构显露不清。深方的骨性结构如枕骨颈静脉突、乳突尖、横突孔等可能被多层肌肉遮挡。肌肉分层的方向是:胸锁乳突肌(浅层肌肉)翻向前下方;头夹肌、部分头半棘肌(中层肌肉)翻向正下方;部分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中层肌肉)翻向正下方。


4. 关于“细节—骨质”:乙状窦后骨窗为我们所熟悉。迷离下骨窗可以选择磨钻全部磨除骨质。但保留乳突皮层骨质,对术后的美观及术后局部结构的封闭都有好处。我们选择铣刀,去掉保护头,将乳突皮质锯下;切完肿瘤后用钛片钛钉复位。如果有很好很快的磨钻头,也可用细磨钻将乳突皮层锯下。不管用何工具,都用尽量减少骨缺损,否则就失去保留乳突皮质的意义。


5. 关于“手术技巧”:因为本次手术的策略是双骨窗,故迷路下的骨窗不用太大,够用即可。其长宽高分别为:3×1.5×4cm。迷离下入路切除肿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辨别岩骨段的颈内动脉(本例视频中可见)。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与常规鞘瘤切除套路基本一致。


6. 关于“扼吭拊背”:“扼吭拊背”的含义是:扼:用力掐着;吭:咽喉(颈静脉孔外口);拊:拍击。掐着喉咙,捺住脊背(颈静脉孔内口)。术中控制住肿瘤的两个生长方向:控制要害,制敌死命。


7. 关于“Trautmann三角”:“Trautmann三角”是在乙状窦前入路中幕下部分主要利用的空间。既然称之为三角,其围成三边的点分别是:下点:颈静脉球的顶点;后点:横窦乙状窦拐角;前点:上半规管的前端(约等于弓状隆起的前端)。前后下点围成“Trautmann三角”;该三角是一个朝向前外方的三角,其角度主要取决于前点向岩骨尖方向沿伸的距离。本次手术利用Trautmann三角的下部分进行操作


8. 关于“瘤腔充填”:本例病例瘤体较大,颈静脉孔区缺损较大,单纯肌肉无法充填瘤腔。给予脂肪充填大部分瘤腔,前部覆盖肌肉;双层修补


9. 关于“伤口愈合”:后颅窝开颅手术可能出现脑脊液漏,皮下积液,伤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其预防措施可体现在两个阶段。第一:开颅阶段,分层分离肌肉;枕骨上部筋膜向枕部翻转,预留缝合。第二:关颅阶段,肌肉缝合的基本功,肌肉分层缝合。两层之间不留间隙,并充分利用已预留筋膜肌肉条,钛网钛片等结构固定肌肉。



术后状态


患者术后术后呼吸循环功能正常,吞咽功能正常,给予短期预防性鼻饲。逐步经口进食。运动功能正常。精神亢奋症状消失。右侧面瘫较术前略好转。



术后2周头部MRI示:肿瘤全切除(Figure1:H-L)。


病理示:神经鞘瘤 Ki67(3%)。


参考文献


1: Freitas CAF, Santos LRMD, Santos AN, Amaral Neto ABD, Brandão LG. Anatomicalstudy of jugular foramen in the neck. 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20 Feb;86(1):44-48..
2: Bond JD, Zhang M. Compartmental Subdivisions of the Jugular Foramen: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Models. World Neurosurg. 2020 Apr;136:49-57.
3: Constanzo F, Coelho Neto M, Nogueira GF, Ramina R.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Jugular Foramen Applied to Surgery of Glomus Jugulare via Craniocervical Approach. Front Surg. 2020 May 15;7:27.
4: Bruneau M, George B. The juxtacondylar approach to the jugular foramen. Neurosurgery. 2008 Mar;62(3 Suppl 1):75-8; discussion 80-1.
5: Ramina R, Maniglia JJ, Fernandes YB, Paschoal JR, Pfeilsticker LN, Neto MC, Borges G. Jugular foramen tumor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urosurg Focus. 2004 Aug 15;17(2):E5.
6: Gleeson M. Jugular foramen tumors. Skull Base. 2009 Jan;19(1):1.
7: Akdag UB, Ogut E, Barut C. Intraforaminal Dural Septations of the Jugular Foramen: A Cadaveric Study. World Neurosurg. 2020 Sep;141:e718-e727.
8: Matsushima K, Kohno M. Transjugular transsigmoid approach for triple dumbbell-shaped 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s. Acta Neurochir (Wien). 2019 Apr;161(4):739-743.
9: Kadri PA, Al-Mefty O. Surgical treatment of dumbbell-shaped 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s. Neurosurg Focus. 2004 Aug 15;17(2):E9.
10: Constanzo F, Gerhardt J, Ramina R. How I do it: retrosigmoid suprajugular approach to the jugular foramen. Acta Neurochir (Wien). 2019 Nov;161(11):2271-2274.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