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静脉概观
(一)脑静脉系统组成:
1、脑静脉系统包括:
大脑浅静脉;大脑深静脉;间脑的静脉;脑干的静脉;小脑的静脉;硬脑膜窦。各脑部静脉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浅静脉收集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并注入静脉窦。
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髓质、基底神经节和间脑等部的静脉血,最后形成大脑大静脉注入邻近的硬脑膜窦。
大脑浅静脉与深静脉
大脑深、浅静脉、静脉窦整体观:
2、脑静脉血流通路:
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髓质毛细血管逐渐过渡到直径约0.2-1.0mm的小静脉时穿出脑实质→小静脉在脑表面软膜下形成软脑膜静脉丛或静脉网,以后再集合成较大的静脉支,在软脑膜内行程一小段→穿过软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汇合成较大的大脑浅静脉→大脑浅静脉穿过蛛网膜和硬脑膜内层,最终注入硬脑膜窦。
(二)硬脑膜窦:
1、硬脑膜窦的构成:
由硬脑膜的骨膜层与脑膜层围成近似三角形的管道,内衬一层内皮细胞组成。
窦腔内无瓣膜,但在脑静脉汇入硬脑膜窦的入口处可以具有瓣膜或类似瓣膜的装置,如半月瓣、中梁或中隔,这些结构有调节入窦血流的作用。
在上矢状窦的左右侧壁上,有大脑上静脉的开口和突入的蛛网膜颗粒,还有向外膨隆的囊状突出的静脉间隙,称为外侧陷窝或静脉陷窝或静脉间腔或静脉池。
静脉间腔位于连接上矢状窦的硬膜内,其在顶部和额后部最大和最恒定。
💗每侧有0-6个,常为3个,顶部出现最多,外侧隐窝大小变异很大,可以有几厘米长,其中顶部外侧隐窝最大,枕部次之,额部最小。
💗外侧隐窝在中线两侧,与颅骨中线的距离,在额部平均1.05cm,顶部1.45cm,枕部1.61cm。因此,一般把颅骨中线两侧2cm范围内视为重要区域,临床手术时宜注意。
💗静脉间腔主要接受硬脑膜内(与硬脑膜动脉相伴行的)硬脑膜静脉的回流,Rhoton发现有部分接受皮层静脉回流。
💗大部分途径静脉间腔下方的静脉与静脉间腔分别开口入窦;但有些静脉与静脉间腔有共同的入窦开口,极少数静脉直接引流入静脉间腔。
蛛网膜颗粒:
大脑上静脉开口:
2、硬脑膜窦功能:
收纳脑、脑膜、眼球及中耳的静脉血;脑脊液通过蛛网膜颗粒进入窦。
3、硬脑膜窦分两组:
后上组(上、下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状窦,岩磷窦和枕窦);
前下组(海绵窦,海绵间窦,蝶顶窦,岩上、下窦,基底窦和边缘窦)。
4、各硬膜窦简介:
4.1、上矢状窦:位于矢状窦沟和大脑镰的上附着缘处。
起自盲孔,前段细小,自前向后逐渐增宽,常偏于中线右侧,至枕内隆凸附近的窦汇移行于右侧横窦。
管腔呈倒三角形,由上壁和两侧壁围成,在窦的左右侧壁上有大脑上静脉的开口和突入的蛛网膜颗粒,还有静脉间腔。
上矢状窦与颅内外静脉有广泛的交通。头皮、颅骨、鼻窦以及鼻腔的感染皆可延及上矢状窦,形成血栓性上矢状窦炎。
上矢状窦前部栓塞可以不出现症状,顶部栓塞可引起脑皮质淤血、水肿、ICP增高及视盘水肿等严重症状。
皮层静脉可直接入上矢状窦,也可经过硬膜窦引流入上矢状窦:
💗直接入窦的皮层静脉可进入窦的外侧角、外侧壁或下角
💗不直接入窦的皮层静脉在离矢状窦0.5-3.0cm的凸面加入硬膜窦,数条皮层静脉可加入一个硬膜窦,2-3个硬膜窦可在到达上矢状窦之前形成一个前庭,这些硬膜窦行向内侧进入上矢状窦外侧角。
①额前部和顶后部外侧面的静脉回流倾向于加入上矢状窦旁的硬膜窦;
②额部后和顶部的静脉通常经静脉间腔下面直接进入上矢状窦。
上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和内侧面上部的静脉血。
FIGURE 2-7:Anterolateral view of the right parasagittal area. 右矢状窦旁前外侧观:1, Vein from the lateral surface; (来自外侧静脉)2, vein from the medial surface.(来自内侧静脉)
4.2、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游离缘的两层硬脑膜内。
一般说下矢状窦只存在于大脑镰后1/2—2/3段,长度变异较大,平均5-8cm。
在小脑幕的前缘,与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汇合形成直窦。
下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皮质内侧面、大脑镰、胼胝体以及扣带回的静脉。
有的上矢状窦可通过硬脑膜静脉与下矢状窦相通。
4.3、直窦:位于小脑幕的中线与大脑镰汇合处的两层硬脑膜之间。
断面呈正三角形,在静脉开口处有半月瓣,在窦腔内有横行或网状的纤维小梁。
在大脑大静脉入口处的窦底,有一高4mm,宽2.5mm的突起,这是由松果体上蛛网膜的小结节向窦腔内突起而成,可能有调节大脑大静脉血流的作用。
直窦的粗细,取决于大脑大静脉和形成直窦的下矢状窦主干的口径。
直窦后端汇合情况变化多:
💗或偏流于左横窦;
💗或偏流于右横窦;
💗或不与右横窦汇合;
💗或不与上矢状窦汇合;
💗或形成分支等。
直窦主要收集下矢状窦和大脑大静脉、小脑幕窦和基底静脉等。
4.4、横窦:
成对,位于小脑幕后附着缘的两层硬脑膜之间,走行在枕骨的横窦沟内沿小脑幕边缘向侧方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前下移行为乙状窦。
变异大,较多情况是右侧横窦在枕内隆凸附近起于上矢状窦,而左侧横窦则多起于直窦。
一般右侧横窦口径大于左侧。
横窦可存在完全性或不全性分隔并伴有近段发育不全。
横窦腔内亦可存在纤维小梁、中隔及海绵间隙。
横窦除接受上矢状窦和直窦的血液以外,在行程中还接受枕窦、枕叶下静脉、颞叶下静脉、Labbe静脉、小脑下静脉(小脑蚓下静脉)、岩上窦、硬脑膜静脉、小脑幕静脉和少量乳突导静脉和板障静脉等。
Trans.sinus横窦,Temp.V.颞叶下静脉,Labbe.v.,sig.sinus乙状窦,Tent.sinus小脑幕窦,str.sinus直窦,int.cer.v.大脑内静脉,tent.edge小脑幕缘,atrium侧脑室房部,Quad.Cist四叠体池。
4.5、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侧面的乙状窦沟内的两层硬脑膜之间。
起始于横窦离开小脑幕处,沿乙状窦沟弯曲走向下内,继而横过颈静脉突,向前达颈静脉孔,终于颈静脉上球。
乙状窦上部仅借颞骨乙状窦沟的菲薄骨片与鼓窦和乳突小房相隔,乳突及中耳的感染常可波及乙状窦而一起乙状窦眼或栓塞。炎症如蔓延至其他静脉窦,可引起面部相应症状甚至全身症状,情况较为严重。
乙状窦借乳突导静脉与颅外的耳后静脉和枕静脉相连,借髁导血管与颅外的椎外静脉丛相连。头皮的感染也可波及乙状窦。
乳突导血管起始于乙状窦的上1/3部,或乙状窦与横窦移行部,或横窦的转弯部,口径0.2-6.0mm,变动较大,甚至缺如。当乙状窦、横窦显著细小时,乳突导血管则可代偿引流部分横窦的血液。
岩上窦注入乙状窦的近侧段,岩下窦注入乙状窦的远侧段。乙状窦还接受小脑下静脉、脑桥外侧静脉和延髓静脉的注入。
通常情况下,右侧横窦较大,并接受上矢状窦的大部分引流。左侧横窦较小,主要接受直窦引流。→所以:右侧的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的血液主要来自大脑的前部结构,左侧的横窦、乙状窦和颈内静脉内的血液主要来自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大静脉引流的深部结构。
V.Cer.Med.Fiss小脑延髓裂静脉,V.Inf.Cer.Ped小脑下脚静脉,Inf.Pet.V.岩下静脉。图中显示岩下静脉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后方,注入乙状窦的终末部。
Sig.Sinus乙状窦,Inf.Pet.Sinus岩下窦,Jug.Bulb颈静脉球,Bas.Sinus基底窦。
FIGURE 2-16 A, Anterosuperior(Towne) view of the posterior fossa.(后颅窝前上面观):1,Transverse sinus;(横窦)2,spancentral cerebellar vein and cerebellomesen -cephalic fissure;(小脑中央前静脉和小脑半球间裂) 3, flocculus; 4,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 5,superior petrosal sinus;(岩上窦)6,superior petrosal vein.(岩上静脉)。
4.6、窦汇:是上矢状窦、直窦和左、右横窦汇合于枕内隆凸处。
窦汇的汇合形式复杂多变,常归纳为以下6型:
🌂窦汇型:上矢状窦、直窦和左右横窦汇合于枕内隆凸(19%)。
🌂双分支型:上矢状窦和直窦在枕内隆凸附近均分为左、右两支,分别汇合成左、右横窦。(33.71%)
🌂直窦分支、上矢状窦偏侧型:直窦分为左右两支,上矢状窦不分支而偏向左侧或右侧。(27.83%)
🌂单偏侧型:上矢状窦和直窦均不分支,分别偏流于相反的一侧。(3.39%)这种类型提示左右颈内静脉在颅内无大的吻合,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双偏侧型:上矢状窦和直窦同偏流于左侧或右侧。(罕见)
从发生率来看,上矢状窦偏流于右侧的较多,而直窦偏流于左侧的较多,提示脑的浅、深静脉有左右分流的倾向。
4.7、岩鳞窦:
在颞骨岩部与鳞部的交界处后方沟内的两层硬脑膜之间,向后经岩部上方,开口于横窦的末端,向前越过颞岩根部的上方,并沿颞骨岩部的前缘行向前内,经蝶岩裂出颅,在颞下窝与下颌后静脉交通。
此窦在成人明显退化,有些人可缺如。
4.8、枕窦:由两个边缘窦汇合而成,位于小脑镰附着缘的硬膜内,靠近枕内脊。
4.9、小脑幕窦:
每侧小脑幕有两个恒定但不对称的静脉窦,即内侧和外侧小脑幕窦。
内侧小脑幕窦:
由小脑上表面的回流静脉汇聚而成;
向内侧引流入直窦。
外侧小脑幕窦:
由颞叶和枕叶基地面和外侧面的回流静脉汇聚而成;
向外侧引流入横窦的末端。
4.10、海绵窦:
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垂体窝的两旁。其内侧为蝶鞍垂体;内下侧为蝶窦的薄骨质和骨膜;前方达前床突和眶上裂;后方至后床突和岩骨尖部;外侧为颞叶内面硬脑膜,外侧下部为三叉神经半月节腔(即Mechel’s腔)。上壁的外界为小脑幕缘的硬膜皱折(即前岩床韧带),内界为鞍膈的硬膜缘或后床突与视神经内缘的连线,前界为前床突基底部和镰状韧带(即视神经管外缘到鞍结节的硬脑膜皱折),后界为后岩床突韧带。
海绵窦是一个包含有静脉血管丛、颈内动脉、脂肪、结缔组织以及有或无髓鞘神经等结构的腔隙;其内的静脉丛是由粗细不等的静脉所组成的一个不规则的静脉丛,多次分叉又汇合,不完全包绕颈内动脉。
成对的海绵窦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的两层硬脑膜之间,并通过前、后海绵间窦跨越中线相连接。
❀在前方:海绵窦与(蝶顶窦和眼静脉)相通;
❀在中间:海绵窦通过经蝶骨大翼内侧面向外延伸的小静脉,通过棘孔和卵圆孔,与翼状静脉丛相通。
❀在后方:海绵窦直接开口于斜坡上的基底窦,并通过岩上窦连接横窦和乙状窦的交界处,通过岩下窦与乙状窦相连。
海绵窦范围:
❀前界:达眶上裂
❀后界:达岩尖
❀内侧:达蝶鞍
❀外侧:达中颅窝
ANT.INTERCAV.SINUS,前海绵间窦;POST.INTERCAV.SINUS,后海绵间窦;BAS.SINUS,基底窦;INF.PET.SINUS,岩下窦;SUP.PET.SINUS,岩上窦;SPHEN.EM.V.,蝶骨导静脉;CAROTID.VEN.PLEXUS颈动脉周围静脉丛;V.OF.FOR.OVALE,卵圆孔静脉;V.OF.FOR.SPINOSUM,棘孔静脉;SYLVIAN.V.,侧裂静脉;V.OF.FOR.ROTUNDUM圆孔静脉。Trig.Imspanss.,三叉神经压迹。
有诸多静脉管道汇入海绵窦:
❀基底窦BAS.SINUS
❀前、后海绵间窦ANT./POST.INTERCAV.SINUS
❀岩上窦、岩下窦SUP.PET.SINUS/ INF.PET.SINUS
❀侧裂静脉SYLVIAN.V.
❀眼静脉OPHTH.V.
❀从圆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蝶骨导静脉孔发出的静脉。
海绵窦四壁:
❀顶壁:面向上方。前部由前床突下方的硬膜构成;后部由动眼神经三角(前、后床突及岩尖形成的三角)构成。动眼神经从此三角穿入海绵窦。
FIGURE 9.2:Interclin.Fold,床突间硬膜折返;Post.Petroclin.Fold,岩床后硬膜折返;Ant.Petroclin.Fold,岩床前硬膜折返。Ant.Clin,前床突;Post.Clin,后床突。
❀外侧壁:从Meckel’s囊内缘延伸至前方的眶上裂外侧缘,上至岩尖-前床突硬膜折返,下至颈动脉沟下缘。
❀内侧壁:蝶鞍。
❀后壁:从鞍背外缘向外延伸至三叉神经压迹和Meckel’S囊的内缘。在海绵窦后壁形成一个很大的静脉汇合处,位于鞍背外侧,包括海绵窦、基底窦、岩上窦、岩下窦皆汇合于此。
后壁上缘:后床突至岩尖的硬膜折返水平。
后壁下缘:是颞骨和蝶骨交界处的岩斜裂上缘。
后壁外缘:刚好位于Meckel’s囊开口内侧。
后壁内缘:鞍背的外缘。
海绵窦的内侧壁和外侧壁在下方汇合,构成海绵窦的下缘:
❀在前方位于眼神经行经海绵窦外侧壁位置的下方;
❀向后则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的内侧;
❀再向后斜向上方,位于Meckel’s囊上部的内侧。
图E黄色箭头指示海绵窦下缘后部,图F虚线表示海绵窦下缘位置。
海绵窦内容物: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从海绵窦顶壁进入海绵窦;颈内动脉在前床突的内侧出海绵窦;V1、V2在海绵窦内走行;岩上窦走行在MECKEL’S囊开口的上方。
下图的虚线标出海绵窦的边界,显示海绵窦各结构的层次关系。
海绵窦和中颅窝的三角:
图2-4-1海绵窦上壁及后壁三角 1前床突2 视神经3 颈内动脉4 后床突5 动眼神经6 鞍膈孔7 展神经8 三叉神经9 斜坡10 中颅窝底硬膜 A前床突三角 B 动眼神经三角 C 内下三角 D 外下三角 |
图表中颅窝底及海绵窦三角
1 视神经2 颈内动脉3 前床突 4 中颅窝硬膜(翻起)5 前颅窝硬膜6 后床突
7 动眼神经8 滑车神经9 眼神经10 上颌神经11 下颌神经12 三叉神经
13 岩浅大神经14 棘孔15 小脑幕缘16 岩上窦17 眶上裂18 垂体
A 滑车上三角B Parkinson三角C 前内侧三角D 前外侧三角E Kawase三角
F Glasscock三角
4.11、岩上窦:
岩上窦狭小,将每侧海绵窦内的血液引流进入横窦。沿着小脑幕在岩骨嵴的附着缘向后外走行,他的内侧端连接海绵窦的后端,外侧端连接横窦和乙状窦结合处。
岩上窦可经过三叉神经后根的上方、下方或周围。
侧裂浅静脉有时汇入岩上窦的不常见属支——蝶岩窦。
岩上窦接受小脑静脉、大脑下静脉和鼓室静脉的血液回流。
汇入岩上窦的桥静脉多来自小脑和脑干,而非端脑。
4.12、岩下窦:
将海绵窦内的血液引流到颈内静脉中。该窦始于海绵窦的后下表面,沿着颞骨岩部和枕骨基底部之间的沟向后走行。岩下窦横过颈静脉孔的前部,止于颈静脉上膨大。
其接受蜗小管的迷路静脉的血液,和前庭水管以及延髓、脑桥小脑下表面的静脉分支的血液回流。
岩下窦一般呈丛状,有时由经过舌下神经管的静脉引流至枕下椎静脉丛。
4.13、基底静脉窦:
位于枕骨斜坡上面两层硬脑膜之间的数条丛状静脉网。
其上端连接海绵窦和岩上、下窦;
向下与边缘窦和椎内静脉丛相连。
4.14、蝶顶窦、蝶基底窦和蝶岩窦:
蝶顶窦是与脑膜动脉伴行的最大的硬脑膜窦。
在翼点水平以上:蝶顶窦与脑膜中动脉的前支伴行;
在翼点水平以下:蝶顶窦离开动脉,在蝶骨脊下方的硬膜内汇入海绵窦前部。
蝶顶窦的上端通过硬脑膜静脉与上矢状窦相通。
蝶顶窦内端可能不到海绵窦,而直接到中颅窝底。从这里它可以:
♣向后汇入海绵窦;
♣蝶顶窦可以通过导静脉,穿过中颅窝底与翼状静脉丛交通。这种蝶顶窦出颅骨连接蝶骨导静脉和翼状静脉丛的变异被命名为“蝶基底窦”。
♣蝶顶窦还可以更向后走行进入岩上窦或横窦。这种沿中颅窝底向后走行汇入岩上窦或横窦的变异被命名为“蝶岩窦”。
4.15、边缘窦:
又称环枕窦,位于枕骨大孔边缘呈环形分布。
边缘窦向上连接基底窦;
向后上:连接枕窦;
向下连接椎内静脉丛。
4.16、眼岩窦:
起于岩上窦,行向前,经颞骨岩部前面、蝶骨大翼面达眶上裂,在此与眼静脉吻合,也可与脑膜中静脉吻合经卵圆孔出颅。
(三)、大脑浅静脉:
大脑浅静脉,位于大脑半球表面。由皮质和皮质下髓质的毛细血管先合成许多细小经脉(起始段);
这些细小经脉在脑沟和脑回表面彼此吻合,形成软脑膜静脉丛(软脑膜段);
软脑膜经脉丛合成粗大经脉,穿出软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行于脑脊液中,此段经脉称为蛛网膜下腔段,没有属支;
然后穿过蛛网膜行于硬脑膜窦附近的硬脑膜下腔中,此段为硬脑膜下腔段(又称桥静脉),桥静脉与周围游离,活动性较大,没有属支。【桥静脉在额部平均为1.0-1.5cm,顶部为2.0-2.5cm,枕部为0.8cm。】
位于硬脑膜窦旁,贴附于硬脑膜上的静脉干称硬脑膜段,此段起始部被交织的硬脑膜纤维包绕,另一小段沿硬脑膜内板走行1-3cm,最后开口于硬脑膜窦或静脉陷窝。因此硬脑膜段又可分为硬脑膜周围段和硬脑膜内段。硬脑膜周围段在手术中常易损伤,故称此段为危险带。
图:右侧额中、额后静脉先进入靠近上矢状窦的硬膜,然后再入矢状窦,右侧额前静脉直接引流入上矢状窦,黄色箭头所指为硬膜窦。
1、大脑外侧面浅静脉:
大脑外侧面浅静脉分大脑上、中、下三组浅静脉,浅静脉之间存在广泛的吻合,主要的吻合有上吻合静脉和下吻合静脉。皮层静脉可直接入上矢状窦,也可经过硬膜窦引流入上矢状窦。
1.1、大脑上静脉(superior cerebral vein):
有6-16条,以7-9条最多见,引流半球背外侧面上部的血液入上矢状窦。
其中有4支皮层静脉比较粗大恒定:
💗额前静脉(前额):收纳额叶背外侧静脉血,注入SSS前部。
💗中央沟静脉(中央沟):收纳中央前、后回静脉血,注入SSS中部。
💗顶静脉(中央后沟):收纳顶叶背外侧静脉血,注入SSS中部。
💗枕静脉(顶枕沟):收纳枕叶背外侧静脉血,注入SSS后部。
大脑上静脉注入上矢状窦方向不同:
💗进入上矢状窦前部的静脉:略指向后;
💗来自额叶中部的静脉:以直角进入上矢状窦;
💗额叶后部向顶枕部:静脉入窦逐渐呈更向前的夹角,此段大脑上静脉血流方向与上矢状窦血流方向相反。
1.2、大脑中静脉(middle cerebral vein):
与MCA伴行,有浅、深之分。分为大脑中浅静脉(superficialmiddle cerebral vein)和大脑中深静脉(Sylvius,deep middlecerebral vein)。
大脑中浅静脉又称Sylvius浅静脉,有1-3条,起自外侧沟后支周围,沿外侧沟行向前下至颞极附近,绕过外侧沟窝至大脑底面,在蝶骨小翼附近汇入蝶顶窦或直接注入海绵窦;或者离开外侧裂,围绕颞极,进入中颅窝底的硬膜窦,引流入岩上窦,或通过蝶骨的小孔出颅与翼静脉丛相交通。
大脑中深静脉又称Sylvius深静脉,位于大脑外侧沟深部,引流岛叶皮质和部分岛盖的血液,注入基底静脉。
外侧裂浅静脉变异:
💗如外侧裂细小或缺如,则相邻的静脉将代替引流其区域:
♣起自外侧裂上唇的静脉,向上引流加入上矢状窦的静脉;
♣起自外侧裂下唇的静脉,直接向后下,汇入颞叶下方的硬膜窦;
♣如静脉的中部缺如,则静脉前部加入蝶骨脊的硬膜窦,而后部则加入上矢状窦和横窦的Trolard和Labbe吻合静脉。
💗正常情况下是大脑中浅静脉收纳大脑外侧裂两岸的额、顶、颞叶岛盖部及部分岛叶的血液,汇入海绵窦或蝶顶窦或蝶基底窦或蝶岩窦。
图:A:显示三组吻合静脉,以Labbe和Trolard静脉引流为主;B:显示外侧裂浅静脉和TrolardJINGAMI 是主要引流静脉;C:显示外侧裂浅静脉是主要引流静脉;D:显示Labbe静脉为主要引流静脉。
1.3、大脑下静脉(inferior cerebral vein):
大脑下静脉有1-7条,位于大脑外侧沟下方颞叶表面和枕叶外侧面。
主要收纳颞叶外侧面的静脉血。
右侧起自外侧沟后支,右侧起自颞上回后部
自前上行向后下,汇入横窦。
1.4、吻合静脉:
大脑外侧面最大的静脉是Trolard、Labbe和Sylvius静脉。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其中一支或两只血管比较粗大,而剩下的则细小甚至缺如。通常左右两侧血管的大小并不对称。
上吻合静脉:
💗大脑上静脉和大脑中浅静脉之间的吻合称为上吻合静脉。上吻合静脉是连接上矢状窦和颅底静脉窦的通道。
💗将沿外侧裂后支行向后上方汇入上矢状窦后1/3处的上吻合静脉称为Trolard静脉。是连接外侧裂与上矢状窦的最大吻合静脉。
💗将Trolard静脉之外的上吻合静脉称为Trolard吻合。
下吻合静脉:
💗大脑中浅静脉和大脑下静脉之间的吻合为下吻合静脉。
💗枕叶上外侧连接上矢状窦与横窦的静脉称为Labbe吻合。
💗Trolard静脉吻合点向后下斜行、汇入横窦的吻合静脉称为Labbe静脉。
大脑上静脉间、大脑中浅静脉间和大脑下静脉间,每个浅静脉之间也有吻合支连接,这样在脑表面浅静脉形成广泛的静脉吻合网。
2、大脑内侧面浅静脉:
大脑内侧面浅静脉属于大脑上静脉的内侧组,收纳半球内侧面胼胝体以上区域的静脉血,大都注入上矢状窦。
额内侧静脉
中央内侧静脉
顶内侧静脉
顶枕内侧静脉
以上静脉汇入上矢状窦
枕内侧静脉
大脑前静脉
这两根静脉汇入基底静脉
3、大脑底面浅静脉:
大脑底面的浅静脉位于额叶眶面、颞叶和枕叶的底面,分属于大脑上静脉和大脑下静脉。常分以下几组:
额下静脉:收纳额极和额叶眶面的静脉血,
💗向前汇入上矢状窦;
💗向后沿嗅沟后行注入大脑浅静脉,耳后归入基底静脉或蝶顶窦、海绵窦。
颞下静脉:收纳颞叶底面的静脉血,
💗行向后外方,汇入横窦或岩上窦;
💗也可向前汇入基底静脉。
枕下静脉:收纳枕叶底面、这也纹状区的静脉血,行向外侧汇入大脑下静脉或横窦。
(四)大脑深静脉
大脑深静脉主要引流大脑深部结构(半球深部髓质、基底核、脑室脉络丛和间脑)的静脉血。
大脑深静脉主要包括:
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
基底静脉
大脑深静脉的特点是从周围向中央,最后汇集于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
1、大脑大静脉
大脑大静脉(great cerebral vein)又称Galen大静脉(greatcerebral vein of Galen)。接受:
💗大脑深静脉的主干(大脑内静脉、基地静脉);
💗还收纳中脑后静脉(副基底静脉)、枕内侧静脉、大脑后静脉、胼胝体背侧静脉、松果体静脉、小脑中央前静脉、蚓上静脉和中脑背侧静脉(后中央静脉)等属支。
大脑大静脉特点:短粗、壁薄并较脆弱。
走行:在胼胝体压部的前下方,Galen静脉由左、右大脑内静脉汇合而成,由前向后走行;在接受左、右基底静脉后,急转向上,绕过胼胝体压部,约在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前缘以直角(大脑大静脉与直窦成角约90°)汇入直窦,或者与下矢状窦汇合后,延续为直窦。
2、大脑内静脉:
大脑内静脉(internal cerebral vein)又称Galen小静脉(small vein ofGalen)。是导出大脑半球深部血液的主干血管。
大脑内静脉位于第三脑室顶上方,由透明隔静脉(侧脑室前静脉)和丘脑纹状体静脉在室间孔后缘室管膜下汇合而成,有时还有脉络膜上静脉参与组成。
大脑内静脉主要收集:胼胝体、透明隔、豆状核、尾状核、丘脑、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脉络丛等的血液。
透明隔静脉(又称侧室前静脉):收集透明隔、胼胝体嘴、膝及额叶深部静脉血。
丘脑纹状体静脉:收集丘脑、纹状体、额叶后部、顶叶前部的静脉血。由终纹前静脉与终纹后静脉(二者因行于尾状核与丘脑之间的终纹而得名)汇合而成。
终纹前静脉:尾状核前静脉
终纹后静脉:尾状核横静脉、尾状核纵静脉、纹状体上静脉。
静脉角:丘纹静脉与透明隔静脉汇合处的夹角。是室间孔定位标志。
脉络膜上静脉:收集侧脑室中央部和三角部的脉络丛的血。
侧脑室内侧静脉(侧脑室静脉或后角静脉):收集顶叶后部和枕叶深部髓质的静脉血。
上丘脑静脉(松果体外侧静脉):收集丘脑上部和内侧部的静脉血
丘脑前静脉
3、基底静脉
基底静脉(basilar vein)首先由Rosenthal(1824)所描述,故又称之为Rosenthal基底静脉。
基底静脉在前穿质或视交叉外侧1.5cm处,由大脑前静脉与大脑中深静脉合成,起始点位于颈内动脉发出大脑前动脉的下方,合成后行向后内,经脚间窝外侧,在环池内绕大脑脚向后上方行,通过内、外侧膝状体之间,汇入大脑大静脉。此外,基底静脉接受丘脑纹状体下静脉、大脑脚静脉、海马旁回静脉、侧脑室下静脉、大脑脚外侧静脉、中脑外侧静脉、丘脑后静脉等属支。
基底动脉分段:
💗第一段(前段):前穿质至大脑脚内侧缘。
💗第二段(中段):在大脑脚前面沿视束走行,绕大脑脚至中脑外侧沟。
💗第三段(后段):中脑外侧沟至注入大脑大静脉处。
基底静脉各段之间可不延续而彼此分隔。
💗前段经蝶顶窦注入海绵窦。
💗中段中脑外侧静脉注入岩上窦。
基底静脉主要收集:嗅区、眶面、视交叉、视束、岛叶、颞叶深部、窦纹区、丘脑、上丘脑、下丘脑视前区等的静脉血。
基底静脉分支:
💗大脑前静脉:
♣嗅回静脉
♣眶额静脉
♣前交通静脉
💗大脑中深静脉:
♣岛叶后静脉
♣岛叶中央沟静脉
♣岛叶前中央沟静脉
♣岛叶前静脉
♣丘脑纹状体下静脉(纹状体下静脉)
💗脚间静脉(大脑脚静脉)
💗海马旁静脉(颞皮质内侧静脉)
💗侧脑室下静脉(下角静脉):
♣海马前静脉
♣海马纵静脉
♣海马横静脉
♣颞尖室管膜下静脉
♣脉络膜下静脉
💗大脑脚外侧静脉
💗中脑外侧静脉
💗丘脑后静脉
由后向前行的丘脑纹状体静脉,在室间孔后缘急转向内,注入由前向后行的大脑内静脉。在两静脉相衔接处,形成一个向后开放的锐角,在造影上称为静脉角(venous angle)。
静脉角的前端标志着室间孔的后界。
静脉角的测量方法:
5、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变异:
B,高弓状大脑内静脉;
C,丘脑纹状体静脉在室间孔前方合成大脑内静脉;
D,大脑内静脉中部呈角状行程;
E,大脑内静脉注入大脑大脑大静脉,平直的基底静脉注入直窦;
F,基底静脉呈低位钩状行程;
G,大脑内静脉于大脑大静脉后方注入直窦;
H,基底静脉借侧脑室内侧静脉注入大脑内静脉;
I,基底静脉借中脑外侧静脉注入岩上窦;
J,基底静脉前端注入蝶顶窦和海绵窦。
(五)、间脑静脉:
1、间脑腹侧面静脉:
结节纵静脉:左右各一,多数注入脚间静脉。少数注入基底静脉。
乳头体前静脉弓:不恒定,可左右左右侧可相互独立,亦可相连连接脚间静脉。
视交叉后静脉弓:又称漏斗前静脉弓。
上丘脑静脉(又称松果体外侧静脉):
膝状体静脉
丘脑下静脉
丘脑前静脉
丘脑后静脉
后颅窝静脉可分为四组:
浅静脉:引流小脑皮层,分幕面、枕面和岩面三组静脉。
A.幕面:上蚓静脉,半球上静脉
绿色组回流入大脑大静脉;蓝色组回流至岩上窦;棕色组回流至窦汇附近的静脉窦。
Car.,颈动脉的;Cav.,海绵窦;Cer.,小脑,小脑的;Cer.Mes.,小脑中脑;Ch.,脉络膜的;Com.,交通的;Con.,髁;Em.导血管;Fiss.,裂;He.半球的;Inf.下;Int.,内的;Jug.,颈静脉的;Lat.外侧;Med.,内侧,延髓的;Mes.,中脑的;Mid.,中央的;Occ.枕部;OIf.,嗅觉的;Ped.,脚;Pon.,桥脑的;Post.,后;Retroton.,扁桃体后;Sag.,矢状的;Sig.,乙状的;Str.,纹;Sulc.,沟;Sup.,上;Supraculm.,极上;Supraton.,扁桃体上;Tent.,小脑幕的;Ton.,扁桃体的;Trans.,横的;Trig.,三叉的;Ve.,蚓部;Vel.,帆;Vert.,椎的。
B. 枕下面:下蚓静脉,半球下静脉,扁桃体后静脉,内侧扁桃体静脉,外侧扁桃体静脉。
C. 岩面:半球前静脉。
绿色组回流入大脑大静脉;蓝色组回流至岩上窦;棕色组回流至窦汇附近的静脉窦。
深静脉:走行在小脑与脑干(中脑、脑桥、延髓)之间三个裂隙内,以及这些裂隙内的三个小脑脚表面的静脉。
A.小脑中脑裂组:小脑上脚静脉、小脑中脑裂静脉、桥脑三叉静脉、顶盖静脉。
B.小脑桥脑裂组:小脑中脚静脉、小脑桥脑裂静脉。
C.小脑延髓裂组:小脑下脚静脉、小脑延髓裂静脉、扁桃体上静脉、脉络丛静脉。
绿色组回流入大脑大静脉;蓝色组回流至岩上窦;棕色组回流至窦汇附近的静脉窦。
脑干静脉:
脑干静脉的命名依据三个:
|
A.纵行静脉:
1. 中线组
a) 桥中脑前中央静脉
b) 延髓前中央静脉
2. 前外侧组
a) 桥中脑前外侧静脉
b) 延髓前外侧静脉
3. 外侧组
a) 中脑外侧静脉
b) 延髓外侧和橄榄后静脉
B. 横行静脉:
1. 大脑脚静脉
2. 后交通静脉
3. 桥脑中脑沟静脉
4. 桥横静脉
5. 桥延沟静脉
6. 延横静脉
桥静脉(以桥静脉终止的后颅窝静脉主要分三组)
A.大脑大静脉组——至大脑大静脉
💗引流小脑幕面的浅静脉组:
♣小脑上蚓静脉
♣半球静脉前组。
💗引流第四脑室顶壁和小脑中脑裂的深静脉组:
♣小脑中脑裂静脉
♣成对的小脑上脚静脉。
💗引流中脑的脑干静脉组:
♣大脑脚静脉
♣后交通静脉
♣桥脑中脑内外侧前静脉的头部
♣中脑外侧静脉
以上4根静脉汇入B.V.后再汇入Galen.V.
♣顶盖静脉。--------引流入小脑上蚓静脉或小脑中脑裂静脉。
B.小脑幕组——————至窦汇和幕窦
💗引流枕下面的浅静脉:
♣下蚓静脉
♣半球下静脉
💗引流后部幕面的浅静脉:
♣半球上静脉后组
♣上蚓静脉后组
C.岩组——————至岩窦
💗引流小脑半球外侧部的浅静脉组
💗引流小脑桥脑裂、小脑延髓裂、小脑中脑裂外侧部,第四脑室顶壁下半与外侧壁的深静脉组
💗引流大部分脑干的脑干静脉组
根据回流至岩上窦或岩下窦,岩静脉分为:
💗岩上静脉:岩上静脉是后颅窝内最大的和最常见的静脉。
💗岩下静脉:岩下静脉则包括数支小的桥静脉。
D.其他桥静脉
(七)、后颅窝静脉总结:
1. 后颅窝静脉吻合广泛,细小小脑皮层静脉闭塞后果可能不严重。
2. 桥静脉常由多支浅静脉的终支汇合而成,所以桥静脉闭塞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3. CPA区岩静脉经常出现在三叉神经附件,而CPA中部和尾部几率明显减少。
小脑幕面及小脑延髓裂:
小脑的幕面和小脑中脑裂
枕下面
枕下面和小脑延髓裂
脑干和小脑的岩面
