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5日发布 | 1592阅读
肿瘤
小儿

放疗诱发儿童脑海绵状血管畸形

邵将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邱天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知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达人收藏




































































































































瑞士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神经科学部神经外科的Gildas Patet等从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和复习有关资料,选取12篇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文章发表于2021年7月的《Neurosurgical Review》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Patet G, et al. Neurosurg Rev. 2021 Jul 4. doi: 10.1007/s10143-021-01598-y.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过去几十年中,在儿科神经肿瘤领域,放射疗法(RT)包括伽马刀放射外科(GKRS)和质子束疗法(PBT)等发展成为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的主要或辅助疗法。然而,儿童接受放疗会导致严重的长期后遗症,包括神经认知损伤、生长停滞、继发性恶性肿瘤以及内分泌、内耳和脑血管病的风险。自1992年首次报道颅脑放疗与新发海绵状血管畸形(CM)发生的明确联系以来,颅脑放疗已成为日益公认的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形成的新的致病因素。放疗诱发的脑海绵状血管畸形(RICM)已是儿童接受脑部放射治疗后的延迟性并发症。其自然史未知;因RCIM往往在放疗后数年发生,故发病率常低估。对该疾病长期随访或治疗结果没有明确的共识。瑞士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神经科学部神经外科的Gildas Patet等从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Google Schola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和复习有关资料,选取12篇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文章发表于2021年7月的《Neurosurgical Review》在线。


研究结果



12篇文献中共含113例RICM患儿;其中,86例接受保守治疗,27例显微手术切除病灶。113例RICM患儿在接受放射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7.3岁,男性占54%,平均放射剂量为50.0Gy。发现RICM的平均时间为放射治疗后9.2年。RICM通常发生在距原发灶较远的部位,额叶占35%和颞叶占34%。平均每个患儿发现2.6个RICM。67%患儿无症状。21%有出血迹象,深部CM,如丘脑和基底神经节,似乎更容易出血;12例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0例癫痫发作。除2例死亡外,其他患儿的临床结果较好。大多数研究缺乏随访数据。作者认为很有必要随访观察无症状的病变,对有症状、出血倾向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灶可行手术治疗。


结论



最后作者指出,RICM是一种罕见但被低估的儿科脑放射治疗的并发症,在接受化疗的儿童中更常见。与自发性CM相比,RICM出血风险显著偏高。因此,建议手术切除RICM,杜绝脑出血。由于从最初的RT至检测到RICM平均需要9.2年,因此作者建议接受RT治疗的原发性CNS肿瘤的儿童应进行至少15年的放射学随访。


1.jp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